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慶師范學院美術類招生簡章
大慶師范學院坐落于有“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美譽的中國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市。學校的前身是1965年創辦的大慶師范學校。1980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大慶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改建為大慶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5月,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以大慶高等專科學校為基礎建立大慶師范學院。2011年11月,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
現有主校區和方曉校區兩個校區,占地面積50.2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52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11萬冊,電子圖書57.5萬冊,固定資產原值4.08億元。
學校建有11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6個理工類科研實驗室,2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大慶精神研究基地為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油田應用化學實驗室為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油田防垢與除垢技術研究實驗室、油氣田地面化學技術研究實驗室、復合驅和微生物采油技術研究實驗室為大慶油田公司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和中科院濕地研究中心大慶研究基地設在學校。大慶市社科聯所屬大慶市經濟學會、文學學會、心理學會、漢語學會設在學校。校園網信息資源豐富,高效便捷。
學校下設教師教育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等13個院、部,開設3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工學、法學、管理學、藝術學7大學科門類。初步建成適應行業企業以及地方經濟社會需求的石油化工、機電信息、文化藝術、管理經營和教師教育等方面專業集群,組建了大慶精神與石油文化、教師教育、化工、法與社會管理創新、企業管理、石油生態六大學科群。其中英語、法學和學前教育為黑龍江省重點專業,學前教育專業是特色專業建設點,學前教育學是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建成了力學、無機化學、英語語言學、教育學、英語教學法、學前心理學、中學數學教學論等7門省級精品課和唐宋詞鑒賞1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無機化學教學團隊和學前教育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為省級教學團隊,有化學、生物科學和藝術學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省級“化工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大慶師范學院—大慶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批為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化學化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被確定為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立項建設單位。《C#程序設計案例教程》入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學校現有在校生9817人,教職工937人,專任教師596人,正副教授等職稱人員223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71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9%,“雙師型”教師113人,特聘教授16人,客座教授2人,常年聘請外教8人,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通、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近年來,榮獲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模范、優秀教師4人,省級青年教學能手1人,省級高校師德先進個人18人,學校獲省師德先進集體。
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校堅持立足大慶,融入油化,服務龍江,輻射全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石油石化行業服務的服務面向,秉承“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學術興校、特色辦校”的辦學思想,形成了以大慶精神辦學、用鐵人精神育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和為油田服務并舉,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并舉的辦學特色,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石油石化行業需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特質的,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畢業生遍布石油石化行業及全國各地,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張麗莉等一大批扎根基層的優秀畢業生。深入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啟動了人才培養計劃。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加強了質量監控體系建設,促進了教學質量提高。“十二五”期間,獲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獎1300余項,其中特等獎7項。年均300余名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和公務員,初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
科研水平逐步提升。學校科學研究始終堅持“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學科專業建設服務、為油田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科研方向,不斷推動科學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發展。“十二五”期間,學校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87項,市局級項目249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發表學術論文1700余篇,其中被SCI、EI檢索14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150余部。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7項,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實現歷史突破。獲國家專利38項,發明專利3項。全口徑科研經費達6100余萬元。學校把科學研究作為服務社會的重要抓手,在注重高層次成果的同時,更加重視應用研究。學校為油田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走協同創新和內涵發展道路,形成了以油田結垢與腐蝕技術、微生物驅油技術、油田助劑研究、油田生態恢復、大慶精神、學前教育理論、民商法學等為代表的,在省內外有較高地位的優長、特色研究領域。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