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

2017-05-27 06:24:25 來源:精品學習網

  "高三歷史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1. 產生背景

  (1)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到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基本完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東方則還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程度,只有日本是唯一的資產階級國家。故而在大約30年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這里的“和平”是指沒有發生革命,并不是相對于戰爭而言。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和繼續征服世界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終于達到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基本成型的程度。

  (2)第一次工業革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自然科學迅速發展

  19世紀自然科學空前活躍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便是在自然科學巨大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正是在這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之中,科學技術又不斷有新的突破,并迅速運用到工業生產之中。第二次工業革命令人信服地體現了科學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而發揮出來的巨大力量。

  (3)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侵略,為占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水平包括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了主導地位,而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基本形成,又對商品生產給予了強大的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生產體系已不能滿足需要。唯一的出路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開發新產品。這就只能依靠科學技術。從而以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去在殘酷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象征):

  ①、首要標志是電力的廣泛使用,使工業由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②、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內燃機充作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造成了交通領域的一場革命,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距離。這不僅帶動了一大批新工業部門的創建,也促使石油開采和煉制業迅速發展起來。

  ③、化學工業的建立和發展。

  4、壟斷經濟的產生、定義、評價:

  壟斷經濟的產生: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很自然的引起了生產關系上的變化,最重要的就是出現了壟斷組織。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取代了手工工場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壟斷經濟逐漸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石。這種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現象,是客觀規律。由此可知,壟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形成過程是先進改造落后的過程,有利于技術改造并形成科學管理手段,暫時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生產的盲目性和無政府狀況,使資本主義經濟進入成熟階段,也使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穩定繁榮時期,促進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結構的重大變化,(即使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由輕工業為主導轉化為重工業為主導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它的形成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壟斷的定義和組織形式:無論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或者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們都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的一種相關行業聯合或國家調控的大型的經營和生產體系。壟斷組織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美國)、康采恩(德國)等。這種壟斷組織是一種新的經濟聯合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適應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生產組織形式。

  評價:①壟斷經濟明顯的具有以下優點:第一、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第二、壟斷的形成體現了優勝劣汰、以先進改造落后的進步趨向。第三、企業大了,不僅資金充實,便利與技術改造,而且在管理上也會更講究科學,形成系統的理論,企業管理作為一門科學誕生出來。第四、超大型企業有條件設立自己的科研機構和信息網絡。這是壟斷組織的又一優勢。使科技與生產更直接地結合起來,推動了生產力的更大發展。

  ②壟斷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的產生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無法解釋1870-1913年和二戰后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兩個飛躍。所以說壟斷是歷史的進步。“壟斷”是一個經濟范疇,是商品經濟固有的經濟規律,不是一種社會制度,而是一種經濟形態。壟斷地形成,從整體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強了國際競爭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以科學技術為依據,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從此便成為一種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的出現,表明了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已經定型。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此后,雖有極大地發展又有了國家壟斷、國際壟斷,但在基本形態上沒有再起根本的變化。

  ④但是,壟斷既不可能消除競爭,而且還會造成一些新的矛盾,諸如壟斷集團之間、壟斷與非壟斷、壟斷組織內部的矛盾等。它還擴大生產的社會化與占有的私人性質之間的矛盾。壟斷市場、價格,勢必降低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對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因此壟斷意味著資本家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掠奪(剝削相對剩余價值);出現了一個食利階層,使部分階層走向腐朽;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并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使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強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5、第二次工業革命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引起了不少重要的變化。

  首要的變化是人的自身。

  由于科學技術在地位上的提高和重要性的加強,新的生產設備對勞動者有更高的要求。于是一般人的文化程度在提高。文盲在減少,從而使人的思考能力,人的素質高于以往,人的價值更顯突出,公民的參與意識進一步增強了。

  其次是社會利益集團的劃分更為明顯。

  社會上呈現出一片輿論活躍,團體眾多的情景。其中,工人階級更顯得突出,組織工會,建立政黨,舉行罷工,參加競選,成為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也出現新的特點。

  再次是國家職能較前更發展,國家干預的現象增多了。

  以往的傳統經濟自由主義政策已不能完全適應新的情況,故而國家加強了經濟職能。同時,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的模式,在那時也大體定型下來,那就是:比較健全的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

  第四,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起來。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將世界領土瓜分完畢。這給各被壓迫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民族解放運動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運動性質上發生了質的飛躍。究其根源是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在一定程度上發展起來,從而為世界民族運動注入了新的內容。

  最后,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逆歷史潮流的現象。最突出的就是資本主義列強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領土而進行的爭斗。結果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導致“一戰”爆發。

  6.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模式

  (1)經濟:以科技為基礎,以提高勞動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

  (2)政治:以較健全的議會制、政黨政治及公民自由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高三歷史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欧洲国产1区二区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午夜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