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恢復高考應少些“職業歧視”
今年是恢復高考四十周年,近來許多媒體都刊發文章予以紀念。一些親歷1977年高考且有幸金榜題名的人,通過回憶、訪談等形式,回顧了當年備考、考試、上大學的逸聞趣事,言語間充滿幸福和快樂。在今天大學錄取率幾乎達到2:1的情況下,1977年高考29:1的超低錄取率,令人恍若隔世。
1977年恢復高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值回顧一番。它給一代青年帶來了希望,許多人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轉折;也給國家帶來了深刻變革,從失序走向正常,走上開放。此時此刻舉行一些紀念活動,發表一些回顧性文章,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
不過,從各式媒體報道看,一些當年參加高考的幸運兒,回想自己被命運之神眷顧的同時,對“萬一落榜”的假設性問題的回答,卻引人深思。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恢復高考,自己的命運走向將完全不同,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要么在鄉下“修理地球”,要么“在街邊擺攤賣早點”,要么“還在工廠當工人”,要么“頂班進林場當伐木工人”……連著名作家劉震云也說,如果沒有高考,自己將和表哥一樣,“在北京的建筑工地搬磚”。
事實上,被媒體甄選刊發的高考故事,主角基本都是成功人士。他們的人生際遇,跌宕起伏,充滿懸念,可讀性很強。他們對知識的殷切渴望,對機會的珍惜和把握,對理想的孜孜以求,值得當下青年人學習。但是,他們對“萬一落榜”這一問題的回答,則多少令人失望。在他們看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如果當年沒有考上大學,不管在哪里工作,從事什么職業,都不值一提,都是人生輸家。其中蘊含的對社會上低層從業者的不敬和不屑,顯而易見,充滿職業歧視。
四十年前能考上大學,堪稱時代寵兒,回顧往事時溢于言表,可以理解。但當年沒資格參加高考的人,以及高考落榜者,在國家隨后發生的大變革中,許許多多的人,踏準時代的節奏,在“社會大學”中,發奮圖強,也成了時代弄潮兒,分享國家蓬勃發展的紅利,做出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一樣收獲美滿人生。這方面的例子,在全國各地的各行各業,俯拾皆是。高考不代表一切,考上大學也不等于全部。貶低或變相貶低過去沒機會讀大學的人,是自視過高的傲慢行為,是不合時宜的陳腐觀念。
常言道,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社會分工不同。這也是核心價值觀中,“平等”一詞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個社會要正常運行,需要科學家、作家、教授,也需要大量的農民、產業工人、服務員,而且各行各業之間的勞動者,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否則,整個社會的“生態平衡”會遭到破壞,運轉難以為繼。其實,人生難以假設,任何人的職業選擇都有或然性,人生道路的走向也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尊重他人所從事的職業,則是當今社會人們應有的基本素養,任何方式貶低一個正當職業,都是不被允許的,精英人士和非精英人士,概莫能外。
(責任編輯:郭峰)
分享“紀念恢復高考應少些“職業歧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