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位數學大師齊聚復旦 與師生共話數學之美 兩位菲爾茲獎得主受聘復旦榮譽教授
十余位數學大師齊聚復旦 與師生共話數學之美
兩位菲爾茲獎得主受聘復旦榮譽教授
4月1日下午,由上海市數學會、上海數學中心、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共同主辦的數學大師公眾報告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十余位國際知名數學家齊聚復旦。菲爾茲獎、阿貝爾獎得主、英國皇家學會會士邁克爾·阿蒂亞(Michael Francis Atiyah)與菲爾茲獎得主、法國科學院院士阿蘭·孔耐(Alain Connes)分別以“The Odd Number2 (and its
sister 3)”和“The Music of Shape”為題,為復旦師生以及廣大數學愛好者帶來一場數學盛宴。
報告會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為邁克爾·阿蒂亞和阿蘭·孔耐頒發復旦大學榮譽教授聘書。受聘儀式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包信和主持,公眾報告由上海市數學會理事長陳曉漫教授主持。
邁克爾·阿蒂亞以有限群論在五十年前的重大突破(所有奇數階有限群都是可解群)開篇,談到了近幾十年來數學領域的一系列重要進展,包括“費馬大定理”“BSD猜想”等。他用通俗的語言探討了數學之中與數學之外的一些基本的結構和現象。在回答了聽眾提問“面對做不出的難題應該怎么辦”時,他回答道:“首先,手頭應該有不止一個問題,做不出這個,可以換一個做做;其次,做不出的問題最后做出來了,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結果。”
阿蘭·孔耐展示了數/形與音樂之間的美妙聯系,這種聯系是和“譜”的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定形狀的鼓面能敲出響聲的音高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從敲鼓的聲音出發,他闡述了“譜”這個代數概念和各種幾何形狀的聯系。他將“譜”與樂譜類比,將現代數學中的“主題”(motive)概念和音樂的演奏進行類比。
邁克爾·阿蒂亞曾兩次到訪復旦,他和I. Singer教授建立的Atiyah-Singer指標定理是二十世紀數學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基于他在K-理論和指標理論方面的貢獻,1966年他獲得了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科學獎-菲爾茲獎,2004年他和Singer分享了阿貝爾獎。同時,他對于數學物理的研究也多有涉及。
阿蘭·孔耐曾于2005年訪問復旦。他是非交換幾何研究領域的創始人,1982年因為“在算子代數理論研究, 以及C*代數在葉狀結構和微分幾何研究中的應用”獲得了菲爾茲獎。2001年他獲得
兩位教授十分關心復旦大學數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此次來訪不僅加強了復旦師生與國際頂尖科學家間的互動交流,讓復旦師生領略了大師風范,也為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建言。
一同出席報告會的還有歐洲科研理事會主席、歐洲科學院院士Jean Pierre Bourguignon, 挪威科學院院士Erling Stormer,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院士Sorin Popa,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Dan Voiculescu,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Joachim Cuntz,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Pierre Cartier,沃爾夫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Dennis Sullivan,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偉平,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G. Segal等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
Crafoord獎, 2004年他獲得法國科學的最高獎項——CNRS金獎。
出席名單:
1.Alain Connes, 菲爾茲獎得主,法國科學院院士
2.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 菲爾茲獎,Abel獎得主,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3.Jean Pierre Bourguignon,歐洲科研理事會主席,歐洲科學院院士
4.Erling Stormer,挪威科學院院士
5.Sorin Popa,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院士
6.Dan Voiculescu,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7.Joachim Cuntz,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8.Pierre Cartier,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
9.Dennis Sullivan,沃爾夫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0.張偉平,中國科學院院士
11.G. Segal,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責任編輯:趙華)
分享“十余位數學大師齊聚復旦 與師生共話數學之美 兩位菲爾茲獎得主受聘復旦榮譽教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