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下面是編輯老師整理的“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希望對您提高學習效率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一、備考導航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學習和了解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從而為現代社會的政治活動提供經驗與教訓,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封建社會專制統治有利有弊,展望今后命題,很有可能出現一些與當今干部人事制度、機構改革、民主化進程、反腐倡廉等熱點相關聯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題型。早期政治制度對社會倫理道德影響深遠,可聯系全球華人祭拜黃帝陵和認祖歸宗現象,認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義。
二、專題知識歸納
1、基本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萌芽于戰國
內容:①理論上,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②實踐上,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內容: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3)鞏固于西漢
內容:實行刺史制度,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特點: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內容: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點:①用分權的辦法來加強君權;②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
(5)加強于北宋
內容:集中軍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設三衙統領禁軍并與樞密院互相牽制。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軍、財權;派文官做知州,與通判互相牽制。集中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中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
特點:強干弱枝;在中央分權的基礎上地方分權。
(6)發展于元朝
內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特點: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強化于明清
內容: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分離統兵權和調兵權,制定《大明律》,設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關于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就介紹完了,更多高考復習等信息,請關注育路網!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