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高考網,提供查院校、選專業、填志愿,高考擇校路線規劃服務
微信小程序
高校招生小程序

快速擇校

微信公眾號
高校招生公眾號

政策解讀

010-51291557

客服熱線 : 8:00-20:00

2005年高考文科綜合試卷分析及2006備考建議

2006-01-06 09:29:35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者按: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回望已經過去的2005年,我們欣喜地看到高考在改革中創新。2005年普通高考形式多樣,大多數地區采用3+文綜(理綜)的模式,有的地區采用3+大綜合+1的模式,還有的地區直接采用3+大綜合試卷進行考查。

  就文綜試卷來看,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了三套試卷,分別由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使用,北京和天津地區自主命制的文綜試卷,由北京地區和天津地區的考生使用另有上海地區自主命制的綜合試卷(文科);從單科試卷看,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了一套,由廣東地區考生使用,江蘇省和上海市自主命制的單科試卷分別由江蘇省和上海市考生使用;此外,還有大綜合試卷,主要有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由遼寧省和廣東省使用,還有上海市自主命制的大綜合試卷。

  2005年高考試題都有哪些新的特點?展望2006年高考,教師應該如何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科學備考?來自中學一線骨干教師的分析與建議,值得一讀。

  【命題改革建議篇】文科綜合命題改革建議

  政治試題

  測試能力的同時,應合理控制試題的難易度

  2005年高考各套試卷都存在著試題難度明顯提高的情況,有些甚至超出了《考試大綱》規定的難度范圍。

  據山東、福建、山西、甘肅、內蒙、湖南、北京等地的抽樣分析,難度大約為0.54左右。特別是政治試題,難度比前幾年有明顯提高。主要是選擇題難度比往年提高,這種提高有合理的成分,因為以往有一些選擇題難度偏小,也不利于實現選拔功能。非選擇題的總體難度和難易布局與去年基本相符,這是合理的一方面。

  由于個別試題在考查方向、設問指向或答案要求上有不足等原因,造成試題的相對難度(統計難度)偏高,導致考生成績明顯下降。考試大綱規定難度在0.55~0.60之間。為了有利于穩定中學教學,我們認為高考試題難度應當相對穩定。

  有些自主命制試卷的地區,就政治試題看,在重視能力測試的同時忽略了難易度的控制。上述都屬于對試題難度的調整和控制未達到《考試大綱》規定的范圍,從而也影響了考生水平的正常發揮和對教學的正確評價。

  重視考查能力,但不能偏離基礎

  2005年政治試題的特點是依據教材、貼近教學內容,但有的試題比較死板,容易引導學生死記硬背,從而弱化了能力要求。如全國文綜Ⅲ卷39題(1)①;全國文綜II卷38題(1)。固然這些要求都是當前熱點話題,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點知識,但由于規定過死,導致閱卷時依據過硬,影響了考生的發揮,也會對以后的備考復習產生負面效應;另一方面,有的試題或答案有超綱之嫌,又偏離了基礎。

  例如全國文綜Ⅲ卷28題和38題(4)的答案③以及④。特別是28題,以一幅畫作為試題載體,形式不錯,但內容脫離教材教學,不符合中學生實際情況!白韵嗝堋钡目疾轱@然既不是中學教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重點主干知識,又是教材中已經刪掉了的內容,屬于超出教學大綱要求的測試內容。考查結果顯示(以山東、山西地區統計結果),正確率只有8%,超出了中學生的能力范圍。

  歷史試題

  試題不能設問過多,否則會影響考試信度,不利于學生充分思考

  與以往相比,2005年歷史試題設問過多,全國卷Ⅲ第39題共設8問,全國卷II第39題共設9問,其他一般都有6問左右。文科綜合試題就單科而言,本來覆蓋率就很低,而在一個主題下面設問過多,占用的分數多,覆蓋率當然就更低了。雖然沒有必要過多地強調覆蓋率,但是,覆蓋率過低會影響考試的信度,這是不能不考慮的。

  另外,設問過多會使試卷長度增加,不利于學生充分地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北京文綜試卷的第37題,設問雖然不多,但是每一個問題過大,涉及的知識點過多,實際上造成了試題的長度增加,也不利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和解答問題。天津文綜試卷的歷史題和跨學科綜合題同樣也存在設問過多過繁的問題。上海文科綜合試卷則存在著一些設問過于瑣碎的問題。

【文科綜合試題評析篇】

  歷史試題特點之一:立足基礎體現能力要求

  2005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仍然堅持立足基礎,突出主干的原則。試題中的知識考點,都是考試大綱和教材中規定的學生應知能會的內容。各套試題都能抓綱守本,堅持以歷史主干知識為中心,巧妙地將理論觀點、史學方法、思想素質和教育功能滲透其中,比較全面地考查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和基本素養。

  在6套試卷中,僅全國卷I的20個考點中,答案直接在書上可找到的就有16個,直接在材料中找到的有4個。能力層次中以記憶為主的占75%。由此可見,2005年試題的一大特點就是抓綱守本,重視主干知識,基礎性強。

  文綜考試實施以來,關于能力測試的考核目標與層次要求的表述一直是記憶、理解、應用。而2005年《考試大綱》在上述方面的表述有很大差別,幾乎完全改變了過去的呈現形式,表述更加具體,指向更加明確。

  例如“獲取和解讀信息”,就是通過試卷提供史實和資料,考查學生閱讀、理解、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2005年的文綜歷史試題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這方面的目標和能力要求。又如“調動和運用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歷史學科能力要求中的再認再現歷史知識,這是歷史考試的最基本的內涵。

  再如“描述和闡釋事物”就是闡釋歷史史實和現象,是一種較高程度的能力要求,在試卷中占據相當的比例。能力目標的第四條“論證和探討問題”,是更高層次的目標和能力要求,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運用、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目標和能力。

  弄清能力目標要求后,我們再綜觀2005年高考文綜歷史試題,除了抓綱守本、立足基礎知識之外,更多的則是指向學生對基礎主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的考查。例如全國卷Ⅲ第39題,從“東盟題”8個設問的能力考核要求來看,除了第(1)(2)問屬于記憶層次的考查要求以外,其余6個設問注重考查考生運用各學科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與2005年《考試大綱》對能力要求的變化有直接關聯。例如第(4)問要求“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會各國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屬于“描述和闡釋事物”層次的能力要求。第(7)問要求闡釋“我國政府倡導的國際新秩序與周恩來在第一次亞非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原則是一致的”的原因。第(8)問要求運用經濟常識分析“我國謀求與東盟國家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及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屬于“論證和探討問題”層次的能力要求。其解答過程更需要學生緊密聯系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來“描述和闡釋事物”和“論證和探討問題”。

  歷史試題特點之二:關注現實滲透課改精神

  2005年高考歷史試題,在突出學科特色的同時,關心現實問題,較好地發揮了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

  著眼世界潮流:如中美關系題,民族主義題,萬隆會議題,憲法與人權題,文化遺產保護題,戰爭與和平題,全球化題等。

  關注重大國策:如構建和諧社會題,關注少數民族題,科教興國題、河西走廊題、抗日戰爭題、兩岸關系題、紅色旅游題等。

  凸顯區域特色:如上海世博會題、遼寧一五計劃題、江蘇“長三角”題、天津“天津港”題、西部河西走廊題等。

  體現人文素養: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文教育。2005年高考試題體現這種功能與目的的題目亦不在少數,如上海卷中的照片、兒童畫、俗語、故事、詩歌、名人名言題,全國卷中關于民族主義歷史作用的評價問題、阿房宮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河西走廊的開發與利用問題、紅色旅游問題、中國——東盟問題、兩岸關系問題等等,都充滿著對人文關懷與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性極強。

  高考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立足新課程,關注新課改,必然會成為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與原則。除上海市提前進入新課改外,全國高考歷史試題準確地說,自2004年起已經關注課改了。

  2005年全國卷中第37題應該是針對今年上半年的時政熱點而作的。由于日本一方面積極謀求“入!,意欲成為政治大國。另一方面一再通過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途徑否定、美化侵略歷史。中國民間掀起了排日活動。從反對日本“入!钡拇蠛灻降种迫肇,一些城市出現了大學生和群眾反日示威游行,國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達到了一定的熱度。如何認識這種民族情感?如何避免這種民族情感帶來的過激行為?如何理性地看待中日關系,引導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民族情感?高考以“民族主義”為視角命題,可以說寓意深刻。

  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在這一背景下去審視2005年全國歷史試卷的命題立意,就可以強烈感受到命題者對人文的呼喚和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區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把愛國的情感、和平的理念、寬容的精神問題融為一體,既體現了命題者深沉的歷史責任感和敏銳的時代精神,又對中學歷史教學有很強的導向性。

  2005年文綜歷史試題除北京、上海、天津外,其余均分別采用全國卷I、II、Ⅲ。縱觀這些試題,我們不難看出全國卷I使用的省份是我國東中部的一些基礎教育發達省市(如山東、江西、湖南、湖北使用全國卷II的是我國基礎教育較好的省市(如黑、吉、桂),使用全國卷Ⅲ則是我國西部地區的一些省市(如川、陜、黔、新、寧、甘等)。這三套試卷的難度也恰好是呈梯級分布的。全國卷I最難,卷Ⅲ最易。北京、上海、天津單獨命題,其試題難度也各有差異,充分體現了國家高考兼顧地方差異,重視人文關懷的特點。

地理試題特點:考查主干知識理論聯系實際

  考查主干知識的同時,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是2005年全國卷、北京卷高考地理試題的突出特點。例如全國文綜卷Ⅲ1-3題考查石油問題時,從石油的儲油構造,再到進口石油的路線和我國油汽資源的開采方向,把能源涉及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考查。學生答題時既要體現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體現對現實問題的認識角度和方法。

  地理學科的特點表現為空間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其突出的規律和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變化過程,所有地理性非常突出的內容,都成為了考試的重點。因此,體現地理學科特色,突出學科價值,是試卷的另一大特點。例如,全國文綜卷Ⅲ第36題給出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個小區域的平面圖及地形剖面圖,考查的是讀圖能力和對區域開發與保護問題的認識能力。

  重視考查能力,強調知識建構過程,材料新穎,體現公平,是地理試卷的第三個特點。以往考試能力要求的提出主要建立于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理論,大體從記憶、理解、應用三個方面測量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修改后的考試目標和要求,不僅表達形式簡明扼要,更強調對考生思維過程的考核,即體現“審題、發現和分析有效信息,聯系背景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路徑,進行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比較等,說明問題和表達結論”等一系列的思維過程。考生是否達到考查目標,是通過對試題做答并依據評價標準測評出來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客觀性。

  例如全國文綜卷I第36題,該題題干的文字和對應的圖都很簡潔,但所包含的信息量極為豐富。與題目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包括天氣系統的時空分布及其運動發展產生的天氣變化,交通樞紐城市的區位因素等。題目要求考生能根據試題提供的信息諸如等壓線的數值變化和彎曲程度、產生該天氣系統的時間及其移動速度等,運用所學的有關天氣系統運動的原理、規律等闡釋或說明該天氣系統運動導致地方天氣所發生的變化。回答此題要求考生能夠熟練地使用地理學中關于大氣運動、天氣系統、風向、風力等術語,理清天氣系統運動過程的邏輯關系,合理安排答題層次。

政治試題特點:能力測試中堅持價值觀引導

  綜合分析多套試卷中的政治試題,除了堅持以往政治試題的重要特點,如堅持學科主干知識與社會熱點問題的有機整合,堅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具有較好的人文性等。

  考試命題以知識立意轉變為以能力立意,更加注重對考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對能力考核滲透到試題的審讀、分析、判斷、評價及論述的全部過程中,較好地體現了人文學科最基本的素質要求。如文綜全國卷Ⅱ第29、30、31題,是關于蟾蜍喂養知識的組題。題干以某農民觀察蟾蜍蛻皮的過程,探索并發明一套獲取蟬衣的方法,取得了可觀經濟效益為背景材料,要求從哲學、經濟學的不同角度回答問題。題目設置要求考生首先要從200字的文字敘述中“解讀信息”,然后根據有效信息和題目的設問聯想并“調動和運用相關的知識”,做出判斷和正確選擇。

  試題不僅突出考查了政治學科的能力與方法,還適當考查了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即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全國文綜Ⅲ卷中第4題,是以經濟知識為主,聯系國際社會的現實狀況,綜合了地理和歷史知識的綜合能力考查。按照以往的模式,此題應屬歷史學科內的綜合題,但今年加大了綜合性的要求。即要用辯證的觀點分析這一原則,要求考生既要看到這一原則的歷史進步性,也要看到其歷史局限性。這種考查方式有極高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試題對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過對事物整體結構功能的把握、對事物變化發展過程的分析、對知識的重組整合和遷移,考查學生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全國文綜I卷38題,考生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經濟理論對經濟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論證,分析論證的思路首先應看到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市場資源配置方式,因而使得企業能夠自主安排生產,同時又應看到企業自主決策會產生盲目性。

  在對能力的考查中,北京文綜卷試題通過材料設置的簡單或復雜程度的不同,既突出了對不同層級能力和不同方面能力的考查,也體現了對能力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全面系統的考查。

  2005年政治試題無論是在取材上,還是在考查的內容上,都更加注重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從選材來看,許多試題選取了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材料。如全國文綜Ⅲ卷中選擇題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說明了這樣的人生價值觀才是正確的,無疑給目前價值觀念多元化的青年學生一個正確的觀念引導;從內容上看,試題也有意識地突出對感情、態度、價值觀的考查,例如,全國文綜I卷中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題,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句話的現實意義。這正是課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目標實現的基本要求。

  與此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上,在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新發展觀方面,在“求同存異”“互利雙贏”的新合作觀方面,試題都有很好的體現。

  天津試題以“放生”的形式啟發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以再度考查循環經濟的題目引導學生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北京試題則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題,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認識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北京卷還在多處涉及到新發展的基本理念,如35題以漫畫形式表明我們必須有長遠發展意識,以北京市政府對農業的加大投入說明統籌發展的重要性,還特別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全國文綜I卷以“企業理性投資”的要求考查了正確的資源觀,又以“根據河西走廊的地理特點及開發利用這一地區的歷史經驗教訓,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說明應如何正確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考查了正確的自然觀;上海試題以“焚燒樹枝會造成環境污染,填埋樹枝會造成土地等資源浪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復習備考建議篇】

  2006年文科綜合教學復習備考建議

  政治學科

  針對學生遷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采取相應的教學和復習方法

  如何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圍繞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命題,始終是高考命題的重要特點。以這些重要內容為背景材料,運用所學理論進行分析,是對考生進行綜合能力測試的重要方法。為此,在教學中必須關心時事、關心生活,通過尋找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空間,讓學生在這種空間中得到鍛煉和培養。

  同時還應注重學科能力的培養;A知識不牢固然是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維不活躍、能力不強,卻是學生獲不了高分的關鍵因素。因此,培養能力成為今后復習、備考的重點。要切實重視和加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針對學生在遷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審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采取相應的措施與方法,做到知識掌握與能力的培養相統一。

  地理學科

  吃透教材,把教材讀“薄”,引導學生形成有效能的知識結構

  地理考試呈現的信息,許多是課本外的新穎材料。但是,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培養載體還是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讀“薄”,形成有效能的知識結構,能夠靈活遷移,這是在地理高考復習中必須認真解決好的問題。

  對基本技能的培養要滲透到整個高三復習過程之中。主干知識是支撐學科的脈絡,即地理學科知識樹的樹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規律和原理構成。要深入理解主干知識并養成從地理角度分析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空間的認識方法、圖像圖表的表達方法、宏觀整體的認識思路和方法,以及對比、歸納、分析等基本地理思維方法、人地關系互動的分析方法。

  認識到地理學科空間性和區域性的特點,教學中就要有明確的空間結構意識,位置、地方、地區、方向、距離、空間聯系應成為基本的思維要素。學會概括區域特征的方法,會比較區域差異,會因地制宜分析區域發展,這是地理學區域性培養的基本要求。

  教學中應關注生活,對于地理學而言,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應該是永恒的熱點,必須深入加以認識。

  歷史學科

  一步到位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是有效的

  歷史學科是一個知識與能力高度統一的學科,割裂知識和能力或者片面地強調空泛的“能力”,都是不正確的。因此,我們認為,高三的歷史教學首先應該強調返樸歸真,強調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再認再現歷史知識、再認再現歷史發展進程的能力。具體說,應該以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學和學習時間,用于對教材中考試范圍內的知識要點形成準確的理解和記憶。

  現在比較普遍采用的多輪復習方法,也許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認為一步到位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深入扎實地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是有效的。多輪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每一輪教學的時間都不充分,每一課時涉及的內容過多,教師沒有時間充分地分析教材和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

  對于一步到位的教學方法,我們認為其原則應該是慢進度和深分析,這兩點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慢進度,能夠保證教師有時間講透教材,即進行深入分析和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理解和探究;保證學生能夠有時間記憶知識要點,掌握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
  • 意向專業:
  • 學生姓名:
  • 聯系電話:
  • 出生日期:
  • 您的問題:
  • 《隱私保障》

高考低分擇校動態

免費咨詢

在線咨詢
錄取幾率測評
掃碼關注
官方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信公眾號

電話咨詢
聯系電話
010-51291557
返回頂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思思久久er99精品 | 亚洲h片在线观看播放 |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 |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专区 |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 久久精品久久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