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考試易錯的30道試題

2017-05-25 14:49:53 來源:精品學習網

  高考復習的重點一是要掌握所有的知識點,二就是要大量的做題,育路網的編輯就為各位考生帶來了高考化學考試易錯的30道試題

  例題1、在某100ml的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質量濃度分別是0.4mol/L,0.1mol/L,向該混合液中加入1.92g銅粉,加熱,待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銅離子物質量濃度是( )mol/L

  A 0.15 B 0.225 C 0.35 D 0.45

  [錯誤解答]根據反應: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題目中給出的硝酸的物質的量為0.04mol,因此,參與反應的銅的物質的量為0.015mol,因此答案為A。

  [錯誤原因]忽略了酸溶液中硝酸根不能存在。

  [正確解答]根據3Cu + 8H+ + 2NO3- == 3Cu2+ + 2NO↑ + 4H2O

  3 8 2 3

  0.03 mol 0.06 mol 0.04 mol X

  X=3*0.6/8=0.0225mol

  因此,銅離子濃度為0.225 mol /L,選B。

  例題2、將38.4mg銅跟適量的濃硝酸反應,銅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氣體22.4mL(標準狀況),反應消耗的HNO3的物質的量可能是( )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錯誤解答]由于硝酸為濃硝酸,因此銅與濃硝酸發生如下的反應:

  Cu + 4HNO3 = Cu(NO3)2 + 2NO2 ↑+ 2H2O

  反應中得到的氣體為NO2。根據方程式中銅與硝酸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可以推知硝酸的物質的量為4*(38.4*10-3/64)=2.4*10-3mol,選D

  [錯誤原因]沒有考慮到硝酸濃度的變化而引起氣體產物的變化。

  [正確解答]根據題意,38.4mg銅跟適量的濃硝酸反應,隨反應的進行,硝酸的濃度發生變化。由于硝酸的濃度會發生變化,因此無法直接確定反應產物是NO2還是NO2與NO組成的混合物。這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反應中,硝酸轉化為硝酸銅、氮氧化物(其實根據電子得失守恒可以可以推知氣體為NO2與NO組成的混合物)。根據反應前后氮的守恒關系,參與反應的硝酸的物質的量等于Cu(NO3)2、NO2、NO物質的量總和。因此,硝酸的物質的量為:

  2*(36.4* 10-3/64)+22.4*10-3/22.4=2.2*10-3mol。因此答案為C

  例題3、標準狀況下,往100mL 0.2mol/L的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體積的Cl2,充分反應后,溶液中有50%的Br-被氧化。則通入的氯氣的體積是( )

  A、0.224L B、0.336L C、0.448L D、0.672L

  [錯誤解答]由于2Br- + Cl2=Br2 + 2Cl-,根據題意,有50%的Br-被氧化,即有0.02mol被氧化,因此通入的氯氣的體積為0.224L。選A。

  [錯誤原因]忽略離子還原性強弱。

  [正確解答]由于Fe2+還原性比Br-強,因此Cl2先氧化Fe2+,再氧化Br-;因此溶液中發生的反應應該是:Fe2+先被完全氧化,然后Br-再被氧化50%。消耗的氯氣的體積為0.448L。應該選C。

  例題4、將PH=8和PH=10的兩種氫氧化鈉溶液等體積混合,混合后溶液中的[H+]最接近于( )

  A、(10-8+10-10)/2 mol/L B、(10-8+10-10)mol/L

  C、(10-14 -5×10-5)mol/L D、2×10-10 mol/L

  [錯誤解答]因為PH=8和PH=10的兩種氫氧化鈉溶液的[H+]分別為10-8+10-10 mol/L,而且兩種溶液等體積混合,因此混合后溶液的[H+]=(10-8+10-10)/2 mol/L。選A。

  [錯誤原因]直接應用溶液中[H+]來求解,忽略溶液中[OH-]>[H+]和OH-對水電離平衡的影響。

  [正確解答]由于堿溶液中的[OH-]>[H+],這就決定了不能用混合前溶液中的[H+]直接求混合后溶液的[H+],一定要先求出混合后溶液中[OH-],在換算成混合后的[H+]。根據水離子積常數知,PH=8和PH=10的兩種氫氧化鈉溶液的[OH-]分別為10-6和10-4mol/L,因此混合后溶液的[OH-]=(10-6+10-4)/2 mol/L,可近似看作為10-4/2 mol/L。根據水的離子積常數可知,混合后溶液的[H+]=2×10-10 mol/L。因此應選D。

  例題5、 銅與1mol/L的硝酸反應,如果硝酸根的濃度下降0.2mol/L,則溶液中的C(H+)同時下降( )

  A.0.2mol/L B. 0.4mol/L C. 0.6mol/L D. 0.8mol/L

  [錯誤解答]假設溶液的體積為1L。因為硝酸根離子濃度下降了0.2mol/L,因此反應中有0.2mol的硝酸參加反應。由于硝酸中H+與NO3_之比為1:1,因此消耗的氫離子的物質的量為0.2,下降的濃度為0.2mol/L.

  [錯誤原因]誤把被氧化的硝酸當作參與反應的硝酸. 每條信息允許添加的最多文件: 1 選項:[正確解答]由于硝酸被還原生成一氧化氮,因此硝酸根離子濃度會減小.根硝酸與銅反應的離子方程式:3Cu+8H++2NO3=Cu2++2NO↑+4H2O,反應中消耗的硝酸根離子與氫離子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4.因此正確選項為D.或者:由于硝酸根離子轉化為NO,在轉化過程中,每個NO3?去了兩個O,與4個H+結合轉化為H2O。因此當硝酸根離子濃度減小0.2mol/L時,H+的濃度減小0.8mol/L.

  例題6、在室溫下,將PH=3的酸和PH=11的堿等體積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小于7。則該酸和堿的組合可以是( )

  A、硝酸和氫氧化鈉 B、鹽酸和氨水

  C、硫酸和氫氧化鉀 D、醋酸和氫氧化鋇

  [錯誤解答]因為鹽酸與氨水反應生成鹽酸銨,醋酸銨屬于強酸弱堿鹽,在水溶液中會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PH<7。所以本題選項為B。

  [錯誤解答原因]忽略強弱電解質電離問題。沒有注意到在該題設條件下,只有在強酸和強堿時,酸堿才能恰好中和。

  [正確解答]若對應的酸堿均為強電解質,則溶液混合后恰好呈中性。因此,選項A、C被排除。若酸為弱酸而堿為強堿(或酸為強酸而堿為弱堿),由于弱電解質部分水解,因此,弱酸(或弱堿)的濃度遠遠大于10-3mol/L,即弱酸(或弱堿)的濃度遠遠大于堿(或酸)的濃度,等體積混合時,酸(或堿)過量,因此溶液顯酸(或堿)性。因此,正確選項為D。

  例題7、在一定條件下,RO3n-和I-和發生的離子方程式如下:

  RO3n-+6I-+6H+==R-+3I2+3H2O

  (1) RO3n-中R元素的化合價是_____________

  (2) R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________。

  [錯誤解答](1)R的化合價為6;(2)R最外層電子數為5

  [錯誤原因](1)沒有注意到RO3n-帶電核,而只注意到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事實;(2)錯誤在于求出R的化合價為+5后,認為+5價為該元素的最高正價,從而推斷最外層電子數為5。

  [正確解答](1)根據離子反應電核守恒思想,可以推斷反應前的離子所帶電核總數為-1(因為反應后離子所帶電核總數為-1)。又因為I-與H+離子所帶電核總數為之和為0,因此RO3n-所帶電核數為-1,因此n=1。于是可以推斷RO3n-中R的化合價為+5;(2)由于R-只帶一個單位負電核,說明R原子只能得到一個電子。因此R最外層電子數為7。

  例題8、在氧化還原反應KClO3+6HCl=KCl+3Cl2+3H2O中,當生成0.5molCl2時,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

  A、6:1 B、5:1 C、1:3 D、1:5

  [錯誤解答]由于反應過程中KClO3得到6個電子被還原,而HCl失去一個電子被氧化,因此,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6:1,選擇A;或者由于反應過程中KClO3得到電子還原為KCl(還原產物),而HCl失去電子被氧化Cl2(氧化產物),根據化學方程式得到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3,選擇C。

  [錯誤原因]不明確該反應的實質,解題過程中違背同種元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時化合價變化遵循"只靠近不交叉"的原則。

  [正確解答]由于該反應屬于歸中反應,反應機理為:KClO3中Cl得到5個電子轉化為Cl2(被還原),同樣的HCl中的Cl失去一個電子轉化為Cl2(被氧化),反應中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均為Cl2,且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氧化劑得電子數和還原劑失去電子數之比,即5:1;選擇B。

  例題9、某元素R硝酸鹽的相對分子質量為m,該元素相同價態的硫酸鹽的相對分子質量為n,則該元素的可能化合價是( )

  A、(m-n)/14 B、(n-m)/14 C、(2m-n)/28 D、(n-2m)/28

  [錯誤解答]假設該元素化合價為k,則硝酸鹽化學式為R(NO3)k,硫酸鹽化學式為R2(SO4)k。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該元素的硝酸鹽、硫酸鹽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R+62k、2R+96k,結合題目給出的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依次為m、n,可推知k值為(2m-n)/28,答案為C。

  [錯誤原因]沒有考慮該元素化合價為偶數的情況。當K為偶數時,硫酸鹽的化學式應該是R(SO4)k/2。

  [正確解答]假設該元素化合價為k,若k為奇數,則硝酸鹽化學式為R(NO3)k,硫酸鹽的化學式為R2(SO4)k。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該元素的硝酸鹽、硫酸鹽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R+62k、2R+96k,結合題目給出的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依次為m、n,可推知k值為(2m-n)/28,答案為C;當k為偶數時,則硝酸鹽的化學式為R(NO3)k,硫酸鹽的化學式為R(SO4)k/2。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該元素的硝酸鹽、硫酸鹽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R+62k、R+48k,結合題目給出的兩種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依次為m、n,可推知k值為(m-n)/14,答案為A。

  例題10、在反應X+2Y=R+2M中,已知R和M的摩爾質量之比為22:9,當1.6gX與Y完全反應后,生成4.4gR,則在此反應中Y和M的質量之比為( )

  A、16:9 B、23:9 C、32:9 D、46:9

  [錯誤解答]m(M)=4.4g*9/22=1.8g m(Y)=4.4+1.8-1.6=4.6g。所以m(Y)/m(M)=4.6g/1.8g=23/9,選B

  [錯解原因]錯誤地把R與M的摩爾質量之比當作質量之比計算。

  [正確解答]因為M與R摩爾質量之比為22:9,則在反應中R和M的質量之比為22:18,于是算出當生成4.4gR的同時就會產生3.6g M,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出消耗1.6gX時,消耗Y為(4.4+3.6-1.6)g,即6.4g。因此兩者的質量之比為6.4g:3.6g,即16:9。答案為A。

  例題11、下列關于鍶(Sr,核電核數為38)的單質(密度為2.50g/cm3),一定錯誤的是( )

  A、顆粒狀單質鍶投入水中,劇烈反應,生成大量的氣體并引起氣體燃燒和輕微爆炸

  B、顆粒狀的單質鍶與稀硫酸反應,反應現象不如鈉和水反應那么劇烈

  C、鍶在純氧中點燃可燃燒,燃燒生產的產物投入水中可以放出氣體

  D、鍶在純凈氮氣中可以燃燒,燃燒產物投入水中可以放出氣體

  [錯誤解答]B。綜合考慮金屬活動順序和同主族元素金屬活動遞變性關系,可以推知Sr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根據主族元素遞變關系有:Sr>Ca;根據金屬活動性關系有:Ca>Na)。因此可以把鈉、鉀與水、與酸反應的知識遷移過來解題。由于與水反應的實質為與H+的反應,而鍶比鈣活潑、酸中的H+比水中的大,因此鍶與酸反應必然鈉比與水反應更為劇烈。故B錯誤。

  [錯誤原因]忽略Sr的硫酸鹽的性質(SrSO4不溶與水)

  [正確解答]A。根據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可以推知,硫酸鍶的溶解性應該很小(介于硫酸鈣微溶和硫酸鋇不溶之間),由于硫酸鍶的難溶,因此硫酸與鍶反應生成的產物覆蓋在鍶的表面,阻礙兩者反應的進行,減緩了反應速率。因此B的敘述是正確的。而選項A,鍶投入水中,反應當然會劇烈進行,但是由于鍶的密度比水大,沉于水中,因此不可能看到和鉀與水反應的相同的現象(鉀浮于水面,反應劇烈,產生的熱量將引起氣體燃燒和輕微爆炸)

  例題12、50mL物質量濃度為18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銅片并加熱,充分反應。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有0.09mol/L的硫酸被還原 B、有0.045mol/L的硫酸被還原

  C、充分反應后體系無硫酸剩余 D、消耗的銅的質量一定少于2.88g

  [錯誤解答]根據濃硫酸與銅反應:Cu+2H2SO4=CuSO4+SO2+2H2O,由于反應中銅過量,因此濃硫酸完全反應,即參與反應的硫酸的物質的量為0.09mol,被還原的硫酸只占參與反應的硫酸的1/2,參與反應的銅的質量為0.09mol/2*64g/mol=2.88g.答案為B、C

  [錯誤原因]忽視了隨反應的進行,硫酸的濃度將逐漸減小,氧化性消失并減弱。當硫酸消耗到一定程度時,濃硫酸轉化為稀硫酸,此時反應停止。

  [正確解答]強氧化性是濃硫酸的特性。隨反應的進行,硫酸變稀,氧化性變弱消失,反應將停止。因此參與反應的硫酸的物質的量一定少于0.09mol,被還原的硫酸一定少于0.045mol,同樣的,參與反應的銅的質量也一定少于2.88g。因此正確答案為D。

  例題13、淺綠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著如下的平衡:

  Fe2+ + 2H2O==Fe(OH)2 + 2H+

  若往此溶液中加入鹽酸,則溶液的顏色( )

  A、綠色變深 B、變得更淺 C、變黃綠色 D、不變

  [錯誤解答]A。由于硝酸亞鐵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當往該溶液中加入鹽酸時,促使水解平衡向左移動。使得溶液中的亞鐵離子濃度增大。因此溶液的淺綠色加深。

  [錯誤原因]忽視硝酸根離子在酸性條件下強氧化性,使得在加入鹽酸時,亞鐵離子被氧化。

  [正確解答]由于硝酸根離子在酸性條件下顯強氧化性。當往硝酸亞鐵溶液中加入鹽酸時,溶液中的亞鐵離子被氧化為鐵離子,因此溶液呈黃綠色。正確選項為C。

  例題14、F2是氧化性最強的非金屬單質,在加熱的條件下,物質的量相同的F2(氣體)跟燒堿完全反應,生成NaF、H2O和另一種氣體,該氣體是下列中的( )

  A、H2 B、HF C、OF2 D、O2

  [錯誤解答]選D。由于F2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F2+2H2O=4HF+O2↑。當F2與氫氧化鈉作用,可以看作F2先與水作用,然后產物HF繼續與氫氧化鈉反應:HF+NaOH=NaF+H2O,綜合考慮兩個反應,得到產物為NaF、H2O、O2。故選D。還有部分同學因對OF2不熟悉而不敢作出選擇。

  [錯誤原因]沒有注意反應條件--加熱,對F2與水反應的知識做簡單遷移,而且沒有注意到反應F2與NaOH的物質的量問題。

  [正確解答]根據題意,反應過程中F2與NaOH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且已知反應中有產物NaF、H2O。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立即可以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F2+2NaOH=2NaF+2H2O+OF2↑

  因此本題正確選項為C。

  例題15、設某元素某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為m,中子數為n,則下列論斷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不能有此確定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B、這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m+n

  C、若碳原子的質量為W克,此原子的質量為(m+n)克

  D、核內中子數的總質量小于質子的總質量

  [錯誤解答]選B。

  [錯解原因]對原子的質量數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認識產生混淆,而且對相對原子質量的認識停留在初中化學的認識之中。

  [正確解答]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各種同位素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平均值,因此它不能由某種同位素原子相對原子質量來確定;雖然某種同位素的質量數與其相對原子質量十分接近,但它并不是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因此正確選項為A。

  例題16、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一類化合物往往在結構和性質上很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種白色晶體,下列對PH4I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它是一種共價化合物

  B、加熱時PH4I可以分解,而且有顏色變化

  C、它可以跟NaOH反應

  D、它可有PH3和HI化合而成

  [錯誤解答]選A、B。根據題目信息,PH4I的結構和性質和NH4Cl一樣,而NH4Cl是一種離子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會分解為NH3和HCl,也可以有NH3和HCl反應得到NH4Cl;且NH4Cl會和堿反應。

  [錯誤原因]機械簡單地遷移。在注重共性的同時,忽略差異性一面,因而漏選。

  [正確解答]分析同"錯誤解答"。應該注意的是,PH4I分解生成PH3和HI,HI在加熱條件下會分解生成H2和有顏色的I2(注意: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HCl不容易分解)。因此B是正確的。本題只有A選項符合題意。

  例題17、用惰性電極電解一定濃度的硫酸銅溶液,通電一段時間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 Cu(OH)2后恰好恢復到電解前的濃度和PH。則電解過程中轉移的電子數為( )

  A、0.1mol B、0.2mol C、0.3mol D、0.4mol

  [錯誤解答]選B。由于電解后加入0.1mol Cu(OH)2,恰好恢復到電解前,而0.1mol Cu(OH)2中含0.1molCu2+,即反應過程中有0.1molCu2+被還原,因此電解過程中共有0.2mol電子發生轉移。

  [錯誤原因]對電解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沒有深入的掌握,而且忽略了題目中加入的物質為Cu(OH)2。

  [正確解答]電解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程式為:

  2CuSO4 + 2H2O = 2Cu+ 2H2SO4 + O2↑

  從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電解硫酸銅過程中,只析出銅和釋放出氧氣。因此,電解前后只有銅和氧的改變,電解后加入CuO就可以使溶液恢復原來狀態。但本題提示加入Cu(OH)2后溶液恢復原來狀態,說明電解過程中不僅硫酸銅被電解,而且有水被電解(因為硫酸銅被電解完全)。0.1molCu(OH)2可以可以看作是0.1mol的CuO和0.1mol H2O,因此電解過程中有0.1mol的硫酸銅和0.1mol的水被電解。因此本題的正確選項為D。

  例題18、實驗室里需用480 mL 0.1 mol·L-1的硫酸銅溶液,現選取500 mL容量瓶進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確的是( )

  A.稱取7.68 g硫酸銅,加入500 mL水 B.稱取12.0 g膽礬配成500 mL溶液

  C.稱取8.0 g硫酸銅,加入500 mL水 D.稱取12.5 g膽礬配成500 mL溶液

  [錯誤解答]由于要配置480mL0.1 mol·L-1的硫酸銅溶液,因此需要溶質的質量為:(1)若溶質為硫酸銅,則0.48*160*0.1=7.68g,因此選擇A選項;(2)若溶質為CuSO4.5H2O,則0.48*250*0.1=12.0g;因此選擇B選項。

  [錯誤原因](1)沒有注意容量瓶的規格和特點。由于容量瓶為容量500mL,且容量瓶只有一個刻度(標線),因此只能用該儀器配制500mL的溶液;(2)配制溶液時,所得的體積應該是溶液的體積,而不是加入的水的體積。

  [正確解答] 要配制500 mL 0.1 mol/L的CuSO4溶液需CuSO4 0.05 mol,即膽礬:0.05 mol×250 g·mol-1=12.5 g,CuSO4為8 g,所需溶液為500 mL,而不是加水的體積為 500 mL,故A、B、C都不對。正確選項為D。

  例題19、中和一定量的某醋酸溶液時,消耗氫氧化鈉m g。如果先向該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鈉,然后再用氫氧化鈉中和,此時可消耗氫氧化鈉n g。則m與n的關系為( )

  A、m>n B、m

  [錯誤解答]選A。因為醋酸鈉水解呈堿性,所以當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鈉后,相當于加入了堿。此時再用氫氧化鈉中和酸溶液時,消耗的氫氧化鈉的量就會減少,因此選A。

  [錯誤原因]對中和反應的實質和水解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偏差。

  [正確解答]因為中和反應是酸和堿的反應生成鹽和水的過程,其實質為H++OH-=H2O。當往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鈉,并不會影響原來醋酸所能夠電離出來的H+的總物質的量,因此不會影響中和反應消耗堿的量。正確選項為C。

  例題20、在反應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中,每摩爾CuSO4能氧化P的物質的量為( )

  A、1/5 mol B、2/5 mol C、3/5mol D、11/5 mol

  [錯誤解答]選B。從化學方程式可以看出,15molCuSO4生成6molH3PO4,所以1molCuSO4生成2/5molH3PO4。

  [錯誤原因]沒有注意到生成物中的H3PO4有一半是P自身氧化還原反應(歧化反應)生成的。

  [正確解答]本題中的還原劑是P,而氧化劑是P和CuSO4。由于反應過程中Cu從+2降為+1,因此反應中共得到15mol的電子;而做還原劑的P在反應中從0升至+5價,因此1mol P得到5mol電子。因此15molCuSO4在反應中氧化3mol的P,即每摩爾硫酸銅能夠氧化0.2mol的P。正確選項為A。

  例題21、已知化合物B3N3H6(硼氮苯)與C6H6(苯)的分子結構相似,結構如右圖。則硼氮苯的二氯代物(B3N3H4Cl2)的同分異構體的數目為( )

  A、2 B、3 C、4 D、6

  [錯誤解答]選B。根據苯的二取代物有鄰位取代、間位取代和對位取代三種,由于該化合物結構和苯相似,因此二取代物也應該有3種。因此選擇B。

  [錯誤原因]簡單機械遷移,沒有認真對比兩者結構上的差異。

  [正確解答]該物質的二取代物應該和苯的二取代物一樣,應該有鄰位取代、間位取代和對位取代三種同分異構體。而且對于間位的取代,又可以分為在B原子上的取代和N原子上的取代,因此間位取代有兩種(如右圖)。綜合上述分析,該物質的二取代同分異構體應該有4種。

  例題22、X、Y為兩種主族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分別為1和6,則X、Y兩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

  A、一定是離子化合物 B、一定是共價化合物

  C、一定形成X2Y型化合物 D、以上答案均不正確

  [錯誤解答]選擇C。

  [錯誤原因]忽視一些特殊的化合物。

  [正確解答]最外層為1個和6個電子的元素分別為IA和VIA元素,中學所熟悉的有H、Na、K、O、S等,它們之間可以形成X2Y型共價化合物(如H2O、H2S等)和離子化合物(如Na2O、K2S等),而且還可形成X2Y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等,同時K、Rb等堿金屬還可形成更復雜的超氧化物,因此本題答案應該是D。

  例題23、1824年法國巴拉爾發現溴。在他以前,有一家工廠曾將一瓶紅棕色的液體送給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檢測,李比希憑經驗武斷地認為該液體為氯化碘(化學式為ICl,性質和溴非常相似)。后來看到巴拉爾發現溴的報道后,懺悔不已。下列關于ICl的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I-Cl鍵為極性共價鍵 B、ICl分子為非極性分子

  C、該物質在反應中通常體現氧化性

  D、在反應ICl+2NaOH=NaCl+NaIO+H2O中作氧化劑

  [錯誤解答]選B。由于ICl成鍵原子不同,因此ICl是極性鍵構成的極性分子。而且由于ICl性質和Br2相似,Br2在反應中通常作氧化劑(包括在與氫氧化鈉反應中),因此該物質在反應中通常做氧化劑,呈現氧化性。

  [錯誤原因]機械遷移,沒有認真分析ICl與氫氧化鈉的反應而導致漏選答案。

  [正確解答]思路同"錯誤解答"。應該注意在ICl+2NaOH=NaCl+NaIO+H2O反應中,ICl各種元素的化合價并沒有改變,因此不是氧化劑。因此本題選項為B、D。

  例題24、某溶液中有NH4+、Mg2+、Fe2+和Al3+四種離子,若向其中加入過量的NaOH溶液,微熱并攪拌,再加入過量的鹽酸,溶液中大量減少的陽離子是( )

  A、NH4+ B、Mg2+ C、Fe2+ D、Al3+

  [錯誤解答]選A。由于NH4+與OH-作用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在加熱條件下分解釋放出氨氣,因此離子濃度將減小。

  [錯誤原因]因不能掌握Fe(OH)2的強還原性而漏選。

  [正確解答]本題不僅NH4+離子會減少(原因見"錯誤解答"),而且,當往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時,Fe2+會生成Fe(OH)2沉淀。Fe(OH)2具有具有強還原性,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所氧化,轉化為Fe(OH)3(題目具備氧化的條件),再加鹽酸時,溶解為Fe3+。因此Fe3+也會大量減少。本題正確選項為A、C。

  例題25、某混合氣體可能含有H2、CO、CO2、HCl、NH3和水蒸氣中的兩種或多種,當混合氣體依次通過:①澄清石灰水(無渾濁現象),②Ba(OH)2溶液(出現白色沉淀),③濃硫酸(無明顯變化),④灼熱的氧化銅(變紅),⑤無水硫酸銅(變藍)。則可以判斷混合氣體中( )

  A、一定沒有CO2,肯定有H2 B、一定有H2、CO2,和HCl

  C、一定有CO、CO2和水蒸氣 D、可能有CO2、NH3和水蒸氣

  [錯誤解答]選擇A。由于氣體通過澄清石灰水時無渾濁現象,因此混合氣體中沒有CO2,故選A。也有學生因為看到混合氣體通入如下溶液及看到如下的現象:①澄清石灰水(無渾濁現象),②Ba(OH)2溶液(出現白色沉淀)。由于這兩種現象的"矛盾",很多學生無從作答。

  [錯誤原因]審題不認真,沒有抓住"依次"這一關鍵;而且由于邏輯推理能力不強而無從作答。

  [正確解答]必須抓住現象: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無渾濁現象)",原因有兩種:1)混合氣體中無二氧化碳;2)混合氣體中有二氧化碳,同時也有HCl,在這樣的條件下,由于石灰水優先和HCl反應,也觀察不到沉淀。氣體通入"Ba(OH)2溶液(出現白色沉淀)",這里的沉淀一定是碳酸鋇,因此混合氣體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同樣的也證明混合氣體中一定有HCl,并溶解在澄清石灰水中。氣體通入"濃硫酸(無明顯變化)",并不能說明混合氣體中是否含有水蒸氣,但可以說明通過該裝置后出來的氣體中一定沒有水蒸氣,為后面的推斷奠定基礎。氣體通入"灼熱的氧化銅(變紅)",說明混合氣體中有H2,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氣體通入"無水硫酸銅(變藍)",證明前面推斷是正確的。綜觀推斷過程,不能確定是否有CO、水蒸氣。因此本題的正確選項為B。

  例題26、最近發現一種有鈦原子和碳原子構成的氣態團簇分子,結構如圖所示,頂角和面心的原子是鈦原子,棱的中心和體心的原子是碳原子,它的化學式為______

  [錯誤解答]從結構圖可知,頂點上的原子被8個晶胞共用,面心上的原子被兩個晶胞共用,棱的中心的原子被4個晶胞共用,而體心中的原子被一個晶胞專用。根據這樣的思路:每個晶胞中Ti的個數為8*(1/8)+6*(1/2)=4;C的個數為1+12*(1/4)=4。因此每個晶胞中有4個Ti和4個C,該物質的化學式為Ti4C4(或TiC也可以)。

  [錯誤原因]忽略指定的結構為"氣態團簇分子",把它按常規的"晶胞"處理。

  [正確解答]由于該結構為"氣態團簇分子",給出的結構就是一個"完整"的分子,因此結構中的每個原子都是構成分子的一部分。由于該"氣態團簇分子"結構含有14個Ti和13個C,于是該物質的化學式為Ti14C13。

  例題27、25℃時,重水(D2O)的離子積為1.6*10-15,也可用PH值一樣的定義來規定其酸堿度:PD=-lg[D+],下列有關PD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中性D2O的PD=7

  ②在1LD2O中,溶解0.01molNaOD,其PD值為12

  ③1L0.01mol/L的DCl的重水溶液,PD=2

  ④在100mL 0.25mol/L DCl的重水溶液中,加入50mL 0.2mol/L NaOD的重水溶液,反應后溶液的PD=1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錯誤解答]選D。用H2O、NaOH、HCl來替代題目中的D2O、NaOD、DCl,并結合水的離子積常數、中和反應和PH等知識來推斷:因為常溫下中性溶液的PH=7,因此中性D2O的PD=7;0.01mol/LNaOH溶液的PH=12,對應濃度的NaOD的PD=12;0.01mol/L的HCl的PH=2,對應的0.01mol/L的DCl 的PD=2;100mL 0.25mol/L HCl與50mL 0.2mol/L NaOH中和,中和后溶液的PH=1,因此對應的100mL 0.25mol/L DCl和50mL 0.2mol/L NaOD中和后溶液的PD=1

  [錯誤原因]簡單機械遷移;忽視重水和普通水的離子積常數值的差異。

  [正確解答]1)由于重水的離子積常數為1.6*10-15,因此重水中[D+]=4*10-8,對應的PD=7.6,故敘述①錯;2)在0.01mol/LNaOD溶液溶液中,[OD-]=0.01mol/L,根據重水離子積常數,可推知[D+]=1.6*10-13mol/L,PD值不等于12,故②敘述錯;3)在0.01mol/L的DCl的重水溶液,[D+]=0.01mol/L,因此PD=2,③的敘述正確;4)根據中和反應量的關系,100mL 0.25mol/L DCl和50mL 0.2mol/L NaOD中和后溶液有0.1mol/L的DCl過量,因此對應溶液的PD=1,④的敘述也正確。綜上所述,正確選項為B。

  例題28、有一種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稱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呈+3、+5兩種價態,則這種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

  A、I2O4 B、I2O5 C、I4O7 D、I4O9

  [錯誤解答]選A。根據I呈現的價態和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則帶入試算,可知選項A符合題意。

  [錯誤原因]忽視題目中"碘酸碘"的信息,或者無法從氯酸鉀中將"氯酸根"的表示遷移過來。

  [正確解答]根據氯酸鉀的化學式可知,氯酸根為ClO3-,進而推知碘酸根的表示式為IO3-,其對應的I的化合價為+5;由于碘酸碘中碘的化合價為+3、+5兩種價態,因此陽離子的化合價為+3價。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則,該化合物的化學式為I(IO3)3,即I4O9。D選項正確。

  例題29、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只有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②所有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屬氧化物;③硝酸和氫硫酸均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④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舊化學鍵斷裂、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

  A、都正確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錯誤解答]選B。1)由于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因此,只有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2)CO2、SO2、P2O5等非金屬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因此"所有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屬氧化物"說法正確;3)硝酸是強氧化性的酸,沒有還原性;而氫硫酸是強還原性的酸,沒有氧化性;4)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反應的表現,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是化學反應的本質。因此選項B正確。

  [錯誤原因]片面地理解化學概念和有關物質的性質。

  [正確解答]1)由于同素異型現象的存在,同種元素可以形成幾種同素異型體,如O2和O3、紅磷和白磷等,都屬于氧和磷的兩種同素異型體。當O2和O3或紅磷和白磷混合在一起時,雖然只有一種元素,但卻組成了混合物。2)雖然大部分酸性氧化物是非金屬氧化物,但有些金屬氧化物也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3)雖然硝酸是強氧化性酸、氫硫酸是強還原性酸,但由于兩種酸都不穩定,自身分解時,既體現氧化性,又體現還原性;4)舊化學鍵斷裂、新化學鍵形成就是化學反應的實質。因此本題的正確選項為C。

  例題30、有甲基、苯基、羥基、羧基兩兩結合的物質中,具有酸性的物質種類有( )

  A、3種 B、4種 C、5種 D、6種

  [錯誤解答]選A。根據有機物官能團性質,羧基和酚羥基具有酸性。因此本題具有酸性的物質可以是CH3-COOH、C6H5-COOH、C6H5-OH。

  [錯誤解答]由于不熟悉碳酸的結構而被忽視。

  [正確解答]總體思路同"錯誤解答",但必須注意,當羥基和羧基結合時,得到這樣的一種物質:HO-COOH,化學式為H2CO3,即碳酸,也具有酸性。因此具有酸性的物質共有4中,選B.

  2017年高考已經進入第二輪的復習,考生們在復習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困惑,育路網的編輯為大家總結了高考化學考試易錯的30道試題,各位考生可以參考。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考化學考試易錯的30道試題”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无遮挡免费在线观看 | 中字幕无砖欧美日韩一区中 | 在线亚洲乱码视频 | 在线亚洲激情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