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指導建議
"高考語文復習指導建議"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1.論述類文本著重點放在大文化即哲學、美學、社會學、倫理學、文學藝術批評等類文章的閱讀上,而且要指導學生明確觀點,理解概念和文章內容,不僅能客觀判斷正誤,還要會做主觀分析評價。明年有出現主觀表述題的可能,老師要引導學生做這方面的訓練。
2.2010年的文言文文本備考要走出單一人物傳記文本閱讀的窠臼,采用多元文體閱讀備考策略,即由這幾年的單一人物傳記向雜記、散文(記人記事寫景說理)、序言(書序或贈序)、小品文、小說等多種文體過度,仍然把備考重點放在對文言詞語、句式和文章內容的理解上,既要做到能字字落實、準確無誤地翻譯,又要能對文章內容準確把握,理解到位。要會對文中觀點、寫作意圖、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質、寫作特點進行主觀分析、評價賞析。明年有可能會出一道主觀分析評價題。同時,文化經典選文的備考力度也要加大。名句名篇背誦默寫只能加強不能放松,有增加分值的可能性(2009年江蘇卷古詩文默寫為8分)。
3.古詩詞閱讀要下大工夫突破內容理解上的難點,如果把詩詞的內容理解了即把詩讀懂了,不管是對內容還是表達技巧的賞析都就容易多了。對古詩詞個性化欣賞的準確表達也是要反復訓練的。古詩詞閱讀文本應在有選擇地欣賞名家名篇的同時,把重力放在對“尋常百姓”無名詩人的有特色詩歌閱讀訓練上
4.選考題即文學類閱讀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閱讀題中的個性化欣賞,尤其是對文本獨特魅力的敏感和獨特體味,當是備考訓練的重點,要緊抓不放。
5.語言文字運用備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即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特別要抓綜合能力的訓練。
6.作文備考
縱觀2008年高考全國18道作文題,呈現多元化、命題形式多樣化的趨勢。
作文命題這種形式上的“解放”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作文命題逐步走出了以話題作文為主流的模式。08年高考作文有2道話題作文(四川、山東),9道新材料作文,3道命題作文(天津、安徽、廣東)、2道新材料下的命題作文(江蘇、浙江),2道提示性命題作文(上海和重慶)。從這一命題導向看,以后高考作文將會命題、新材料、新材料下的命題作文形式三分天下。
2008年的高考作文內容總體來看,較多地關注生活,注重對生活的思考;關注文化背景,文化積淀;關注情感體驗和對人生的思考;弘揚人文精神,講求理性。由此,我們預測2010年高考作文從命題指導思想看,將會更貼近時代、社會和考生的生活,進一步注重理性思辨,凸顯生活體驗,讓考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論。
另外,高考作文命題緊扣“新課標”,鼓勵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課標”特別強調“參與和體驗”,不回避社會熱點問題,這種做法超出了以往為避免學生押中題目而刻意回避社會熱點的常規命題思路。譬如08年全國卷一,材料介紹的是剛剛過去不久的民族之痛——汶川大地震這一熱點事件。四川卷,以“堅強”為話題作文,四川考生大多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剛剛過去的地震災難。這兩道作文題目都很好地體現了命題人的感情指向及人文關懷。重慶卷“在自然中生活”、江西卷的“為田鼠或田鼠的天敵代擬一封給人類的信”、海南寧夏卷的“為小鳥放生活動”等試題都涉及到關注自然環境這一問題。隨著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世界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人、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些考題引導考生直面當前現實,思考人與自然的矛盾,建立與自然和平共處、珍惜資源的觀念,使之懂得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對環境的保護。由此可見,“關注社會熱點”仍將成為以后高考作文命題的關注點之一。
從命題原則看,內容將會高度開放,限制逐漸增加。針對近年來高考淡化文體的“四不像”作文和胡編亂造,缺少生動記敘,缺乏深刻推理等突出問題,以前話題作文時開放式的“文體不限”逐漸淡化,“文體特征鮮明”要求得以強化。這說明高考作文“文體”將趨于規范,高考閱卷評分標準中對文體的要求將會更加嚴格。
從命題題型看,高考作文會穩中求變。話題作文將會淡化。雖然各地命題存在一定的延續性,但縱觀近兩年考題,新材料作文、命題作文將會成為一種穩定的命題題型主流。08年高考作文除四川、山東仍然采用話題作文外,其余16道作文都不再出話題作文了。可見穩中求變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
從命題立意看,將更加注重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考查,這應成為今后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之一。
根據以上分析,根據新考綱的新要求,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備考中,我們必須把握命題特點,大量積累寫作素材,訓練各種文體,優化備考方略。特提出以下備考建議:
(1)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要在觀察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認識思辨的能力,拓展思想的疆域,升華人生的境界。要多體察人情世態,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有通曉人情世故,筆下才會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先有感善的心靈,才會有感人的文筆。所以思想的熔鑄,生活和情感的積淀,是高考作文備考的重要內容和措施。
(2)廣采博覽,強化素材積累。作文材料的匱乏、平庸,是不少作文失分的原因。所以,指導學生多讀書報,強化素材積累,是高考作文備考的最基本措施。其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豐富生活積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留心觀察,感受有意義的生活素材。二是博覽課外讀物。從近幾年高考看,高分作文絕大多數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較強的文學性。所以,豐富文化積淀,多讀多思有哲理、有真情實感、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章,是寫出高質量作文的方法。譬如瀏覽《美文》《讀者》《中學生》《青年文摘》等中的時文經典,從中吸取營養,從而為寫作奠基。三是從教材中引來作文活水。教材中也有好素材,關鍵在積累。語文教科書本身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材料寶庫。因此,從語文教材中引來作文活水,對考生來說能收到事半功倍、可望又可即之效。譬如2008年山東卷“春來草自青”話題作文,字面意思是“春天來了,草自然就變青了”,其中隱含的應為主體“草”與客體“春天”的因果關系,“春天”與“草”都被賦予了象征義與比喻義。只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素材,就會發現教材中“至愛至親”學習主題里的文章,如《陳情表》《項脊軒志》《我與地壇》等均可當作素材來用。若從長輩愛如春意滾滾,晚輩出類拔萃角度立意,可寫“躬親撫養”祖母,“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李密才能“歷職郎署”“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可寫因病致癱,從此在輪椅上一坐就是30多年的史鐵生,他曾想到過自殺,是母愛幫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等等。
(3)下苦功夫,加強語言表達訓練。語言是作者思想的外化,語言功底最能代表語文功底。同一件事,別人一寫出來就那樣催人淚下,而自己寫出來可能非常平淡;同一個道理,別人闡述得那樣深刻,有理有據,而自己寫出來可能情理不通。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語言表達上有無功力。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毫不夸張地說,語言的優劣直接影響文章水平的高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語言表達訓練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使用規范語言,二是表達要準確生動,三是表達要簡潔連貫得體。當然,還要注意訓練不同的文體,應有不同的語言特色:如記敘文語言要流暢自如、生動形象,描寫細膩,敘事有傳神的細節;議論文語言要準確鮮明,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散文語言要敘議結合,委婉含蓄,文采優美,有意境。對于這些,如果考生平時加強訓練,夯實了基本功,高考時才能“猝然臨之而不驚”。
這些年來,高考作文加大了語言評分力度,不僅僅是說明語文考試要反映出語文的特點,因為語文的功底最有力地說明一個人的語文水平和能力。如果能在思想上、語言錘煉上下一番苦功夫,練一練內功,打磨出一種特色,體現出一種風格,毫無疑問,這樣的作文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