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國卷思想政治試題評析(2)
全國Ⅰ卷第38題,以近年來我國消費品市場總量過剩結構不佳的現狀為素材,要求考生通過閱讀素材,發現并概括提煉出我國消費品供給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而思考我國生產企業應如何應對。試題呼應當前經濟領域改革重點,呈現了我國消費品領域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現實圖景,突出考查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辨析題等為載體,突出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思想政治學科一項重要的學科能力。批判性思維強調面對問題時的“慎思明辨”,要求采取辯證思維方法來反思和探究問題,以求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認識。樹立批判性思維習慣,對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全國Ⅳ卷第23題的情境是:城市公共場所安裝攝像頭增強了公眾的安全感,但公民隱私權因此受侵犯的事例時有發生,有人據此認為“維護公共安全不能犧牲公民的隱私權。”試題要求考生運用政治生活相關知識對此觀點加以辨析。
4.以設問的多角度和開放性,加強對思維過程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探究能力根源于好奇心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反復的實踐和長期的積累。在考試過程中,要求考生能夠根據實際問題情境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提出解題思路和方法,得出創見性的結論,并用恰當的學科術語予以準確清楚的表達,同時體現出積極的探究態度。為達此考核目標,思想政治科試題通過多角度和開放性的設問,引導考生從多維度思考問題,運用學科方法深入探究問題,從而為其展現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思維品質和思維成果提供必要空間,有效區分不同層次水平的考生。
全國Ⅱ卷第38題,以我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為背景,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多維度、深入分析這一改革,思考玉米價格下降對玉米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而提出應對玉米種植戶收入下降的具體措施。該題要求學生能夠解讀材料信息,運用知識進行推理,對考生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體現引導教學的高考立場,落實考試大綱修訂精神。
高考考試內容范圍、能力考查要求、題型題量甚至試題呈現方式等都對考生復習備考有著重要影響,對日常教學也有引導作用。高考每年都會根據教學內容更新、學科發展、考試要求變化等對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進行微調。2017年的思想政治科考試大綱修訂堅持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引導教學”基本立場,突出了學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具體化和精細化,調整了材料分析題題量和學科搭配,對深化能力考查提出了新要求。而今年的學科命題對此作了積極的回應。
1. 按照具體化的能力考查要求設計試題,達成考查目標。
思想政治科能力考查目標的細化要求,在設計材料分析題時,表現為不同的設問角度。例如,設問中的要求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的差別,“是什么”重在辨別事物的性質,“為什么”重在分析現象的原因,“怎么樣”重在對問題或現象的總體評價,“怎么辦”重在問題的解決。這也就要求考生在審題時必須注意這些差別,有針對性地調動和運用知識,在綜合分析判斷基礎上回答問題。
全國Ⅳ卷第3題要求考生從唯物史觀角度判斷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的性質,屬于“是什么”類型試題。全國Ⅲ卷第39題第1問,要求考生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大力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屬于“為什么”類型試題。全國Ⅰ卷第38題,要求考生針對我國消費品供給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生產企業的應對策略,屬于“怎么辦”類型試題。
2.調整題量和學科固定搭配,減少試題固化模式對能力考查效果的影響。
近年來思想政治科命題強調題型結構的穩定,逐步形成了2道材料分析題,其中1題為經濟知識和政治知識搭配的綜合題,1題為哲學知識和文化知識搭配的綜合題的固化模式。經過數年實際運用,這一固定搭配逐步暴露出難以與真實情境相契合的問題。一些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或者文化生活的情景材料,可能非常適合各自學科知識能力的考查,但卻存在難以找到另外學科恰當考核點的情況。這既影響命題效率,也容易產生試題內在統一性不足、考核點集中等現象。另外,固化模式雖然一定程度上利于考生備考,但也容易束縛考生的思維。在此背景下,今年全國Ⅰ、Ⅱ卷思想政治的材料分析題由過去的2題調整為3題。由于采取措施控制各題背景素材的文字量和設問數量,試題的總體閱讀量、難度和答題書寫量并未增加,有的試題答題書寫量還有所減少。同時全國Ⅲ卷思想政治材料分析題保持了2道題的數量,但學科搭配變為政治與哲學,以及經濟與文化。由此可以看出,打破文科綜合思想政治的材料分析題的固化模式,將會逐步成為一種“新常態”。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2017年高考全國卷思想政治試題評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