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復習大綱(四)

2017-05-05 15:40:28 來源:精品學習網

  育路網整理了“高考生物復習大綱(四)”,幫助廣大高三學生學習生物知識!

  1、概念: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包括數目異常和結構異常)

  2、類型:

  常染色體遺傳病貓叫綜合征

  21三體綜合征(先天智力障礙)

  性染色體遺傳。盒韵侔l育不全綜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條 X染色體)

  四、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

  1、產前診斷:胎兒出生前,醫生用專門的檢測手段確定胎兒是否患某種遺傳病或先天性疾

  病,

  產前診斷可以大大降低病兒的出生率

  2、遺傳咨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夠有效的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

  五、實驗: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

  注意事項:

  1、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

  2、調查時,最好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等。

  3、調查時要詳細詢問,如實記錄。

  4、對某個家庭進行調查時,被調查成員之間的血緣關系必須寫清楚,并注明性別。

  5、 必須統計被調查的某種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

  結果分析:

  被調查人數為2 747人,其中色盲患者為38人(男性37人,女性1人),紅綠色

  盲的發病率為1.38%。男性紅綠色盲的發病率為1.35%,女性紅綠色盲的發病率為0.03%。二者均低于我國社會人群男女紅綠色盲的發病率。

  實驗結論:我國社會人群中,紅綠色盲患者男性明顯多于女性。

  第五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生物進化理論的發展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1、理論要點: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進步性:認為生物是進化的。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1、理論要點:自然選擇(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2、進步性:能夠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3、局限性:

 、俨荒芸茖W地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

 、谧匀贿x擇對可遺傳的變異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僅局限于個體水平)

  三、現代達爾文主義

  (一)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1、種群:

  概念: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稱為種群。

  特點:不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而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種群基因庫: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

  3、基因(型)頻率的計算:

 、侔炊x計算:

  例1:從某個群體中隨機抽取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則:

  基因型AA的頻率為______;基因型Aa的頻率為 ______;基因型 aa的頻率為 ______;駻的頻率為______;

  基因a的頻率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谀硞等位基因的頻率 = 它的純合子的頻率 + ½雜合子頻率

  例:某個群體中,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30%、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60% 、基因型為aa的個體占10% ,則:基因A的頻率為______,基因a的頻率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四)突變和基因重組、選擇和隔離是物種形成機制

  1、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狀態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2、隔離: :同一種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

  的現象。

  生殖隔離:指不同種群的個體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產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種的形成:

 、盼锓N形成的常見方式:地理隔離(長期)→生殖隔離

  ⑵物種形成的標志:生殖隔離

 、俏锓N形成的3個環節:

   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 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

   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

  第二節 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

  一、生物進化的基本歷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級到高級逐漸進化而來的。

  2、真核細胞出現后,出現了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從而出現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組產生的變異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進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進化的關系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斷進化的結果;而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又加速了生物的進化。

  2、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生物必修3復習提綱(必修)

  第二章 生物個體的穩態

  第一節 人體的穩態

  一、穩態的生理意義

  1、內環境:

  (1)單細胞生物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轉換,而人體細胞必須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

  (2)內環境的組成:

  細胞內液

  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內環境)淋巴

  (3)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細胞可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不斷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同時不斷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

  2、穩態

  (1)概念: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調節下,機體會對內環境的各種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酸堿度及各種化學成分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稱為穩態。

  (2)意義:維持內環境在一定范圍內的穩態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3)調節機制——反饋調節

  正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

  二、體溫調節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恒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皮膚(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過程:

  (1) 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2) 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恒定。

  5、體溫恒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通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三、水平衡的調節w.w.w.k.s.5.u.c.o.m

  1、 人體內水分的動態平衡是靠水分的攝入和排出的動態平衡實現的

  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是飲食、另有少部分來自物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過泌尿系統,其次皮膚、肺和大腸也能排出部分水。人體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腎,其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3、 水分調節(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負反饋)

  過程:飲水過少、食物過咸等→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抗

  利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強→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尿量減少

  總結:水分調節主要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通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腦產生,由垂體釋放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

  以上就是“高考生物復習大綱(四)”的全部內容,育路網會在第一時間為大家提供,更多相關信息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生物復習大綱(四)”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综合高清aⅴ在线 | 亚洲四色在线影院 |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欧美精品剧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