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知識點總結

2017-05-10 09:04:14 來源:精品學習網

  為了幫助考生做好備考復習,育路網整理了高考歷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知識點總結,希望考生牢記這些重要的知識點!

  一.知識歸納

  (一)大綱版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

  2.秦漢: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自下向上推薦)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備,到東漢時注重門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標準從才能到門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準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科舉制意義:打擊門閥勢力;擴大官吏來源;提高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積極作用為主)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為君主****培養了忠順奴才,但嚴重制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展。(消極作用為主)

  (二)新課標版

  從漢到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漢朝:主要實行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2)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3)隋唐:實行科舉制。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5)科舉制的影響: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二.規律小結

  1.中國古代選官標準經歷了爵位—軍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順的變化,其核心是為奴隸主階級或地主階級統治者選拔維護統治的人才。

  2.應以發展變化的觀點和辯證的方法看待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如察舉制在西漢和東漢時的不同情況;科舉制由隋朝產生直到明清,其內容與作用都有很大的變化。

  三.熱點冷點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具體內容是歷年高考的熱點。

  2.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規律、不同時代不同選官制度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之間的聯系,這是高考的冷點。

  四.高考題例

  01.(2004江蘇歷史2)下列政治舉措中,不屬于漢武帝時代的是

  A.實行刺史制度B,設置西域都護

  C.實行察舉制D.頒布“推恩令”

  02.(2003春季文綜12)關于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確的是

  A.打破了門第限制B.削弱了皇權

  C.有利于選拔人才D.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03.(2003江蘇歷史5)科舉制在歷史上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北宋創立了

  A、武舉B、殿試C、糊名法D、進士科

  04.(2006江蘇歷史5)明朝的科舉取士制度發生了某些變化。主要表現為

  A.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B.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

  C.首創了武舉和殿試D.在考試方法上開始旁行糊名法

  05.(2008上海歷史共同部分21)有網友發表帖子討論科舉制時說:“自秦以來,科舉興于世,始以八股為試,學子徹夜秉讀。然科舉追求功祿,令學子神經麻木,豈真學識耶?”對該帖最恰當的評價是

  A.對科舉制的評價是完全正確的B.僅從追求功祿評價科舉制是片面的

  C.關于科舉制的史實和評價都有問題D.關于科舉制和八股取士產生的時間都有錯誤

  06.(2009年上海歷史5)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來自平民家庭,這是因為當時推行的選官制度是

  A.軍功爵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制D.科舉制

  07.(2007重慶文綜37)(32分)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學校,故首先一于上,習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于世。自先王之澤竭,教養之無所本,士雖有美材而無學校友以成就之,以議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復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興建學校。(王安石《臨川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08全國文綜Ⅰ卷37題第(1)、(2)問)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初試二試三試

  明經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口答諸經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進士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作詩、賦、文各一篇作時務策五道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經、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別。(10分)

  高考題例答案及解析:

  01.B西域都護是漢宣帝時設立。

  02.B應是強化了皇權。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舉中防舞弊的辦法。

  04.B熟悉明朝科舉考試的內容。

  05.C史實方面科舉制的產生和八股取士的時間都表述錯誤;評價方面太片面。

  06.D熟悉隋朝以來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明確科舉制的積極影響。

  07.

  答案要點:

  (結合變法的背景)原因:當時的教育不利于培養人才,輿論不利于變法。

  (結合變法中教育措施的內容思考)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內容,培養實用性人才;擴大了選官途徑。

  08.

  答案要點:

  (1)(對比明經科和進士科的考查重點)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文學素養和處理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

  (2)(從選拔方式和范圍思考)公開考試,擇優錄用,考生來源廣泛;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

  五.新題預測

  01.中國古代官吏選拔標準有一個由世襲—功勞—道德—門第一才學的變化過程。其中實現選擇標準由家族世襲到功勞大小的變化的時期是B

  A.西周B.戰國C.魏晉D.隋唐

  02.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詔曰“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剌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這說明B

  A.隋朝科舉制度正式形成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C.隋朝科舉制度已經較為完善D.隋朝參加科舉的官員身份很低

  03.西方學者稱科舉制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這主要是因為科舉制度C

  A.有利于擴大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B.將讀書與做官聯系起來,可以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

  C.利用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各級官吏,有利于選賢任能的公平競爭

  D.營造了尊師重教、勤奮學習的社會氛圍

  0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鑒了古代科舉制中的D

  ①通過考試選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

  ③采用密封卷閱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來自蘇州的考生,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位考生可能經歷下列哪一事件?B

  A.該生通過鄉試后,即獲準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B.在茶館里,該生聽北京居民議論著官軍與倭寇的戰事

  C.該生在書肆里見到剛出版的《海國圖志》

  D.為了準備法律判例的考試,該生努力背誦《大明律》

  06.史學家錢穆評價科舉制“乃一種直接的民權,乃一種由社會直接參加政府之權”。這句話說明科舉制的意義在于C

  A.削弱了中央集權B.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C.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D.使“學而優則仕”由理想變為現實

  2017年高考歷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知識點總結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更多相關內容請點擊查看育路網!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歷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知識點總結”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午夜少妇特级福利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视频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忘忧草日韩综合一区三级久久久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中文字幕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