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現代文閱讀教案(二)
"[現代文閱讀]現代文閱讀教案(二)"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高考現代文閱讀教案
講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啟示
【一、高考現代文閱讀考查的內容】
《高考考試說明》現代文閱讀考查內容
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②理解并解釋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綜合:①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③歸納內容要
點,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
象。
3.鑒賞評價: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
觀點態度。
【二、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特點】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是適應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讀(信息閱讀)能力立意的試題。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是自八十年代中期試題改革以來思路最清晰、成效最顯著的領域。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是在語文學科領域跨世紀的突破,對教學和科研有積極引導意義。
*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具有著以下特點:
1.試題穩定性,2.內容陌生性,3.文本規范性,4.設題整體性,5.答案性,
6.思路確切性。
【三、高考社會科學文章閱讀試題示例】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題。
貝多芬之謎
音樂的作用并不止于創造悅耳的樂式①,它還能表達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賞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觀賞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樣,可是樂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則不然,聽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懷有一種復雜的心情。它充滿了魔鬼式的歡樂,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聽莫扎特的《天神交響樂》最后一章,你會覺得那是狂歡的音樂,響亮的鼓聲如醉如狂,從頭到尾交織著一種不尋常的悲傷之美。莫扎特的樂章又是樂式設計的杰作。
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樂完全用作表現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設計樂式本身作為目的。
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不得不把他當做一個瘋人。不錯,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舊的樂式,但是他給它們注入驚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產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種最高的激情,結果不僅打亂了舊樂式的對稱,而且常常使人聽不出在感情的風暴下竟還有什么樂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響樂》一開始使用了一個樂式(這是從莫扎特幼年的一個前奏曲里借來的),跟著又使用了另外幾個漂亮的樂式。這些樂式被賦予了巨大的力量,所以到了樂章的中段,這些樂式就全被不客氣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樂式的音樂家看來,貝多芬是發了瘋了。他這么做,只是因為他覺得非如此不可,而且還要求你也覺得非如此不可呢。
這就是貝多芬之謎。他有能力設計的樂式;他能寫出使你終身受用不盡的樂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無味的旋律,把它展開得那樣引人,使你聽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發現新東西:一句話,你可以拿所有用來形容以樂式見長的作曲家的話來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癥,也就是不同于別人之處在于那激動人心的品質。他能使我們激動,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們。一位法國作曲家聽了貝多芬的音樂覺得不舒服,說:“我愛聽了能使我入睡的音樂。”是的,貝多芬的音樂是使你清醒的音樂,而當你想獨自一個靜一會兒的時候,你就怕聽他的音樂。
懂了這個,你就從18世紀前進了一步,也從舊式的跳舞音樂前進了一步,不僅懂得貝多芬的音樂,而且也能懂得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樂了。
注:①樂式:指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據傳說而寫的歌劇,交織著悲劇和喜劇成分,主人公唐璜是個放縱的貴族,結局是被送入了地獄。
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所指的一類人是
(不超過20個字)
25.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說的“最有深度的音樂”是指哪些音樂?(不超過20個字)
26.作者認為貝多芬的音樂成為一個“謎”的原因是什么?(不超過32個字)
27.根據文章,簡要概括從巴赫到莫扎特到貝多芬在音樂創作上的發展變化。(不超過60個
字)
28.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A.不喜歡貝多芬的作品的人也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舊的樂式
C.貝多芬的作品常常沒有樂式
D.與貝多芬同時的“偉人”們既不理解他,又無法否認他的成就
E.18世紀的音樂是只重樂式的跳舞音樂
1996年卷24—28題,題目之間關系示意圖
篩選信息理解語句
對比歸納主要內容
概括整體理解文章
【四、高考自然科學文章閱讀試題示例】
下面就解題思路進行例析。所舉例子,取材于近年高考科技文試題。由于篇幅所限,大部分試題未引錄全文、全題。需要時,可自行參照。
一、把握文本要點
1.中心內容
[例1]1995年科技文段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兩位美國學者撰文說,他們花了5年時間,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個可能是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刪去次要內容,中心內容是:捕捉到了可能是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
[例2]1997年科技文段
美國科學家聲稱,每人生來有兩個腦,即顱腦與腸腦。[區分背景內容與新鮮信息,中心內容是人除了顱腦,還有腸腦。]
2.層次關系
(1)段際關系
[例3]2000年(春)科技文思路結構:
①以細菌、植物為例
②與有性繁殖相比較
③創造“多利”的過程
④“多利”誕生的意義
(2)句際關系
[例4]1999年科技文第二段思路結構圖
①傳統認為,哺乳動物冬眠的奧秘在于心臟。②無論冬眠動物,還是非冬眠動物,甚至人類,其心臟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③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④但是隨著溫度的
降低,非冬眠動物的心臟細胞排除鈣離子的能力明顯
降低,從而使心臟的舒張越來越困難,最后導致死亡;
而此時冬眠動物的心臟細胞則完全與之相反,⑤因此
心臟細胞調節鈣離子濃度的機制,是冬眠時心臟正常
活動的關鍵所在。
全文思路結構如下:
(1段)一種假說:高度發達的機能
(2段)傳統認為:奧秘就在于心臟
(3段)研究發現:HP有重要作用
(4段)設問展望:人類實現的前景
3.題目類型
(1)確認為主——對詞句的確認
[例5]1995年21題
“未發現具有已接收訊號特征的電波源”這句話的意思是
(2)整合為主——對詞句關系的把握
[例6]1995年22題
兩位學者學,37個訊號“可能來自地球外文明”,他們的依據是
①訊號的波長是宇宙空間極為普通的②大多數電波汛號沿著銀河系分布③每次探尋的時間約為200—400天④在龐大的觀察資料中這些訊號十分強大⑤捕捉到的訊號是離地球最近的
A.①③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例7]1999年19題
文中認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為這一觀點的根據的一項是()
A.科學家們推測冬眠最終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控制的。
B.HP是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新發現的一種特殊的蛋白質。
C.HP不能在非冬眠動物體內找到,而它的出現周期又跟冬眠動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發現HP之前,人們一直沒有發現動物體內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
二、明確比照語句
1.辨明檢索區間
(1)題干中有明示
[例8]1996年20題
段中提到“示范廠”,第二段中提到“小規模工廠”、“正式規模的工廠”,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廠”,對文中這四個概念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題干中“段”、“第二段”、“第四段”即明示檢索區間。]
(2)關鍵詞句指引
[例9]1998年23題
根據文章,對“轉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據題干中“轉基因作物”指引辨明檢索區間。]
2.確定對應語句
(1)關鍵詞句指引
[例10]1997年20題
根據文章,腸腦之所以稱為“腦”,下列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它是不依賴中樞神經系統而獨立活動的神經系統。B.它的物質構成中含有神經細胞及對其起顯著作用的物質。C.它具有同顱腦一樣的能夠控制腸胃運轉的獨立功能。D.它起源于管形動物的腦神經系統并從中分化出來。[加橫線的語句帶有明顯的專業特性,是指引確定對應語句的關鍵。]
(2)組合對應語句
[例11]2000年(春)20題B項
B.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的區別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卵經過分裂而長成胚胎,無性繁殖是通過細胞核的分裂而長成胚胎。[加橫線的語句,源自文本第二段的兩個層次,對對應內容需進行組合操作。]
(3)擴展對應語句
[例12]1995年20題
文中的“三次和兩次”是指[要準確理解“三次和兩次”,需擴展理解相關范圍:“他們以彼長21厘米和10.5厘米的電波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分別進行了三次和兩次調查。”]
[例13]1996年21題
第四段中,佩蒂說“生產350噸而不是1000噸紙漿”,他要說明的是[要準確理解佩蒂要說明的是什么,需擴展理解佩蒂完整的話:“建造一座新的紙漿廠要耗資10億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應源源不斷。如有ALCELL工藝,只要耗資3.5億美元就能建造一個工廠,并使工廠不停地運轉,所需木材供應量較小。”“那意味著一個工廠生產350噸而不是1000噸紙漿。”]
三、精心比較判斷
1.提取要點,化繁為簡
[例14]1997年21題
根據文意,對“腸腦中幾乎能夠找到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所有物質”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絕大部分物質存在于腸腦之中。B.顱腦依賴腸腦中的絕大部分物質進行運轉和控制活動。C.腸腦中具有與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絕大部分物質。D.腸腦中所有的物質與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物質幾乎相同。*[理解中姑且刪掉各選項都有相同限制成分,選項正誤也便豁然開朗。]
[例15]1999題17題
本文自然提出了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動物進化的過程中,某些哺乳在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從而具備了冬眠的功能。B.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范圍里發生了進化。*C.冬眠的動物比起人類來具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D.冬眠的哺乳動物和非冬眠哺乳動物之間的區別并不在于體溫是否可以調節。[抓住選項中關鍵性語句,A、B對照:A略去了限制詞“更寬范圍里”,保留了中心詞“調節性”,可以;B恰恰相反,不可以。C、D對照:C對體溫強弱之比給予肯定,可以;D對體溫有無之比給予否定,也可以。]
2.分解文句,明確關聯
[例16]1998年24題
對文中畫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B.美國的那種轉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種是無法對付害蟲的。C.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會促使更不容易殺死的害蟲出現。*D.那種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文中畫線處是: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理解其意思需要分解:句是果,第二句是因。第二句的后一分句“一種……”是對上一分句中“殺蟲藥”的解釋。明確了這些關聯,意思也便豁朗了。]
[例17]2000年(春)19題
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動物體中的各種細胞在功能上實際是沒有分別的B.動物體中的某些細胞具有受精卵細胞的發育功能*C.動物體中特定的某些細胞與受精卵的功能相同D.動物體細胞在執行特殊功能時與受精卵細胞具有同樣的潛在能力[文中畫線句子是“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理解其意需要分解,得出這一復雜單句的主干:細胞具有能力。原句中對主語“細胞”和賓語“能力”都作了若干限定,據此可判斷選項是否正確。]
3.開啟背景,調動積累
[例18]1997年19題C項
C.它肯有同顱腦一樣的能夠控制腸胃運轉的獨立功能。[背景知識告訴我們:“顱腦”是不具備“控制腸胃運轉的獨立功能”的。]
[例19]1999年17題C項
C.冬眠的動物比起人類具有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生活經驗告訴人們:人類的體溫是可以調節的,因此在這一方面是可以與冬眠動物作強弱之比的。]
[例20]2000年(春)17題C項
C.用人工的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而產生的后代[背景知識告訴我們:“試管嬰兒”就是“用人工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而產生的后代”,但它不是“克隆”嬰兒,是否“科隆”的關鍵不在于“人工”、“天然”,而在于“無性”、“有性”。]
4.積極思維,調動聯想
[例21]1997年23題A項
A.美國某些科學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顱腦的觀點。[原文說:“美國科學家聲稱,每人生來有兩個腦,即顱腦與腸腦。”這就等于“否定了每人只有顱腦的觀點”。]
5.細察選項,明其手法
(1)錯誤選項,似是而非
Ⅰ.偷換概念
[例22]1996年23題C項、D項
C.鄧肯森認為該工藝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紙漿廠,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原文說:“小型廠這個概念將會使建造新紙漿廠變得較容易”,選項偷換為“該工藝容易掌握”。]
D.鄧肯森認為該工藝對造紙原料要求低,利于環境保護,佩蒂對此持有相同的看法。[原文說:“它將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紙漿”,選項偷換為“對造紙原料要求低”。]
[例23]1997年22題A項
A.應激激素作用于腸腦引起腸神經系統化學物質的改變。[原文說:“應激激素會沖擊胃臟以生痙攣,驚恐又引起交感神經影響腸腦的血清素分泌量”,選項偷換為“化學物質的改變”。]
Ⅱ.悖設因果
[例24]1999年18題B項
B.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原文說:“當鈣離子流進心細胞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選項將條件與結果倒置。]
[例25]1999題20題B項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動物體內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因此人們對冬眠奧秘的傳統解釋產生了懷疑。[原文說:“后來的研究證實,心臟細胞的這種變化還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學家們推測冬眠最終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控制的。然而,人們卻一直沒有發現這種遺傳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學家發現,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種特殊的HP。”選項所說的因果不成立。]
[例26]2000年(春)18題B項、D項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護理”方法而產下的小綿羊,因而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克隆。
D.“多利”是科學家利用試管受孕技術創造出來小綿羊,因此被稱為克隆羊[原文說:“‘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步發展的結果,B、D所說的因果與之相悖。]
Ⅲ.顛倒主次
[例27]1998年25題C項
C.更難對付的害蟲的加快出現將是轉基因作物給環境帶的最大危害。[原文說:“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他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后,那些‘表姐妹’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選項所說的“最大危害”顛倒了主次。]
Ⅳ.擴大外延
[例28]1998年25題A項
A.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原文說:“轉基因作物目前在社會上已經種植有1000萬公頃左右,種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紅柿等。在實驗里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谷等品種”,選項所說“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擴大了外延。]
[例29]2000年(春)20題A項
A.在正常情況下,動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來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對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結果。[原文說:“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以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選項所說“動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來繁衍后代的”擴大了外延。]
Ⅴ.改換性質
[例30]1998年25題D項
D.增產并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原文:“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于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D“增產并不是……目的”,改換了原句性質。]
[例31]1998年26題C項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之后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原文說:“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他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后,那些‘表姐妹’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擔心”、“可能”、“一旦”,都表明選項所說的“已經”,改換了原句的性質。]
Ⅵ.利用定勢
[例32]2000年(春)17題C項
C.用人工的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而產生的后代[“用人工的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而產生的后代”,是可能被誤認為是“科隆”的思維定勢,選項就據此設計。]
[例33]2000年(春)18題B項、D項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護理”方法而產下的小綿羊,因而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克隆
D.“多利”是科學家利用試管受孕技術創造出來的小綿羊,因此被稱為克隆羊[“用母羊‘護理’方法而產下的小綿羊”,就不算“克隆”,“用試管受孕技術創造出來的小綿羊”,就算“克隆”,這都不是“克隆”與否的關鍵點。選項利用的是思維定勢。]
(2)正確選項,似非而是
Ⅰ.合理推論
[例34]1997年23題A項、C項
A.美國某些科學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顱腦的觀點。[原文說:“美國科學家聲稱,每人生來有兩個腦,即顱腦與腸腦”,那么“否定了每人只有顱腦”就在合理的推論之中。]
C.美國某些科學家對腸胃疾病的產生補充了新的見解。[原文說:“結腸炎、過敏性腸綜合癥等都與腸腦內產生的問題有關”,而“腸腦”又是美國科學家提出的新見解,由此推出“對腸胃疾病的產生補充了新的見解”,當然是正確的。]
[例35]1998年25題B項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轉基因技術研究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原文說:“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于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既然“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是“試驗目的”之一,可見選項所說“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是“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是合理推論。]
Ⅱ.正確概括
[例36]1997年20題D項
D.它起源于管形動物的腦神經系統并從中分化出來。[合理概括了原文“最初的腦神經系統起始于管形動物,生存競爭需要更復雜的顱腦,從而發展了中樞神經系統。重要的腸神經系統不能進入頭顱與胃腸相聯,而為了適應動物進食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則就保存了有獨立功能的腸神經系統。”]
[例37]1997年22題D項
D.重要的腸神經系統因不能進入頭顱而成為獨立系統。[合理概括了原文“重要的腸神經系統不能進入頭顱與胃腸相聯,而為了適應動物進食和消人的需要,自然法則就保存了有獨立功能的腸神經系統。”]
[例38]1997年23題D項
D.美國某些科學家對人類某些器官的發生過程提出新觀點。[合理概括了原文“最初的腦神經系統起始于管形動物,……就人而言,早期胚胎發育中產生的神經脊,一部分進入了中樞神經系統,另一部分變成腸神經系統。”]
[例39]2000年(春)17題A項、B項
A.動植物通過無性繁殖而擴大繁衍后代[合理概括了原文“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ione,譯音為‘克隆’。……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后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一群個體就叫無性繁殖系。”]
B.來自同一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個體[合理概括了原文“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ione,譯音為‘克隆’。現在,‘克隆’的含義已不僅指無性繁殖,也包括‘無性繁殖系’凡是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一群個體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Ⅲ.恰當轉換
[例40]1998年26題A項
A.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是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間。[選項中畫橫線的語句是原文對應語句相關部分的合理轉換:“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
[例41]1999年20題A項、C項、D項
A.雖然冬眠只是冬眠動物的一種機能,但是從人類治療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來看,研究人的冬眠還是有重大意義的。[選項中畫橫線的語句是原語言對應語句相關部分的合理轉換:“冬眠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機能……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的了。這樣,人類就能自身的代謝控制到極限,從而有利于癌癥等疾病的長期治療、未來的宇宙旅行等。”]
C.人在睡眠時體溫降低,心跳放慢,這雖然不能認為就是冬眠,但是對研究人類實現冬眠具有重要的啟示。[選項中畫橫線的語句是原文對應語句相關部分的合理轉換:“人在睡眠時也有體溫降低、心跳放慢的現象,這在性質上與冬眠相似。”]
D.身體碩大的熊跟人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遺傳基因一旦得以破譯,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實現。[選項中畫橫線的語句是原文對應語句相關部分的合理轉換:“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遺傳基因得以破譯,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6.辨別選項,歸類比較
[例42]1995年23題
下列語句不適合作本文標題的一項是()
A.探索宇宙深處的未知訊號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C.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D.是外星人發出的電波嗎[A、B、D都是不確切語氣;只有C是確切語氣,與文本探索性內容不切合。]
[例43]1996年23題
對于ALCELL工藝,佩蒂和鄧肯森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對他倆看法的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佩蒂認為該工藝能降低造紙成本,是一種無污染的技術,鄧肯森對此持有相同的看法。*B.佩蒂認為該工藝清潔、無污染,降低了造紙成本,但鄧肯森并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C.鄧肯森認為該工藝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紙漿廠,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D.鄧肯森認為該工藝對造紙原料要求低,利于環境保擴,佩蒂對此持有相同的看法。[兩分類,兩次排除:佩蒂在先,鄧肯森在后,排除C、D;兩人看法相同,排除B、C。]
[例44]1998年23題
根據文章,對“轉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因環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B.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C.一種利用移植其他生命體基因而形成的新的雜交作物。D.移植了其他生命體基因從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與“轉基因作物”有關的有兩個要點。一、由來:“移植”,二、特點:“產生額外特性”。A有二無一,B一、二全無,C有一無二,D一二全有。]
7.利用圖表,分清概念
[例45]1996年20題
段中提到“示范廠”,第二段中提到“小規模工廠”、“正式規模的工廠”,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廠”,對文中這四個概念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型廠”就是“小規模工廠”,它不是“正式規模的工廠”。B.“示范廠”屬于“小規模工廠”,“小型廠”屬于“正式規模的工廠”。*C.“示范廠”屬于“小型廠”,也屬于“小規模工廠”。D.“小型廠”不是“正式規模的工廠”,“示范廠”也不是“小規模廠”[可得出如下圖表:]
概念功用示范廠小規模工廠正式規模的工廠小型廠
示范√√
生產√√
【五、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試題示例】
示例一:1991年試題(文學作品)
閱讀下面的文字,讀后完成27—34題。
世間最美的墳墓——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奧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a)這塊將被后代永遠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尊嚴圣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蔭里。(b)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墓冢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樹蔭庇。(c)他的外孫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d)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菜和他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傳說,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們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栽了幾株樹苗,這個兒童游戲不久也就忘了。(f)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往事和關于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中獲到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g)他當即表示愿意將來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h)(27)
后來就這樣辦了,完全按照托爾斯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它只是樹林中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個比誰都感到受自己的聲名所累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那樣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28)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后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唯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容許你大聲說話。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29)無論你在夏天還是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的人物當中的一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34)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殘廢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候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里的莎士比亞的石棺,(30)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憾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藏著的感情。
[注]: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7.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給了標號。下面是對該段思路的分析和圖解,正確的一項是()
A.全段先敘述參觀過程(順敘),再交代墓地的經過(轉入插敘),共分兩層:
B.全段先總述,再介紹墳墓,鍛后從樹的來歷入手,引出托爾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層:
*
C.全段先說明墳墓將永遠對后代產生巨大影響(將來),再介紹墳墓的現狀(現在),又追
求選擇墓地的經過(過去),共分三層:
D.全段以說明托爾斯泰埋骨樹下的愿望為最終目標,由大到小,層層遞進,共分五層:
〖考查內容〗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28.“就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那樣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漢一樣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樣戰斗。
B.(他)終于與流浪漢、士兵那樣的社會底層民眾融為一體。*
C.(他)就像倒斃的流浪漢、無名的陣亡士兵一樣在世上消失。
D.(他的聲名)像流浪漢、士兵等勞苦大眾那樣被社會吞噬。
〖考查內容〗理解并解釋文中重要的句子。
29.“風兒……和暖的陽光……冬天,白雪……”這段景物描寫在全文中起什么樣的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在不容大聲說話的地方,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態,反襯出墓地的寧靜。
B.象征偉人將與大自然一樣永世長存,更顯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沒有奢華裝飾,描寫自然景物更顯示墳墓的樸素。
D.在莊嚴穆的氛圍中,活潑的景物可增添一點生氣和溫暖的情調。
〖考果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30.作者用拿破侖、歌德、莎士比亞的墳墓來進行比較,這樣寫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可以顯示出三人與托爾斯泰思想品格的差異,從而表明托爾斯泰才真正偉大。*
B.從墳墓的迥然不同的風格,可以反襯出托爾斯泰墓的逼人的樸素。
C.三個人都聞名世界,只有偉人與偉人相比較,才能使人體會到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偉”。
D.前文雖提到托爾斯泰墓與其他偉人墓不同,但較籠統,以這三人的墓為例,讀者才能得到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考查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31.作者說托爾斯泰墓“劇烈震憾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從文中找出兩個具體描寫
參觀者這種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們分別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①②。
〖考查內容〗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32.如果要簡述托爾斯泰墓的環境和形狀,下面的語句中哪四項是必不可少的?
A.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愿望
B.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
C.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
D.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E.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蔭里*
F.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G.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
H.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聲
I.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
〖考查內容〗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33.作者用哪兩個字來形容托爾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考查內容〗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34.作者為什么說“特殊的日子”?
〖考查內容〗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附〗[表1]《世間最美的墳墓》(1991)思路結構圖
托爾斯泰墓
總述:宏偉、感人承接:最美、深刻感人
介紹:環境、形狀描摹:樸素、打動人心
交代:往事、愿望對比:感人至深、震撼
示例二:1998試題(文學作品)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題。
報秋宗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一切都還來不及干呢,已經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了得!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藥。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到藍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玉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閑情。因有自知之明,不甘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彩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往后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棵嫩芽,次年便有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致。我們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開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者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干凈的。可能因氣味的原故,不容豸蟲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采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里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里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兄的長,業余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復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么,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27.作者在自然段中寫到看到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
(1)作者為什么吃驚?(不超過8個字)
(2)聯系全文看,作者為什么悵然?(不超過10個字)
〖考查內容〗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不超過12個字)
〖考查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9.作者在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6個“便”字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各不超過26個字)
〖考查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30.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三項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可以提醒人們秋的到來,讓人減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些“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對“領取而今現在”一句的吟哦讓人體味到一種悠然自得、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
D.“領取自己那一份”,是勸慰要及時把握自己贏得的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較的手法,巧妙地寫出了玉簪花所散發的與其他幾種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綠葉描寫為“綠波”,使人聯想到生活的長河,有廣闊的空間感和深邃的時間感。
示例三:2000年試題(文學作品)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題。
長城鮑昌
因為深秋的季節已至,下山的時候已晚,我看見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焉紅。在獵獵西
風撲刺下,磚縫間的野草開始黃枯,基石下的酸棗變了顏色。這時,聽不見秋蟲之低吟,卻在仰天一瞥時,看到了黃云間的歸鴻。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嗎?那是飛向蘇武牧羊的北海嗎?在佇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飛鴻乃是悠悠歲月的見證。曾幾何,黑云掩沒了月色,雨雪紛紛地襲來,胡馬長嘶,篥(音bìlì,漢代從西域傳入的一種管樂器。)哀鳴,狼煙在山頭升起,矢刃在石間摧折;當將軍戰死、燕姬自刎、旌族橫倒、死尸相撐,戰場上的一切聲音沉寂之后,只有紅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誰家的“春閨夢里人”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
于是,在人們的一種執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來。那是自我保護、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墻高六七米,墻厚四五米,隨山就坡,險峻萬狀,自渤海之濱,絕荒漠,蜿蜒竟達六千七百公里。戌樓高聳,斥堠(注:斥堠(hòu):瞭望敵情的土堡)連綿。你用一座座雄關,卡住咽喉古道,構成北門鎖鑰。這使得互市的商旅,為之蹙眉;卻又使歷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們自以為統治下的“中央之國”固若金湯,無求于人,萬壽無疆。
所以我說,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長城!
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臺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墻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奇。它變得可笑,仿佛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
正因為如此吧,現在你敞開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億萬游人。他們之中有總統,有商人,有教師,有學生,有開心的演員與體育明星。照相機咔嚓響著,但響聲又被嘩嘩地笑聲淹沒。我不知道他們各自的目的,但是他們來了,來了。他們的來,使你顯得十分開放,而又充滿自信。我看到一位風姿瀟灑的外賓,踏上烽火臺的頂端,向什么人頻頻飛吻,接著高舉雙臂,做成一V字,仿佛向著美好的未來,發出爽朗的笑聲。
哦,長城!我不知你對此作何感想。你那雖然古老但仍堅固的軀體,愿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嗎?你能承受住歷史的再沖蕩和新世紀的胎動嗎?
你不語。你扎根的糾墨(注:繩索。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繩索)。群山不語,并晴潔氣爽的長天也不語。
但人們告訴我: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呵,長城!
21.這篇散文中,(1)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長城的現實的?
〖考查內容〗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22.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2)第六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
〖考查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3.最后一段寫道:“但人們告訴我: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呵,長城!”(1)這段文字與倒數第三段的關系是什么?(2)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考查內容〗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理解并解釋文中重要的句子。
2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作者從“黃云間的歸鴻”聯想到“昭君出塞的老路”和“蘇武牧羊的北海”,借飛鴻作為悠悠歲月的見證,從描寫眼前的實景轉向對歷史的回顧。*
B.作者借“誰家的‘春閨夢里人’”代指陣亡的將士,更加重了回顧歷史時的凄婉的色彩。*
C.“卻又使歷代的皇帝心中安泰……萬壽無疆”,這里作者用的是反語,是對閉關鎖國政策辛辣諷刺。
D.“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歸來了”,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作者對歷代封建王朝和親政策每每遭受失敗的痛惜和反思。
E.文中描寫一位風姿瀟灑的外賓登上烽火臺后喜不自禁的細節,主要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內心的喜悅。
〖考查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附〗[表4]《長城》(2000)思路結構圖
一卷凄婉的歷史
深秋歸鴻凝思懷古長城昔民族封閉的象征
文化愚鈍的標志
今——開放自信的胸懷——憂思發問不語希望
【現代文閱讀能力構成要素】
構成要素:W=ab(X+Y),即:
閱讀能力背景知識×閱讀處理速度×(確認能力+整合能力)
*在一定范圍內表現出的確認能力與整合能力的綜合,是現代文閱讀的基本能力。
*確認、整合的主要對象:總體理解文本思路要點,把握段際關系;確切理解語段內部結構,把握句間關系;精確辨析句內詞語含義,把握詞語關系。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