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點:魯迅雜文內容介紹
"高考語文知識點:魯迅雜文內容介紹"一文由育路編輯整理,更多精選內容請關注育路網!
現代雜文的發展和繁榮,是和魯迅的名字分不開的。魯迅是寫雜文最多、最好的作家。在魯迅的筆下,雜文成為一種自由的、無所不包的文體。魯迅的雜文,就是一種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這種批評,是“匕首”,是“投槍”。我們在閱讀時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結合時代背景,把握作品主題
魯迅的雜文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性,它反映的是中國社會具有相當深度和廣度的現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魯迅的雜文多是針對帝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和思想觀念而發的,具有高度的針砭性和解剖性。
二、注意作者的諷刺手法
魯迅雜文的感情力量,特別表現在諷刺上。魯迅的雜文以寫實為基礎,往往抓住現實生活中某一類人論調的特點,或勾勒動物形象,或采集社會事件加以概括并進行諷刺。
三、注意作者的語言特色
魯迅的雜文可謂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在他的寫作中往往能感受到激情與人格力量,這點主要通過文章的語言表現出來。魯迅的語言簡潔凝練,刻畫人物入木三分,諷刺針砭犀利深刻。
魯迅(1881~1936年),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紹興城內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
1898年5月魯迅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后轉入江南礦務鐵路學堂。在南京四年,魯迅從維新派變化中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嚴復翻譯《天演論》,使他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相信“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展觀點。1901年12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懷著“救國救民”的信念決定去日本留學。次年1月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
1904年魯迅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以為“日本維新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想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但嚴酷的現實使他醒悟到改變“愚弱的國民”的精神尤為重要。于是棄醫從文,立志以文藝來喚起民眾。
1909年夏,離日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教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支持這一革命。1912年1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后隨部遷往北京,先后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
1918年四月,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這個社會的號召。接著又發表了《孔乙己》、《藥》等優秀短篇小說和大量匕首、投槍式的雜文。
魯迅為革命、為人民鞠躬盡瘁,積勞成疾,但謝絕到國外就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堅持在中國戰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在上海逝世,終年56歲。
雜文是魯迅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展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魯迅先生先后共寫作雜文約800篇,大致按時間順序分別結集出版。計有《墳》和《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己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的雜文前后期的風格不同,像前期的《熱風》基本都是短評,內容廣泛,包括批判迷信、禮教、國粹等等;《墳》主要是較長的雜文,對封建主義進行了廣泛的批判。隨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銳,魯迅后期的雜文也有了發展和變化。首先,政治斗爭和時事評論的文字增多了,像《而已集》以曲筆揭露了國民黨的大屠殺。其次,魯迅對舊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進行了更為廣泛而深入的批判,《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的發表,對革命文學發出了更具深刻意義的建議。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