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專題講解:文言文實詞含義推斷八法
"高考語文專題講解:文言文實詞含義推斷八法"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常見實詞數量多,變化多,怎樣來推斷實詞的含義呢?下面提供的八種方法,在推斷和解釋文言實詞含義上還是非常有效的,對考生復習也會有幫助的。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
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題)“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賈禍—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文是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告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它的另一義項是“招引”、“招惹”。
二、結構分析法(根據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也。”(《屈原列傳》)。上下句以“而”相連,表并列關系,據“亡國破家”這個并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圣君治國”亦當為并列關系,譯為“圣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相對應。
再如:“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相對。“疾痛慘怛”并列陳述幾種情況,譯為“疾病、痛苦、凄慘、憂傷”,那么“勞苦倦極”的“極”就不可譯為“極點”。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自放驢,取樵炊爨”,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動詞“取”,后有動詞“炊爨”,上下聯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動詞,明顯不當。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