高二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故都的秋知識點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于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以下是第三單元故都的秋知識點 ,請同學們參考。
詞語注釋
⑴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⑵釣魚臺:在北京阜成門外三里河,玉淵潭公園北面。
⑶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是京郊名勝。
⑷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東麓支脈。
⑸潭柘寺:在北京西山,相傳“寺址本在青龍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
⑹一椽:一間屋。椽,放在房檁上架著木板或瓦的木條。
⑺落寞:冷落,寂寞。
⑻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說山》:“以小明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太平御覽》卷二十四引用“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⑼著:穿(衣)。
⑽平平仄仄起來:意即推敲起字的韻律來。
⑾Golden Days:英語中指"黃金般的日子"。
⑿鈔:同“抄”。
⒀Anthology:英語中指"選集"。
⒁秋士:古時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
⒂歐陽子的《秋聲》:指歐陽修的《秋聲賦》。
⒃荔枝灣:位于廣州城西。
創作背景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卷起的歷史風云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當時,郁達夫到達北京僅僅只有四天的時間。郁達夫本身是浙江人,在達到北平之后,對于故鄉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作者的心理,對于秋天悲涼的感受實質上是對人生的感受。
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東北全境。1932年1月,日軍進攻哈爾濱特區,2月5日將哈爾濱攻占[4] 。1933年1月,日軍蓄意制造了手榴彈爆炸事件,借機攻陷了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地——山海關。2月23日,日軍調集關東軍第六、第八師團等部及部分偽軍共10余萬人,兵分三路向熱河進犯,不到10天的時間就攻陷了熱河省會承德。1935年1月18日,日軍誣稱駐守熱察邊區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軍有礙行政,要求將察哈爾省沽源以東、長城以北地區劃歸熱河省。隨后,不斷地向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相繼制造了兩次“察東事件”。中華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郁達夫雖蟄居遠離北平的杭州,一樣會感受到國事的危急。因而,當他到達北平,觸景傷情,寫了《故都的秋》,描繪的是“悲涼”景物,流露的是“悲涼”心緒,表達的是對故都的一往情深。這些,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風云在作者心靈上投下的陰影,在心里留下的隱痛。
作品鑒賞
主題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手法
1、摹繪寫情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摹繪”,作為一種修辭手法, 是指“采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聲音、色彩、氣味等)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
首先來看“故都”一詞。在文中,郁達夫是以較為委婉的方式來表現“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會有“破屋”“破壁腰”,這分明暗示了歷史的變遷,正是這一“破”字給作者郁達夫帶來了“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這些還算較為顯豁的,更為隱蔽的還表現在作者的“逸筆”之中。“說到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佳。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而作者在這“破壁腰”看到的就是這“藍色”的牽牛花,這是當年“皇城”的遺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氣派。再看“秋”。“早晨起來”,“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這是“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靜”,“以聲寫靜”;“故都”的人“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靜”,沒有了過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這樣“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郁達夫的情感就是在這些看似“毫無深意”“瑣言碎語”中體現了出來。[5]
2、對比托情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這就是對比。“對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兩種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之間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為注意的是,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復,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5]
3、旁逸襯情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繪寫情,用對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蘊藏在胸中的情感墊高表現出來以外, 還運用了旁逸襯情的手法。“旁逸”,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說話或寫文章時,有意離開主題而加以風趣幽默的插說、注釋或補充,這些插說或注釋看似畫蛇添足、無關痛癢,但卻能增強語言的情趣的一種修辭方式”。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來寫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厚愛,認為秋在這些人的詩文中“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采用旁逸襯情的方法,不僅為作品情感的抒發墊上了一層臺階,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為讀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語言的情趣”。
4、設誓顯情
所謂“設誓”,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提出無法實現的條件來表達堅定的信念和決心的一種修辭方式。郁達夫為了表達這種對“故都的秋”喜愛的強烈情感,在結尾處就采用了這一方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一設誓,采用假言推理作為邏輯背景,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偏離現實,表達了作者喜愛“故都之秋”的濃烈情感。這一結尾,也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是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作了注腳。這是作者表達情感的第三臺階。文章正是在這三層臺階的鋪墊下,情感才由晦轉明,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曾化名趙廉,浙江富陽人。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學,次年7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郁達夫后來棄醫從文。1921年6月,成為創造社發起人之一,郁達夫擔任《創造》季刊創刊號的主編。
郁達夫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抗日時期文藝界抗敵御侮斗爭中的翹楚,[8]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民族解放殉難烈士”。在中國民政部公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第一批英烈名單中,郁達夫的名字在列。郁達夫著有《達夫全集》共七卷、《日記九種》等。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等。
第三單元故都的秋知識點的內容就是這些,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我們。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故都的秋知識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