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講義精編(二)
"高考語文復習講義精編(二)"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3、詞義側重的方面不同
例如:
①上校同志的話像洪亮的鐘聲,一句句在大伙兒的心里響著。(側重在音域寬宏)
②一聲長長的嘹亮的嗚叫聲,從不遠的地方傳來。(側重在音色清脆、高遠)
③大家又笑起來,比剛才笑得更響亮,更長久。(側重在聲音響度大)
4、詞義的個體與集體不同
例如:
①要想讀書看報,至少得掌握最常用的詞三千多個。(表示個體或普遍概念)
②一個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口頭和書面語言,他的詞匯一定是貧乏的。(表示集合概念)
5、適用對象不同
例如:
①周總理正親切地注視著我,目光中充滿了關切,充滿了愛護。
②那是標志著學生們對老師衷心愛戴的歌。
③同志們親手紡的線織的布做成衣服,穿著格外舒適,也格外愛惜。
(例①“愛護”用于對人或物的保護;用于物多指機器、國家財產。例②“愛戴”只用于人,且限于下對上、群眾對、學生對老師的敬愛與擁護。例③“愛惜”只用于珍惜會消耗掉的東西。如時間、生命、糧食等。)
6、搭配對象不同
例如:
①“拿摩溫”為著要對東洋婆表示他管督的嚴厲,打得比平常格外著力。
②嚴格地說,這些古城不能稱為真正的城市。
③蒼白的臉色越來越嚴肅了。
(例①“嚴厲”常與“制裁、批評、處分、懲罰”等詞語搭配。例②“嚴格”常與“遵守、執行、要求、監督”等詞語搭配。例③“嚴肅”多與“態度、作風、氣氛”等詞語搭配。)
7、詞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例如:
①我國兩千年前就發明了指南車。
②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有了指南車的發明。
③秘密被發現了,憲警們把這個地下印刷所全挖出來了。
④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
⑤如果她發覺是件代替品,她會怎樣想呢?
⑥我們從窗口跳下去,落腳太重,被敵人發覺了。
(就詞性上說,上例中的“發明”“發現”既可以作動詞,如①③句,又可以作名詞,如②④句;而“發覺”則只能作動詞。就語法功能上說,“發現”“發覺”都可以有被動句式,如③⑥句;而“發明”則沒有這種用法。)
8、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
①小米加步槍的延安精神永遠鼓舞我們戰勝一切困難。
②見群眾不宣傳,不鼓動,不演說,不調查,不詢問,不關心其痛癢。
③他這個人啊,驕傲、自負,總是鼓吹自己。
(上例中的“鼓舞”是褒義詞,如①句。“鼓動”是中性詞,用于褒義,指激發、動員,如②句;用于貶義,指慫恿,如“鼓動鬧事”,貶義用得較少。“鼓吹”如今多用作貶義,如③句。)
9、語體風格不同
例如:
①于是出版社又來商量,說是很多讀者要求重印。(側重于口語)
②機構是可以組織的,條例大有商榷的余地。(側重于書面語)
③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商討科學發展規劃。(具有莊重色彩)
④為了全胡同的事,大家常常到一塊兒商議。(用于較普通的場合)
⑤天剛剛黎明,他就起身走了。(文學用語)
⑥情報送到了,戰斗大概在明天拂曉時進行。(軍事用語)
B.虛詞主要考查搭配習慣
1.關聯詞。比如:不是……而是……,不是……就是……
不但……而且……,即使……也……
既然……就……
2.介詞結構。
例如:一只大鳥(從、在)水面上飛起。
(從……上……表示的是動態的。在……上……表示的是靜態的。故而應選“從”。)
3.副詞。
例如:中美關系(一再、再三)動蕩,不符合雙方根本利益。
(“一再”、“再三”都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在表示人的主觀的動作行為前面,兩個詞都可以用。但不用于人的時候,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