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基礎知識總結之改病句
一位教育大家曾經說過,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下面為大家推薦了高二語文基礎知識總結,請大家仔細閱讀,希望你喜歡。
常見的病句種類有:(1)詞序顛倒;(2)前后矛盾;(3)成分殘缺;(4)指代不明;(5)標點錯誤;(6)關聯詞用錯;(7)重復啰嗦;(8)搭配不當;(9)歸類有誤;(10)不符合事實等。
以下是天天學習網為同學們整理的一些病句的修改的技巧,希望能幫助同學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
一、句子中出現了并列短語時
句子中出現了并列短語時,可能有三種情況:
1:并列成分的包含問題。如“我上街買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間有包含關系,不能并列。
2:各并列成分的語序問題。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幾個階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3:并列短語前后搭配的當否問題。這是高考中關于并列短語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種考法。如:
、俳衲甏汗澠陂g,這個市的210輛消防車、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棄休假,始終堅持在各自執勤的崗位上。(1999年全國卷)
分析:①中“210輛消防車、3000多名消防官兵”是一個并列短語,但只有“官兵”能“放棄休假”,“消防車”卻不能;
練習:
、僦袊鴩揽乒の賳T介紹說,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的成功發射、應用及運行,使得世界上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地球衛星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②南水北調工程將建立良好的運營、管理和籌資機制,引導社會各方資金投入,從而形成水利 建設和用水的良性循環。
③我們要大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職員的專業技能,注重培養職員誠信、善良、敬業、務實的精神。
二、句子中出現正反兩方面的詞語時
句中有“是否”、“能否”、“優劣”、“好壞”、“成敗”等肯定與否定、正面與反面相疊的詞時,可能要考正反兩方面的前后呼應的當否問題。句子中的正反兩方面的詞語一般要講求呼應,否則將視為病句。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呼應有明呼應和暗呼應之分。明呼應就是指前后都出現正反兩方面的詞語,暗呼應就是后面不出現正反方面的詞語,但是能從語意上體會出正反兩方面的含意。
例如:機器質量的好壞是保證生產安全的一個重要條件。(前面“好壞”是兩面,后面也應在“生產”前加“能否”,形成兩面)
練習:
①我們能不能培養出“四有”新人,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也是教育戰線的根本任務。
、陔娮庸I能否迅速發展,并廣泛滲透到各行業中去,關鍵在于要加強訓練并造就一批專門技術人才。
(分析:①。②中的“能不能”,③中的“能否”后面均無表示正反兩方面的呼應的詞語、故視為病句。)
三、謂語是“是”、“成為”時
如果句子的謂語是“是”、“成為”時,要考慮主語和賓語意義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規律是:主語和賓語應該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類事物,或都表示某行為活動。
例如:今年麥子的收成是幾年來麥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分析:本句從外形上看,“是”將主語“收成”和賓語“一年”等同起來,表示同一關系,但是它們不是同一關系。可以刪去“一年”或“麥子的收成”。
練習:
、偃甑睦ッ魇且荒曛凶詈玫募竟潱康竭@個時節就會有在批的中外游客幕名前來。
②每年9月至于10月的米亞羅,氣候宜人,撩人情思的紅葉、古爾溝的溫泉使人留戀的藏羌風情,是旅游的黃金季節。
四、句中出現“與”、“和”、“對”、“對于”時
如果句中出現“與”、“和”、“對”、“對于”時,要考慮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偃ツ甑膶W習情緒和今年比較起來大不相同。
分析:本句表達比較,本來要表達的是“今年”和“去年”比較,“今年”的情況怎樣,但是因為有了“和”,卻表達成了“去年”的情況,所以要將這兩個詞語換位置。
練習:
、傥疑谖錆h,長在武漢,黃鶴樓的傳說對我并不陌生。
、跀荡a媒體藝術,大多數人還是比較陌生的;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在中國正日益受到關注和發展。
、“全面健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對于我們感到十分親切;它已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在新世紀中奮斗的行動綱領。
④改革公費醫療制度,實施醫療保險的問題,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這需要政府部門做好解釋工作。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五、句子的開頭出現了介詞時
如果句首出現介詞,可能要考主語殘缺的問題,可能因此而全句無主語而成病句。這種句子一般有兩種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詞,讓本該做主語的成分作主語,二是保留介詞,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個詞,從而另外找一個適合作主語的詞來作主語。
①經過老主任的再三解釋,才使他怒氣逐漸平息,最后臉上勉強露出一絲笑容。(1992年全國卷)
、诮涍^這次下鄉調查,使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政策給農村帶來的變化。
分析:②因句首介詞“經過”,使“這次下鄉調查”的主語地位喪失,可去掉“經過”,如果要保留“經過”,則可去掉“使”,從而整個句子的主語變為“我們”。①的改法與例②相同,也可去掉“經過”或“才使”。
練習:
、儆^摩了這次農村經營承包合同法的庭審以后,對我們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诮涍^專家組分析論證,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為破壞因素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認定“12`23”特大井噴事故是一起責任事故。
、塾捎谝恢亮“神舟”飛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國加入了航天開發大國的行列,這也是中國國防力量已漸強大的標志。
六、句子中出現了關聯詞時
當句子中出現關聯詞時,一般要考慮三種情況。
第一種可能性:考查關聯詞是否搭配。這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關聯詞要成套使用。
第二種可能性:考查是否使用該套關聯詞。也就是要考慮分句間語意自然形成的關系是否與關聯詞所表達的關系相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該用“因為……所以”而用成了“不僅……而且”,當然錯了。
第三種可能性:考查關聯詞的位置的當否。這是高考常考的一種方式。一般情況下,如果前后分句主語相同(后分句主句往往承前省略),這時將第一個分句的主語置于句首,關聯詞上半部分放在主語的后邊;如果前后分句主語不相同,這時每個分句都有各自的主語,這時關聯詞分別置于前后分句的句首,各主語放在關聯詞的后邊。
第四種可能性:關聯詞分句內部語序是否正錯。
、俨还軞夂驐l件和地理環境都極不利,登山隊員仍然克服了困難,勝利攀登到了頂峰。
、谖译m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緣,但從他那里學到了許多東西,包括他的學識和人品。(2001年春招卷)
③由于《古文觀止》具有特色,自問世以后近三百年來,廣為傳布,經久不衰,至今仍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選本。(2000年春招卷)
分析:①兩個分句間是轉折關系,不是條件關系,應將“不管”改為“盡管”。②中前后分句主語均是“我”,“雖然”放在“我”之后,使用正確;③中前后各分句主語均為《古文觀止》,所以“由于”多余。
七、句子有多層定語和多層狀語時
如果句子中有多層定語和多層狀語時,就要條件反射似的考慮兩種情況。一是語序是否不當,二是是否產生歧義。
①夜深人靜,想起今天一連串發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著。
、谥教鞂<伊簡⒊恿核级Y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
分析:①中語序不當,“一連串”應移到“事情”前。②中有歧義,“著名航天專家”是修飾“梁啟超”還是修飾“梁思禮”,不清楚。
八、句子中出現多個否定詞時
如果句子中出現兩個以上的否定,我們要條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當否問題。首先應該明確一個問題,“否定”不僅包括否定副詞不、非等,還包括兩類比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問句,二是表示否定意義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等,如禁止、忘(記)、終止、否認、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視、忌、忌諱、放棄、難以、拒絕、避免、預防、仿造等。另外類似“無時無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詞表達一重否定的意思。
①春游之前,老師反復強調要防止不發生事故。
、诶卒h精神雖然要賦予它新的內涵,但誰又能否認現在就不需要學習雷鋒了呢?(1998年)
③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惱怒,二忌睡前不可飽食,三忌臥處不可當風。(1994年)
分析:①中剛好把意思說反了,刪去“不”。②中“否認”“不”和反問構成三個否定,表達一個否定意義,與實際相反,故為病句。③中,“忌”與“不可”構成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意義,又與實際相反,也是病句。
九、句子中出現代詞時
如果句子中出現了“這”“這些”等代詞時,一看到句子就要條件反射似的考慮代詞是否指代不明。
搜集史料不容易,鑒定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分史學家主要力量就用在這方面。
分析:句中的指示代詞“這方面”,到底是指“搜集史料”呢,還是指“鑒定和運用史料”,指代不明確。
十、句子出現數詞和集體概念的名詞時
如果句子中出現數詞和集體概念的名詞時,要考慮是否搭配。
、傧肫疬^去500多個歲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淚。
分析:“500多個”不能修飾集體概念的名詞“歲月”,應將“歲月”改為“日子”。
十一、句子有“關于”、“對于”、“對”時
句子有“關于”、“對于”、“對”時,要考慮是否混淆了三個詞的用法。一般情況是這樣的:“對于”,介詞,引進對象或事物的關系者;“對”和“對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對”所保留的動詞性較強,因此有些用“對”的句子不能改用“對于”;“關于”,表示關涉,有提示性質。
老師對于學生應該熱情些。
分析:“對于”應改為“對”
(1)某句話在文中作用
1.文首 開編點題 渲染氣氛(散文) 埋下伏筆(記敘類散文) 設置懸念(小說) 為下文做鋪墊 總領下文
2文中 承上啟下 總領下文 總結上文
3文末 點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題(記敘) 照應開頭(議論,記敘,小說)
(2)修辭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 擬人 生動形象 生動形象寫出了 + 對象+特征
2 有氣勢 加強語氣 一氣呵成 強調了+對象+特征
(3)設問 引起讀者思考 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語文中的一種常見題型。2005年高考15套設題考查的試卷共設計了44個錯例,為便于剖析,現對單項選擇題中的錯例作歸類解析。
高考回顧
一、語序不當
1. 成分位置不當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里陳列著好多種當年周恩來使用過的東西。(江西卷第6題A項)
句中應將“好多種”調至“東西”之前,直接限制“東西”。
2. 分句位置不當
強強聯合制作的大戲,讓人們不僅看到了中國戲曲的整體進步,而且看到了中國戲曲在現代化問題上邁出的可喜一步。(北京卷第5題D項)
句中“人們不僅看到了……而且看到了……”是一個遞進關系的復句,所以應將“中國戲曲的整體進步”與“中國戲曲在現代化問題上邁出的可喜一步”互換,以顯示出由局部到整體的遞進層次。
二、搭配不當
1. 主謂搭配不當
自1993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誕生以來,已經累計有超過100萬人次參與了影片的觀摩。(全國卷Ⅰ第3題A項)
句中的主語“100萬人次”與謂語“參與觀摩”搭配不當,可將后句改為“參與影片觀摩的已經累計超過100萬人次”。
2. 動(介)賓搭配不當
哺乳期婦女如果僅僅依靠服用補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時添加含碘食品,則有可能導致嬰兒腦神經損傷或智力低下。(浙江卷第5題A項)
句中的動詞“服用”與賓語“含碘量”搭配不當,應將“的含碘量”改為“含的碘”。
3. 主賓搭配不當
李明德同志在擔任營長、團長期間,多次被評為訓練先進單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單位。(全國卷Ⅲ第4題B項)
①句的主語“李明德同志”與賓語“訓練先進單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單位”搭配不當,可將第一句改為“李明德同志擔任營長、團長期間所帶的營、團”。
4. 一面與兩面搭配不當
能否貫徹科學發展觀,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全國卷Ⅰ第3題C項)
句子前面述及肯定和否定(“能否”)兩個方面,而后面卻都只述及肯定(“構建、促進”)一個方面,為使前后照應,可刪去前面的“能否”。
三、成分殘缺或贅余
1. 成分殘缺
(1)主語殘缺
在這部作品中,并沒有給人們多少正面的鼓勵和積極的啟示,相反,其中一些情節的負面作用倒是不少。(浙江卷第5題B項)
句中的介詞結構“在……中”掩蓋了主語“這部作品”,應刪去“在……中”。
(2)賓語殘缺
法律專家的看法是,消費者當眾砸毀商品只是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滿。(全國卷Ⅲ第4題D項)
句中的動詞“羞辱”后面缺少與之搭配的賓語,應在其后補上“商家”“經營者”等賓語。
2. 成分贅余
如果我所管的“閑”事能給群眾帶來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快樂時,我也很幸福,很快樂。(全國卷Ⅲ第4題C項)
此句是一個假設關系的復句,第一個分句中的“時”破壞了句子結構的完整性,應刪去。
四、結構混亂
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縣尼汝村的一個群山深處,一條名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了這一曠世奇觀。(北京卷第5題A項)
句子前半部分的陳述對象是“瀑布群”,而后半部分又易轍為“河流和山峰”,可將后半部分改為“這一曠世奇觀是由一條名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造就的”。
五、表意不明
1. 斷句不一
山上的水寶貴,我們把它留給晚上來的人喝。(天津卷第4題C項)
句中的“晚上來”如果斷成“晚上/來”,意思就是“夜里來”;如果斷成“晚/上來”,意思就是“上山晚”,可將“晚”改成“遲”或“后”。
2. 詞語多義
這次外出比賽,我一定說服老師和你一起去,這樣你就不會太緊張了,可以發揮得更好。(江蘇卷第4題B項)
句中的“和”如果理解為連詞,“說服”的對象就是“老師和你”兩個人;如果是介詞,“說服”的對象就僅是“老師”一個人。
3. 關系多重
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從城東到城西,從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醫院、照相館、出版社等單位的廢棄影液一點一滴地收集起來。(廣東卷第4題A項)
句中的“180多家”既可僅限制“醫院”,也可限制“醫院、照相館、出版社”,可將“180多家”調到“單位”前。
4. 指代不明
一、含義
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征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體來分又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
二、抒情的分類
1、直接抒情 也稱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蘇軾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2、借景抒情 是指詩人將自身要抒發的感情或表達的思想寄寓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張可久的詞:“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情與景高度統一。
3、托物言志 就是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愿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 :“騷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4、用典抒情 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叫做“用典”。用典恰當能以少量文字傳遞豐富的思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典故分事典和語典兩種。事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屬于借古抒懷。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 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典。“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語典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在于加深詩詞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如“過春風十里,盡葬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 “春風十里”引用了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莽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今天老師又在班會上表揚了自己,但是我覺得還需要繼續努力。(全國卷Ⅱ第4題B項)
句中的“自己”既可指說話人,也可指“老師”
六、不合邏輯
市教委要求,各學校學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學生自主選購,不得統一配備。(全國卷Ⅰ第3題B項)
句中的“生活用品”包含“床上用品”,用“和”連接,就犯了大概念和小概念相并列的邏輯錯誤。
命題走向
高考關于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試題雖然年年都在變化,但其命題思路和基本模式并沒有變化。從考查范圍看,辨識病句每年都有考題,修改病句時有考及。從試題特點看,辨識病句題一般在第Ⅰ卷的單選題中出現,修改病句題一般在第Ⅱ卷中出現。從病句來源看,試題中所選的病句,一般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有代表性的語病。從試題結構看,每一道題均從不同方面考查病句的辨識與修改能力,同一種語病在同一個題中一般不同時出現兩次。
試題精選
1.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 以網絡技術為重要支撐的“知識經濟”革命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加速了社會文明。
B. 山城的燈飾將從“亮起來”變為“美起來”,目前正在實施讓燈飾“動起來”的目標。
C. 閱讀文章,常常以篩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目的,或汲取觀點,或搜集論據,或感受文章情感。
D. 我們順利地按照老師提示的思路解出了這道難題。
2.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 大足石刻門票價格不高,對文物保護十分不利,不能有效利用價格杠桿控制超負荷的客流量。
B. 生活的辯證法既是相輔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潔白的東西越容易顯現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C. 金錢會腐蝕一些藝術家,誘使其放棄審美理想,消磨其藝術個性,成為精神上的雇傭勞動者,這必然損害其作品的社會價值。
D. 大學畢業以后,他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最后任職于浦東房地產展銷中心副總經理。
3.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 科學的發展逼得反科學的人不得不戴上偽科學的面具來反對科學。
B. 記敘文通過對人物、事件的描述來表現主題的,它主要通過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最新推出的這種波浪型牙刷,比普通平面牙刷更能深入牙縫多達三分之一。
D. 明朝嘉靖之后,世風日下,貪污被視為正常,清廉反被譏笑,因而,在官員離任時,人們常以宦囊的重輕來評判他們能耐的大小。
4. 下面一段文字因話題不統一而使上下文不夠連貫,請在適當的地方作些修改,使文意貫通。
可是,現在有些人卻采取一種盲目的態度,不加分析,不分是非,把一切外來的文化都視為珍品,其中的某些流派和創作方法被一些人看作海外奇珍,竟五體投地,頂禮膜拜。
答:
5. 找出下面文字在語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兩處錯誤,并加以改正。
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由邰麗華領舞、21名聾啞人表演的《千手觀音》讓觀眾驚嘆不已。在精湛的舞臺燈光與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演員們繪聲繪色的表演,使臺下數千觀眾如癡如醉。這些聾啞人不僅以優美的舞姿,更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人生追求深深地震撼了人們。
錯 誤 改 正
第一處
第二處
參考答案:
1. C。A成分殘缺,應在最后加上“的進程”。B搭配不當,將“目標”改為“計劃”。D語序不當,“順利”應該修飾“解出”,而不是“按照”。
2. B。A語序不當,將“對文物保護十分不利”與“不能有效利用價格杠桿控制超負荷的客流量”對調。C中主語殘缺,第一、二、三分句的主語是“金錢”,而第四分句的主語殘缺。D句式雜糅,應改為:“最后在浦東房地產展銷中心擔任副總經理”。
3. D。A不合邏輯。不是“戴上偽科學的面具”,而應該是“戴上科學的面具”。B缺謂語,在“通過”前加上“是”。C“多達三分之一”表意不明,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還是最終的結果。
4. 原話題的主語是“有些人”,故應將“其中的某些流派和創作方法被一些人”改為“甚至把某些流派和創作方法”。
5.錯誤改正示例:第一處是“精湛的舞臺燈光與背景音樂”改為“絢麗的舞臺燈光與美妙的背景音樂。第二處是‘繪聲繪色的表演”改為“精妙絕倫的表演”。
標點符號使用中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平時沒有養成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習慣,使用時隨意性強,規范性差;二是不明確標點的基本用法,不能正確判斷正誤;三是重復訓練次數不夠,典型錯誤沒有扎根腦中。
標點誤用主要有以下十六種情況:
1. 非疑問句用問號
基礎知識究竟扎實不扎實?對今后的繼續深造有重要影響。
如果孤立來看前半句是疑問句,但是與后半句一起考慮,前面就不是一個單句,而是主謂詞組做主語,與后面的謂語部分“對今后的繼續深造有重要影響”合起來組成一個陳述句,應改為逗號。
2. 倒裝句中問號前置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們。”廠長嚴肅地說。
這是一個倒裝句,“同志們”是全句的主語。凡是倒裝問句,問號應置于句末,才能準確地表達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
3. 分句之間用頓號
浦東展開了翅膀,她是那樣歡快、昂揚、奮發、正在向輝煌的明天飛去。
這里實際上有三個分句,在第二個分句和第三個分句之間(即“奮發”之后),應用逗號而不是頓號。“歡快、昂揚、奮發”,是并列短語。凡是并列短語,最后一個成分后面不能用頓號。
4. 并列短語不同層次的詞語之間用頓號
上海的越劇、滬劇、淮劇、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在這次會演中,都帶來了新劇目。
“越劇、滬劇、淮劇”是一個層次,它和“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組成并列詞組,又是一個層次。不同層次之間都用頓號,必然脈絡不清。“淮劇”“黃梅戲”之后應改用逗號。
5. 連詞前面用頓號
觀眾長時間地等待,只為一睹她的風采、或簽上一個名。
“或”是連詞。在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或”“和”“及”“與”)前面,均不能用頓號?筛鶕渥拥牟煌闆r,或者刪去頓號,或者改用逗號。
6. 概數之間用頓號
小河對岸三、四里外是淺山,好似細浪微波,線條柔和,蜿蜒起伏,連接著高高的遠山。
“三四”是鄰近的兩個數字連用,表示大概數量。既然是概數,便不能加頓號。
7. 集合詞語誤用頓號
這次嚴打的成功,和廣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和公安干、警家屬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詞語,“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詞語是緊密結構,不能用頓號分隔開來。
8. 句中沒有逗號直接用分號
打好這一仗的關鍵是:一要發動群眾;二要找準目標;三要速戰速決。
頓號、逗號、分號、冒號,雖然同為句內點號,但停頓的時間有長短之分,一般應先用停頓短的逗號,再用停頓長的分號,不能亂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舉的各項之間”才能直接用分號。
9. 句中已用句號再用分號
一、學習貴在自覺。要有笨鳥先飛的精神,自我加壓;二、學習貴在刻苦。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號是句末點號,分號是句內點號,既然已經用了句號,表明整個句子已結束,再用分號,便顯得不倫不類。應將句號改為逗號,或將分號改為句號。
10. 冒號提示范圍不清
毛澤東有兩句詩:“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我從中感受到了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
從表面上看,冒號后面的內容全是提示的范圍。其實不然,這里提示的只是兩句詩。修改方法:或將冒號刪去,或將“我從中”前面逗號改為引號內句號。
11. 句中短暫停頓用冒號
本市文壇三位女杰:王安憶、王小鷹、程乃珊在一起談笑風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憶、王小鷹、程乃珊”是同位短語,中間只需短暫停頓,不必用標點符號。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號,讓“王安憶、王小鷹、程乃珊”充當“三位女杰”的說明性短語。
12. 同一句中用兩個冒號
晚上開大會,張書記宣布:廠里要實行兩項改革措施:一是持證上崗,二是脫產培訓。
“宣布”后面是冒號,“措施”后面又是冒號,這是不符合標點符號使用習慣的。本句兩個冒號中應有一個改為逗號。
育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高二語文基礎知識總結,大家仔細閱讀了嗎?最后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責任編輯:彭海芝)
分享“高二語文基礎知識總結之改病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