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八單元知識點梳理
【考點一】了解二戰后出現“冷戰”出現的原因
原因:①戰時的共同敵人消失;②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日益加劇(根本原因);③蘇聯成為美國稱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考點二】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和北約的建立
1、政治:(美)杜魯門主義——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
(冷戰開始的標志)
2、經濟:(美)馬歇爾計劃 —————— (蘇)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
目的:幫助西歐經濟恢復。(直接) 穩定歐洲的資本主義制度、控制西歐。(根本)
3、軍事:(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蘇)華約(1955)(冷戰最終確立的標志)。 性質:政治軍事集團
影響:在歐洲出現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
【考點三】了解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約的建立
1、蘇聯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2、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建立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考點四】了解德國、朝鮮的分裂
1、德國 (1949年——1990年統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2、朝鮮 1948年 大韓民國(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
【考點五】理解從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的發展歷程
1、背景
①二戰使歐洲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
②西歐各國紛紛實行社會改革,發展經濟。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2、過程
①1950年,舒曼計劃的提出。
②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 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統一的歐洲共同體。
③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考點六】了解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原因表現
原因:
(1).把經濟發展作為立國之本,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2).依賴美國保護,發展對外經濟。
(3).重視教育。
(4).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
表現:
①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
②60年代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③198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④90年代出現“泡沫經濟”,但日本作為經濟強國地位沒有動搖
【考點七】了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背景
①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許多國家相獲獨立。
②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
2、概況
①倡導者: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總理(尼赫魯)
②形成標志: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③政策:非集團、不結盟
④作用: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⑤(政治)斗爭任務: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⑥(經濟)行動綱領:正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
⑦目的: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
【考點八】了解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瓦解
1、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激化矛盾。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
2、1991年,俄羅斯等11個國家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兩極格局瓦解。
3、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一超多強”的多極化趨勢加強。
(責任編輯:康彥林)
分享“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八單元知識點梳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