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網,提供查院校、選專業、填志愿,高考擇校路線規劃服務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擇校

微信公眾號
高校招生公眾號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 : 8:00-20:00

高考話題作文評析:成功的探索 成熟的思考

2008-12-26 18:14:36 來源:
 高考話題作文回顧全國卷高考作文的話題形式從1999年問世以來,已經使用五年了。探索五年話題作文的軌跡,可以看出它經歷了產生——發展——成熟幾個階段。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突出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性,考生可以大膽想象,內容上不拘一格,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任其自由翱翔;寫法上百花齊放,可以記敘、可以議論、可以抒情、可以描寫,也可以寫虛幻,可以寫聯想,只要自圓其說就可以。但是,由于范圍太寬泛,幾乎沒有限制,考生天馬行空,自由馳騁,胡思亂想與奇思妙想,沒有明顯的界限。

  2000年的話題作文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涉及的范圍可以是任何領域,無所不包,生活、思想、觀念一些大的話題可以寫;爭辯、求異、獨見,一些學習中的事情也可以寫。從文體看,2000年第一次取消了“除詩歌外不限”的說法。總的感覺是:開放有余,限制不足。

  2001年的話題作文是“誠信”。與2000年的話題作文相比,2001年明確要求“立意自定”,這就給了考生更大的發揮“思想”的空間,但立意必須積極向上,決不可以任意立意。另外,“可以編寫故事、寓言等等。所寫內容必須在‘誠信’的范圍之內”,此點是在2000年基礎上加的限制。這一要求既在寫法上放手,又劃定了內容的范圍。2001年話題作文的特點是:既有開放,又有限制。

  2002年的話題作文是“心靈的選擇”,話題畫出了作文內容的范圍,外圈是“選擇”,內圈是“心靈”。考生的作文僅僅進入話題范圍的外圈是不夠的,因為不是所有的選擇都屬于“心靈”方面。作文必須寫出心靈方面的選擇,才算進入了話題范圍的“內圈”,才算完全符合題意。2002年話題作文的限制比往年多了一些,但是文體仍然不限制,是自選的。

  2003年的話題作文是“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話題有一定陌生度,取材范圍也有所限制。與過去幾年的話題形式比較,2003年的話題作文在語言形式上既不同于1999年的一個假設(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也不同于2000年的一個判斷(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既不同于2001年的一個概念(誠信),也不同于2002年的一個偏正短語(心靈的選擇)。它是一個并列短語,是一個關系型的話題。由于材料蘊含哲理,注重考查認知方法,立意上又多了一些限制,客觀上落筆成文的難度增加了。

  2004年全國高考試題中作文話題的語言形式與2003年的基本相同(都是并列短語),但今年四套全國卷的四個作文話題內在關系的體現比“感情與認知”的內在關系的表達要明朗得多。所以話題中包含的哲理性認知難度要低于去年的話題,這也正是再次利用寓言、故事提煉話題時汲取以往經驗的結果。這樣引至審題,難度降低,有利于學生面對話題迅速展開聯想,進入實質性的寫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審題失誤,體現了高考命題專家的匠心獨運。

  嚴格地說,近兩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不像一個作文題,只是一個話題的范圍,考生不能直接把這個話題當作題目搬上去,也不能把事先準備好的文章套上去,考查的是考生臨場發揮的真本領。考生沒有比較豐厚的生活積累、思想積累、文化積累和語言積累,是難以寫出精彩文章的。筆者認為,這正是今年話題作文的成功之處。成功體現在三個方面:

  開放與限制的最佳契合

  高考作文具有選拔性,它必須設定某些限制,在一定限制的情況下讓學生自由發揮,從而檢測學生在作文能力上所達到的高度,以保證選拔的客觀、公正。同樣出于選拔性,它也必須堅持某種程度上的開放,使考生才華盡顯,個性張揚。

  何處限定?哪里開放?怎樣才能使二者達到和諧的統一?是高考命題專家煞費苦心的事。高考作文應該展現的是考生在某種限制下盡情飛揚的思維、情感、才華與個性。為保證國家級大考的公平、公正,減少乃至杜絕宿構、套寫、抄襲,除加強思想教育、評分控制之外(這些都是有限的),命題本身開放與限制的最佳契合就是最好的保證。從這個角度上看,近兩年的全國高考作文命題是一種成功的探索。

  話題式作文是一種在立意、選材、文體等方面向考生開放的作文考查方式,話題式作文也給材料,但材料只提供一個話題,這個話題的作用是引發、開啟考生的想象和思考,考生行文中對這個話題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話題作文在寫作內容上給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選擇權,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事,利于考生寫出有個性的作文。

  但是,話題式作文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中學作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指示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帶來一些問題,突出的一個就是抄襲和套寫。前幾年的話題作文,或話題過于寬泛,或要求過于寬松,大多限制較少,造成了胡編亂造、矯情造作之風愈演愈烈,語文教學圈內圈外早已非議眾多。

  如何對付宿構、套寫和抄襲之作?如何區分優秀考生與一般考生?筆者認為,一面是必須堅持開放、鼓勵創新不動搖,一面是必須拉開得分差距、增強試題的區分度。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03年高考,“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關系性的話題出現了。經過去年的投石問路,今年全國卷的四個作文題均以關系型出現,這既是一種延續,也是對關系型話題作文更深入的探索。近兩年關系型的話題作文題變得有點陌生和復雜,對學生理性思維的考查力度加大了,增加了選材的限制性,依賴宿構套作的可能性小了,有效地防止了押題、猜題、仿作、宿構、套寫甚至抄襲等不正之風的蔓延,更好地體現了公平競爭的原則。作文命題的變化反映了命題人審慎、嚴肅的求實態度。

  材料蘊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辯

  發散思維與求同思維是一對矛盾。前幾年,高考作文十分強調道德說教、時代特點、社會熱點。而近兩年全國高考作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材料蘊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辯,話題既富有哲理性,又貼近現實生活,有利于考生表達思想、抒發感情。

  “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體現了“感情”與“理智”的辯證關系。“智子疑鄰”的寓言故事,強調的是情感要服從理性,情感要受理性的指導。但是,在認知、判斷事物過程中,情感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感情是認知事物必要的卻又不絕對的條件,“感情”與“理智”缺一不可。

  “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體現了“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是不完全矛盾的,立論時不能片面、絕對,要辯證思考和說理。對于“相信自己”和“聽取意見”,不能因為強調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為強調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可以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在自己思想成熟的情況下應該相信自己,而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更要聽取別人的意見。這個話題對啟發學生思維的多角度思考及個性化表達有很好的導向作用,不僅話題本身體現了較強的思辯性,而且所給的四句名人名言、諺語也具有鮮明的哲理內涵,如:“走路與問路”、“相信與懷疑”均體現了這一點。

  “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體現了“客觀”與“主觀”的辯證關系。話題的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遭受挫折”是前提,“放大痛苦”是重點;“遭遇挫折”是經歷,“放大痛苦”是態度,二者構成某種關系,考生必須搞清二者之間的關系。在話題的引導文字里“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卻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由此可見:前者是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后者是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考生只要關注到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以及話題引導的傾向,就能選好話題立意的角度。

  “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體現了“感情體驗”與“思維方式”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我們更要一個積極的、樂觀的、理性的思維方式。“快樂幸福”說到底不過是人的一種感受,它和人的思維觀念有著直接的關系,即“思維方式決定著幸福觀”。因此,我們要多往好處想,積極樂觀地看待問題,就會獲得更多的幸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從另一個角度看,“幸福”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主要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條件的改善或事業的成功,并且不斷地追求和提高,即“幸福決定著思維方式”。要從自立自強發展中獲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那樣一味自我麻醉。

  “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體現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從材料的提示、思維的方法以及哲學家的分析上看,應強調“看到別人”。但是,“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并不是二元對立的,例如可以說“既看到自己也不忽視別人”;也可以說“看到自己的智者絕不會看不到別人”;還可以說“能看到別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若能把握好上述關系,準確理解話題,選準立意,文章就能寫得深刻。應該說這一話題為考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選拔的意味比較濃。

  今年全國高考的四道作文命題有利于引導學生在提高自己的理論與認識水平上下功夫,導向是正確的。它發揚了我國作文命題以哲理入題的傳統,意味著辯證思維作文的回歸。

  遠的不說,就說前些年的高考作文:1983年漫畫“挖井”,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1986年“樹木·森林·氣候”,體現了“條件與結果”的關系(也包含“量變與質變”的關系);1987年“游泳訓練班”,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1990年“玫瑰園的花與刺”,體現了“片面與全面”、“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所不同的是話題作文中的材料與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材料作文是根據材料寫文章,限制很多;話題作文是閱讀材料、根據要求作文。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起著引子或例子的作用,材料引出話題,也作為一個例子幫助考生理解話題,限制少,自主多,更有利于考生發揮寫作個性和特色。總之,無論是材料作文的哲理命題,還是話題作文的哲理命題,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運用哲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辯能力,引導學生把事物放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去思考,用辯證的、長遠的、人文的目光去審視社會、審視人生,用個性的思考、獨到的慧眼去感悟世界。

  認識與表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要寫好文章,就必須具備正確認識和準確表達客觀事物的能力,而認識能力的高低對于文章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強學生認識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作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葉圣陶先生說:“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有質料是首要的,沒有質料如何寫?質料有了,還要求其好,不好的質料當然寫不好文章。”葉老先生的這段話,對于我們研究作文訓練的合理途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近兩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之間的聯系,考查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正好體現了葉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對發展素質教育、提倡平時注重積累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話題作文的開放性、靈活性為考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的“三自”原則解放了考生的大腦。他們可以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豐富聯想,拓展延伸,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他們或客觀記敘,或虛擬編述,或分類說明,或立論求證,或類比推理,或抒發感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相對限制的范圍內,在相對集中的主題下,盡情發揮特長,大膽張揚個性,充分展示才情。這實際上使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查都落到了實處。在寫作中,學生往往由于深刻的認識而為表達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往往由于要運用語言來表達認識所得而促使認識更加深化。寫作的過程成為認識與表達有機結合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全國高考作文的命題思路逐步走向成熟,它對高中作文教學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值得中學語文教師細細品味。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
  • 意向專業:
  • 學生姓名:
  • 聯系電話:
  • 出生日期:
  • 您的問題:
  • 《隱私保障》

高考低分擇校動態

免費咨詢

在線咨詢
錄取幾率測評
掃碼關注
官方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信公眾號

電話咨詢
聯系電話
010-51291557
返回頂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欧美亚洲另类日韩在线网页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色色色色色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 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