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專題指導:寫小說的十個常用技巧
"高考語文專題指導:寫小說的十個常用技巧"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一)“橫切懸念,倒敘事件”法
這是指作者為避免平鋪直敘,在小說首段就設置提挈全篇、籠罩全文的懸念,故意給讀者造 成疑團,以激起讀者產生興趣讀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報》發表的一篇《一雙明亮 的眼睛》,就采取這一手法。 此文一開頭是:夜,墨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 一個生產大隊去。由于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陰,沒月亮,沒星星,自己又沒帶手電 ,真是把人急壞了。就在這時,我碰到一個社員,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隊,就把我引去了。 沿途,他一會說:“同志,注意,前頭有條溝!”一會,又指點我:“同志,注意左邊是口 塘!”最后,進了村,又指著一條巷子說:“里面住著咱們隊長,他會招呼你的。”可第二 天清早,我從隊長屋里出來,看到一個強壯的中年人,挑著桶,哼著輕快的曲子,向稻場旁 邊的堰塘走來。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條漢子,眼怎么瞎了? 正想著,只見他蠻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驚,喊:“…… 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過頭,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給你引 路的同志嗎?”……看到這兒,讀者一定禁不住問自己:他是個瞎子嗎?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 引 人走夜晚呢?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還明亮呢?這就叫作“切入懸念”,下面就等 著作者“倒敘事件”——讀者也就非讀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藝術大師卓別林有一句名言:“我總是力圖以新的方法來創造意想不到的東西。假如我 相信觀眾預料我會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輛馬車去。”(引自《卓別林——偉大的流浪漢 》一書),這就告訴我們,創作結構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這是步。但更重要的 ,是所敘述的情節,必須在情理之中。所謂情理之中,是指這種“出其不意”,與小說中人 物性格的發展合拍,合乎客觀規律,合乎生活邏輯。它不是荒誕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離 奇,又理所當然。如美國作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這一點。小 說是敘述美國圣誕節這,一對恩愛夫婦準備互贈禮物,并都想買件使對方意想不到的東 西。妻子看到丈夫有個祖傳的金表,但沒有表鏈,就剪掉自己最珍愛的金色長女,拿去賣了 ,并用賣金發的錢去買表鏈。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頭美麗的金發,但缺少一套適用的名貴 梳子,就賣掉自己祖傳的、一直伴隨在身邊的、也是自己格外珍愛的表,用賣表的錢買了一 套美麗華貴的梳子。結果兩人一碰面,丈夫拿著妻子送的新表鏈,表沒有了;妻子拿著丈夫 送的一套新梳子,長長的金發沒有了!夫妻倆只好凄然相對而笑。在這里,盡管有對故事主 人公與讀者的“出其不意”,但統統在情理之中。因為他們夫妻恩愛,超過了對“金發”、 “表鏈”的感情。而“”的資本主義世界,對下層的小人物來說,也只能是這樣辛 辣的結局。
(三)“淡化情節,形散神聚”法
這種創作法,從表面看,沒有出其不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平鋪直敘,一直 是淡淡的氣氛。但是,在這平鋪直敘中,帶有涌襲心靈的感情;在這淡淡的凄涼中,帶有一 種說不出的人生韻味,常常是“無情”更有情,無聲勝有聲。如張潔寫的《拾麥穗》,是講 農村的一個小姑娘,家里很窮,每年夏天割麥時,她總是挽個籃子,到打過麥的麥地里拾麥 穗 。這個時候,一個賣麥芽糖的老漢來了。別的孩子用拾的麥穗與老漢換糖吃,而這個小女孩 舍不得。老漢便常常免費敲糖給她吃。別人就笑她,說她嫁給這個老漢算了。她對此并不怎 么懂,老漢也覺得沒什么,大家也只是開開玩笑,以后也再沒提起此事。可她——這個小小 的姑娘,當老漢沒再來賣糖時,卻在村頭等著,等著……她在等什么呢?僅僅是為了吃老漢 的糖嗎?不,這里面有說不清的味,有一種淡淡哀戀,一種人與人之間能相互溝通的情緒… 這就叫“形散神 聚”,是“無結構”的結構,是用一種內在精神編織的“情結”文體。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