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必備知識點:發展經濟與改善生活

2017-05-18 15:41:53 來源:精品學習網

  高考政治必備知識點:發展經濟與改善生活由育路小編整理,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第一課 發展經濟與改善生活

  一、社會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B)

  1.社會生產始終是一國社會財富增長的源泉

  2.社會的存在要以社會生產為基礎

  通過社會生產,自然界的許多物質材料發生了變化,成為適合人類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沒有生產活動,人類社會本身將不復存在。

  3.社會的發展要以社會生產為基礎

  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動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變動,是整個社會逐漸的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

  二、構成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B)

  1.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兩個方面的關系

  人與自然——生產力

  人與人——生產關系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1)生產力的含義

  ①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②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

  ③勞動者是決定性因素。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根本標志。

  2)生產關系的含義

  ①人與人之間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即在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發生的聯系。

  ②生產關系的基本內容

  A.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B.各個社會集團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

  C.產品分配形式。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互相聯系,密不可分。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選擇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不是人們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

  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A.一種產生關系如果能夠調動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它就會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起促進作用;

  B.當一種生產關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環節壓抑了人們經濟活動的積極性時,它就會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時候,它就需要作變革或調整了。

  3.構成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

  1)勞動者的勞動

  ①勞動者的勞動是社會生產賴以進行的最基本、最活躍的要素。

  ②勞動者的素質,直接關系到社會財富創造的數量和質量。

  2)以土地為代表的自然資源

  ①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礦藏等在內的自然資源。

  ②土地是社會生產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

  ③社會生產的一切物質實體,都可以追溯到土地。

  ④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

  3)資本

  ①在現代社會中,資本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②資本通常有貨幣形態、實物形態和商品形態。

  4)經營管理

  ①這種對其他要素其組織、連結、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經營管理。

  ②經驗管理是現代社會生產的一個基本要素。

  5)科學技術

  ①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表現在:

  A.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B.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是有限的自然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運用,并使產品的質量更高、性能更優。

  C.促進生和生態環境的平衡、協調,實現清潔生產。是經濟增長可持續地進行。

  ②科技進步在社會財富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突出,充分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6)社會生產基本要素的分類

  ①實體性要素:勞動、土地、資本

  ②聯結性要素:經營管理

  ③滲透性要素:科學技術

  三、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國民經濟信息化(B)

  1.工業化的含義

  一個國家的工業化一般是指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這樣一個過程。

  2.傳統工業化的特征與其突出問題:

  ①傳統工業化是以大量人力或資本的投入為特征的

  ②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突出問題

  3.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

  1)科技含量高

  2)經濟效益好

  3)資源消耗低和環境污染少

  4)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4.信息化

  1)信息化的含義

  所謂信息化,就是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科學技術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現代化的過程。

  2)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①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密不可分。

  ②首先,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

  ③其次,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④總之,只有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信息化與工業化之間的聯動和相互促進,是中國最終完成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四、經濟增長統計指標(GDP)(A)

  1.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是現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采用的這樣一種統計指標。

  2.國內生產總值(GDP)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在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最終產品于勞務的價值總和。一個國家的GDP,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地區的GDP,稱為地區生產總值。

  3.GDP是一個重要的統計指標。一國(或地區)GDP總量,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而人均GDP則反映一國(或地區)人們的富裕程度。通過統計國民經濟各部門創造的價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變化,還能反映出一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情況和發展趨勢。

  五、社會生產目的的最終實現(B)

  1.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經濟增長的意義

  1)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

  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2)經濟增長的根本意義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證社會成員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發展。

  2.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最終實現(如何實現)

  1)要是每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納入社會生產目的的軌道。

  方式:必須依靠一套由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共同組成的行為規范體系。

  內部因素:人們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習慣。

  外部因素:社會經濟活動必須有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

  2)要讓政府部門的管理與決策更加科學化、規范化。

  ①如果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決策是科學的、規范的,那么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就會有良好的態勢,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就得到了實現。

  ②如果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決策失誤,則會導致經濟資源的浪費,人民權重的利益受損,與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南轅北轍。

  3)要通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的協調發展,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成果。

  3.發展生產與改善生活的關系

  1)發展生產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前提;

  2)改善人民生活是發展生產的根本目的。

  六、發展生產、改善生活離不開社會積累(A)

  1.積累的含義

  所謂積累,就是指把新創造的財富中的一部分轉化為社會未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準備和物質準備的過程。

  2.積累基金的含義

  當積累用一定的價值表示出來時,稱積累基金。它在GDP總量中所占比重,稱積累率。

  3.社會積累基金的來源渠道

  1)政府的財政渠道

  2)企業的利潤留成

  3)居民的一部分消費基金的轉化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政治必備知識點:發展經濟與改善生活”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国产最新一线 | 久久好看免费精品视频 |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 亚洲另类日本欧美专区 | 综合久久九色91色综合网 | 天天日天天射伊人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