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學霸現身說法:我高考語文考了148分到底與什么有關
語文學科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學,好多同學都說難,其實回頭想想你真正用了多少的心思在語文上面,在學習上付出與收獲是薛恒正比的。
有著相當語文素養的學生,能夠揮灑任意一張試卷
我高考語文考了148分的消息傳開后,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所有學弟學妹、親戚朋友的問話中,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不是“你是不是很愛讀書”,也不是“你是不是很愛寫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題”。
聽了這樣的問題,我很詫異,因為在我心中,語文從來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們的教育中,任何學科只要和考試扯上關系,那么它往往就會走向應試;而對于這個學科的佼佼者,人們普遍的反應也不是他有天賦或者他有素養,而是他一定做了異常多的題目、接受了異常多的訓練。
拿語文來說,在應試觀念的影響下,很少有人會去注意語文這個學科本身的宏大、它內在的韻律與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數——或者說,能拿到分數的方法。
對這種觀念,我感到難過且可惜,因為我熱愛語言、熱愛文學,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與多姿多彩,而不是戴著功利眼鏡去審視它。
“花同樣的時間去練習的話,語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幾分,但數學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題”,這樣功利的想法扼殺了多少發現語文之美的機會,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潛在的國學、語言、文學大師,我不愿、不敢去想。
1、素養
當然,對于語文這個學科,分數與素養是有關系的,但是這種關系是一種單方向的關系。分數高的人,他的素養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種類型的試卷需要的東西,而那類試卷之外,或許他是空白的;而有著相當語文素養的學生,他的試卷分數一定不會差,因為他有著足夠的積累,那些積累足夠他揮灑任意一張試卷了。
也就是說,如果要選擇一個作為教育目標的話,那么,我認為培養高素養的學生比培養高分數的學生更重要。無論是對于學生的未來還是學校的教學目標,素養永遠比單純的分數要可靠得多。
說了很多話,還沒有說到我理解中的素養。在現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實一個學生有沒有語文素養是很難看出來的。試卷有著固定的標準答案,一個憑死記硬背做出題的學生和憑自己發揮做出題的學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來的,結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滿分而已。那么,什么樣的學生我會覺得他是有語文素養呢?
2、讀書和寫作
這就要回到開篇的兩個問題:讀書和寫作。我認為一個有素養的學生,應該是會讀書、會寫作的學生。
我從在小學學會選擇正確的書開始,閱讀的動作在十年里從來沒有間斷過閱讀,應當是人最早的本能動作之一。閱讀始于識字之初,甚至是識字之前,每個人在孩提時期都有指著街上的廣告、商鋪招牌一字字認讀的經歷,這就是閱讀的雛形。而隨著人漸漸長大,他認字的水平越來越高,已經開始不滿足于正確地讀出一個字時的成就感,而開始對閱讀的內容產生好奇時,他就要開始讀書。
所有學生都是讀書的,而語文素養的區分,在于讀什么、怎么讀、能不能堅持。
一個有素養的學生能夠區分出一本書的時效。一本言情小說、一本參考書、一本名著,都是人類智力與體力的凝結,去讀他們也都可以稱為讀書。
一個有素養的學生應該能夠區分出三者的區別:言情小說或許能夠給人一時的愉悅,看過以后卻什么都不會留在記憶里;參考書對升學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會迅速地被忘諸腦后;經典名著給人的教育則是永恒的、無法磨滅的,通過閱讀名著得來的思考與精神洗禮,很可能將會伴隨人的一生。如果能夠清楚地分辨這些書籍的時效,那么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做出選擇。
在選擇了正確的書后,閱讀方法就成為了素養的又一標志。再好的書如果只是利用擠公交的時間嘩啦啦翻過去,那么從這本書中汲取的養分必然將會微少得近乎無。
至少就我的閱讀體驗來看,一本好書至少值得閱讀兩到三遍:遍略讀以滿足自己的閱讀興趣并了解書的內容與結構,第二遍精讀以摘抄、把握整本書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鋪墊與伏筆,如果還能再讀一遍,我就會抽時間寫一些類似專題研究的心得,比如對整本書思想的一個探討,或者對書中某種表達的質疑。我認為,只有當你抱著學習的心態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質疑書本時,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義。
除了閱讀方法外,讀書應當是一件精細而持續的事情。與填鴨般在假日里讀十本書相比,培養細水長流的讀書習慣無疑更為重要。讀書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從書中汲取營養,在于通過整個閱讀過程修養一顆寧靜而富有感知力的心靈。我從在小學學會選擇正確的書開始,閱讀的動作在十年里從來沒有間斷過,我讀名著、讀國學經典、讀詩歌、讀歷史、讀哲學文學的理論、讀時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育路網,育路網祝廣大考生金榜題名!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