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指導:文言實詞意義的推斷
"高考語文復習指導:文言實詞意義的推斷"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1、因文定義法。一個詞一般有多個義項,然而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它的義項只有一個,因此我們要善于將實詞放在語言環境中來考察,根據上下文進行詞義的推斷。如1993年六省市高考卷第13題,要求選擇文末“予訪得之”中的“訪”字的詞義,四個選項分別為:咨詢;探望;尋求;訪問。聯系上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他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又如1999年高考卷14題翻譯題A項,“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發展前途”,這實際上是考查“出息”一詞的意思。聯系上文“資產巨富”和下文“常得郡縣為征”、“為債數來”,就可推斷這里的“出息”絕對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同,不是指發展前途和志氣,而是指資產的租息收益。
2、語法結構分析法。即考察該實詞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確定其詞性,從而推斷其意義。如“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信”字,它顯然是來修飾謂語“難求”的,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詞或形變詞來充當,結合語境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信”是實在的意思。又如1986年高考卷第9題第2小題“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要求為“陳”選擇正確的讀音和解釋:A、chén陳列;B、zhèn陣地;C、zhèn陣容;D、zhèn列陣。要解答這個題目,就可借助語法分析。“陳”字前面有“而”與“對渭”連接,表明“陳”是一個動詞,這樣就可排除B、C兩項;再看上下文,他們正在打仗,從而判斷D項才是正確的答案。
3、成語聯想法,F代漢語中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于古詩文,因而有很多詞語的文言意義在成語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就完全可以聯系成語來推斷其意義。如要問“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意義,可以聯想成語“日薄西山”,不難推斷出“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又如1997年高考卷第12題目A項“善才繩之”中的“繩”字,給定解釋是“捆綁”,這種解釋對不對呢?我們可以聯想成語“繩之以法”,這成語中的“繩”是法律制裁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斷“善才繩之”中的“繩”也是這個意思。
4、整齊句式推斷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相似的結構中,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正確的解釋。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中的“以”,比較難以理解,但借助該整齊的句式,就好推斷了。“賢”對“忠”,意思相近;“以”對“用”,意思也應該相近。由此可以推斷出“以”也作“被任用”講。又如1991年高考卷第18題,考查“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的意義,有四個可選答案:A、愚笨而魯莽;B、固執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要解答本題,就可以利用它與前句“賢俊者自可賞愛”整齊的特點。“頑魯”對“賢俊”,“賢俊”是“賢能而俊俏”的意思,那么與之相對應的“頑魯”自然是“愚昧兒蠢笨”了。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高考語文復習指導:文言實詞意義的推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