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指導:材料作文審題方法
"高考語文作文指導:材料作文審題方法"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一、要辨明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供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體現在對材料的綜合限制上。試看2006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鷹從鷲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烏,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包含兩個層面:烏鴉的行為和父子的不同評價。烏鴉的行為既有盲目性,又有合理性。盲目性是烏鴉不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不能認清自我;合理性是烏鴉不滿足現狀,積極學習他人之長,并勇于實踐嘗試。父與子的評價也具有盲目性與合理性,這也啟迪我們怎樣認識和評價自己,怎樣避免評價的片面性。因此可立意為:
A.烏鴉的角度:①有夢的烏鴉,早晚會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只烏鴉;②敢拼才會贏,人生最珍貴的理想莫過于自己的執著;③只要心中充滿信念,為了自己的目標,就算生命為之毀滅.也無怨無悔;④烏鴉努力地練習,努力地改變自己,盡管它失敗了,但這種精神是可貴的;⑤只有不斷地挑戰既有的規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現自己的才能。很多事情,不做是不知道能否成功的,就像那條成功跳過龍門的鯉魚,如果它不嘗試,不努力,又怎么能夠改
變自己的命運呢?
B.對弱勢群體關注的角度:①給烏鴉練習本領的機會;②善待弱者;③向強者學習,應該鼓勵。
C.小男孩與牧羊人的角度:①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②多用欣賞、寬容的眼光看人;③一次沉重的失敗,足以葬送自己的一生。當我們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這樣才能成功。
練習:有盲子過涸溪,失墜,兩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墜深淵.過者告日:“無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長號。久之,手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實地,何久自苦耶”。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對他的態度是諷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上就可以得出“學會‘放手’”、“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等立意了。如果從“過者”的角度,得出“幫人要幫到底”的立意,或者從“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聽從勸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適。前者雖然可以說通,但“過者”是次要人物,著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沒有做到整體把握;后者從邏輯上講推不出這一觀點,是沒有吃透材料。審題時應善于抓住關鍵詞語。關鍵詞語往往是“文眼”,它蘊含著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為把握材料審題立意的突破口。如上則材料中的“放下即實地”就是關鍵。不明底細,不敢放手,尚情有可原。但是告之實情,仍固執己見,非要等到自己吃不消了,再松手,往往就晚了,高中語文。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觀點:當斷不斷,反被其亂。
二、要辨明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供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擺出現象,提出問題。要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須透過現象分析“料”的深層意蘊。
例如:2006年高考全國卷II作文題。
目前中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99年60%,01年52%。造成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在的人為什么不讀書?中年人說沒時間.青年人說不習慣,還有的人說買不起書.相反網上閱讀的人越來越多。99年是3.7%,03年18.3%:
要求:全面了解材料,選一個側面和一個角度,自己確定題目和問題,字數800字。
材料通過列舉大量的數字說明,現在的人讀書的越來越少,還舉出了三個原因;而后又用數字說明網絡讀書人數百分比的增加。基于此,考生應該很容易確定此材料的中心話題,是關于我國國民閱讀的話題,一個是圖書閱讀率低,一個是網上閱讀率攀升。對這種現象應辯證的思考,在這個信息和網絡日益發達的社會中,讀書是否必須要到書店去買書讀?網上閱讀的利弊是什么?衡量讀書的標準是什么?造成讀者減少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其實,考生任選一個角度,都會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偏向閱讀紙質媒體的人越來越少,而網絡閱讀的人越來越多,為什么呢?這里面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們不喜歡讀紙質的書嗎?看來是,但為什么呢?紙質的書與網絡書有何不同?人們為什么喜歡網絡書?順此思路,我們還可以提出更多的問題。如,什么是書?時代發展到今天,書的概念是否應該有所變化?將書的外延放寬泛點是否有利于讀書?不要將書局限為紙質的印刷品,科技進步后,書的外延更加寬泛,電子書也應該算是書,網絡閱讀也應該是一種閱讀方式。我們把這些問題都想明白了,作文的主題也就有了。
練習: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英雄人物在成為英雄之后,其事跡一經新聞媒體報道,便會產生轟動效應,人們甚至寄錢寄物表達對英雄的尊敬仰慕之情;但英雄人物未為英雄時卻也有這樣的現象,聽任英雄流血街頭,甚至連被害者的親屬也不加援助,這是多么大的反差!
這則材料大部分考生提出“要助人為樂,不要悄悄走開”的觀點,這只是拘泥于表面現象,未能深究本質。該材料實際上披露了一系列內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別人樂于助人,另一方面自己卻不愿去幫助別人,不愿用行動去實踐理想的道德境界;對人對己的不統一;理想與行動的不統一;知與行的不統一:說與做的不統一,都明顯體現出一個雙重道德標準的問題。只要我們善于思辨,抓住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過現象深挖本質,提煉出“高揚道德的大旗”、“道義對人類精神有巨大的影響”、“無為即有錯”等哲理性論題,文章便寫出了一定的深度。
三、要辨明發散和集中的關系
供料作文臨場構思必須做到發散與集中的統一。“發散”,即從材料出發,聯想開去,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因探果,或由果溯因,不斷推演,不斷探究;“集中”,即將發散思維所得,篩選定向,聚焦一點,貫一拯亂,提綱挈領。用六個字概括這種關系,即“撒得開,收得攏”。
例如:山東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根據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
晶瑩,透亮,沒有纖瑕:
飛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兒有灰塵、石渣,
和地球上一樣復雜。
讀這首詩可以產生不同的聯想或感悟,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語文作文指導:材料作文審題方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