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志向 講科學 講方法——與考生談2006年高考志愿填報
2006-06-22 22:59:0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何填報高考志愿,有些話可能是老生常談,但對每年的考生和家長來說,無疑都是新鮮事。就剛剛成年的高中畢業生而言,這一段時間更是他們人生擇業定向關鍵時期,因此,他們也需要得到高校、中學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與幫助。作為老招生工作者,下面就升學擇業、選報志愿談幾個問題——
1.增強信心樹立正確人生觀
對于每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來說,都面臨著升學擇業和落選就業問題,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盡管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由于我國人口多、考生多,高招競爭仍然很激烈。就全國而言,今年考生950萬人,高校招生計劃530萬人,仍有400多萬考生要落選就業。對此,我們應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首先,每個考生都要樹立信心。十多年的中、小學基礎教育,使每一個高中畢業生,已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一個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掌握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科學知識。無論繼續深造還是落選就業,就業后再學習深造,相信大家只要努力奮斗,都是可以成才的。
升學固然是一條成才之道,但實際上,不論哪個國家,有高深理論的教授、專家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普通勞動者。我國制定的招生計劃中,博士、碩士只是一小部分,本科招生計劃占到1/3左右,約有2/3的計劃是高職高專,也體現了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的架構。所以,我們每個考生及家長都要有個清醒的認識:高考只是我國選拔人才的途徑之一。青年人都要滿懷信心,被高校錄取者不驕不躁,未被錄取者也不要氣餒。有句名言這樣講:“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
從一定意義上講,人人應當成為“高考”的勝利者。因為,這屆考生是非常幸運的一代,國家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架起了一座座連通成才之路的“立交橋”。普通高校與高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自學考生和遠程教育等,以及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還有國內外高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渠道。考生首先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然后就是自強不息、不懈努力。
2.確立目標,樹立正確擇業觀
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升學就要服從國家分配。現在不同了,高新技術不斷涌現,經濟飛速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才就業服務體系及人才市場已經形成,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發展的格局,大學生實行上學交費,畢業后自主擇業的制度。
作為考生,如何把國家的利益和個人志趣愛好緊密結合起來,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從而回報祖國和社會,也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相應的報酬,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條件,為提高生活質量奠定基礎——這是志愿填報時必須思考的實際問題。
興趣可以發展創造力,志趣是成才的起點。愛好,是探索未知的力量源泉,而志向則是成功的必備心理條件。所以,確立人生大目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立志”。
在“志向”的指導下,確定專業方向,再鎖定職業門類,高考志愿的選定就有基本標準了。這就是所謂“以志向定志愿”。我國現行的職業門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編輯出版的《職業分類大典》及《2005增補版》共分為八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95種細類,即職業。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專業目錄,是擇業和選報志愿的依據。2005年教育部公布本科專業目錄為11個學科門類,即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等。二級學科73個,共495個專業。同時公布的高職高專專科專業目錄,分為19個大類,即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資源開發與測繪、材料與能源、土建、水利、制造、電子信息、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財經、醫藥衛生、旅游公共事業、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公交、法律等大類,78個二級類,532種專業,涵蓋了現代經濟社會職業分工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和應用型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業內人士有個說法,“就讀高校雖重要,關鍵專業要選好”,是有一定道理的。
3.多方斟酌,選報高校及專業
(一)要提高認識
首先要正確估計高招形勢。我國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21%,全國每萬人中普通本專科在校人數為120人,本專科招生比例全國為4.7∶5.3。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各省級招辦已向考生公布。對于大多數考生來說,如果選定志向和專業后,不論本科或專科,立足于“走”,已經不是很難的事了。很可惜的是,每年都有一批考生分數并不算低,卻放棄被高職高專錄取的機會,準備來年再考。其實,就讀高職高專,學得一技之長,這都是就讀、擇業、就業的好機會,應當珍惜!
雖然全國各地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不夠平衡,但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近年來都在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別加大了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各地還撥出專款發放助學貸款,用于對貧困生的學習生活補助。
作為老招生工作者,奉勸各位考生,報考高校及專業志愿前,要對高校招生形勢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和認識。
(二)堅持四項原則
一是要堅持國家需要為第一原則,也是全局性原則。國家批準高校設置的專業,都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專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特別是國家重點支持的艱苦行業、國家急需的扶貧專業,更是青年大展宏圖的地方。每個考生都應當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兼顧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
二是堅持以志向定志愿的原則。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愛好的老師。當你選擇志愿符合自己的志趣時,往往能激發自己的潛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日,《中國教育報》刊載: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破解百年數學難題,他的同行鄧東皋教授說,朱熹平“生來就屬于數學世界的,他熱愛數學,了解數學,完全沉浸于其中”。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證。
三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這些年來,我們在錄取過程中常常看到一些考生高分落榜,認真分析,都是填報志愿不當造成的。為什么會出現“不當”呢?關鍵是沒有從實際出發,所以考生選報志愿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如自己的身體條件、高考成績、相關科目成績、各科分數結構等,正確評價自己,并客觀分析形勢,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實事求是,量體裁衣,準確到位,才會十拿九穩。
四是堅持策略性原則。各省市區安排填報志愿的時間各異,有的是在高考分數公布前一次性填報;有的是分兩次填報:本一、二批“知分”(通知高考分,簡稱知分)前填報,本三和高職高專在本二批錄取結束后填報;還有在“知分”后本科與專科分兩次填報等。目的一個,都是“為錄取服務,為考生著想”。對上線考生來說,不管怎么安排都要定位準確,立足“走”為上策。要確定“爭、保、守”三條防線,如估計高考分數達到本科二批錄取線又接近重點線的考生,高報一批,爭取一本院校錄取;認真選好自己“估分”定位的本二批志愿,確保本二批志愿錄取;同時也要防止“估分”偏高,有時也需要主動下調一檔,爭取守住最后防線,選好本科三批及高職高專志愿,實現立足于“走”的愿景。堅持“爭、保、守”的策略性原則填報志愿,對考生是有益而無害的。
(三)報志愿要牢記“八項注意”
一要認真選報好第一志愿。在網上、遠程、異地錄取的情況下,一志愿院校及專業的選報十分重要,實際錄取時,招生院校中90%以上的院校,第一志愿即可錄取滿額,如果第一志愿高校落選,錄取的幾率就會大大減少。
二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關系。今年有些省市改為每批第一志愿之后,四個平行志愿,不管怎樣,考生一定要注意把幾個志愿拉開梯度,并弄清楚所選高校是否招收第二、第三志愿。總之,第一志愿要重視,其他志愿不忽視,并服從調配志愿。
三是避免“從眾”心理,特別是“知分”后填報志愿,更要防止同班、同校考生志愿扎堆,都報考同一學校和同一專業志愿。
四是防止志愿過熱(所謂熱門地區、熱門學校、熱門專業)。要冷熱搭配,鼓勵報考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國家重點建設的院校和中央與地方共建的西部院校以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急需的專業。
五要處理好總分和相關科目的關系。所選專業相關科目成績要好,要能達到學校對相關專業學科成績的基本要求。
六要處理好本省(市)院校和外省(市)院校的關系。好男兒志在四方,把東西南北中的院校都放在選擇志愿的視角之內,改變“父母在,不遠游”的舊觀念。
七要處理好招生計劃多和少的關系。對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以及國家確定的科研和教學基地的院校專業,盡管招生計劃名額少,學習優秀的學生要勇于報考。有的外省(市)高校招生計劃總數不算太少,可分散到各專業招生計劃只有一兩個,選報專業要慎重,且要注意填報服從調配志愿。
八要處理好大年和小年的關系。去年考生報考過熱的學校和專業,可能今年會降溫,去年偏冷的學校和專業,今年又可能會升溫。適當微調,把握分寸,冷熱適度,是非常必要的。
4.選報志愿掌握“十步”操作法
(一)掌握政策依據。要認真查閱權威機構公布的近三年高校招生資料和今年招生錄取有關規定,尤其要分類分批對口讀懂和熟悉省級招生機構公布的各普通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市區內的專業目錄及招生計劃,以此作為選報志愿的依據,并相應讀懂所報學校的《招生章程》。
(二)找準位置。無論是“估分”還是“知分”填報志愿都要找出四個參照點:一是近兩年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數線;二是同批次各高校錄取分數線和平均分;三是近兩年所在中學“等位生”錄取學校及專業的情況;四是考生打算報考的院校及專業近三年在當地的錄取分數線和平均分,然后確定自己今年在中學、省市、同科類全體考生中的位置。
(三)專業定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先確定選報的學科大類,再選二級學科類,后在二級學科類中選擇專業。學科專業門類的選擇一般可根據自己所學文史類或理工農醫類及其個體的心理特征和志趣愛好確定。
(四)學校定位。要認真確定第一學校志愿和專業,做到準確到位,一次搞定。
(五)拉開梯度。選報第二志愿(或幾個平行志愿),學校志愿間適當拉開梯度,注意志愿間形成的分數級差。填報此類志愿的原則是,一要嚴肅認真,不可隨便湊數;二是一旦被錄取,要珍惜錄取機會。
(六)填寫志愿“草表”。成功考生的經驗證明通過對“草表”反復斟酌,并征求班主任或長輩及朋友的意見,是有實際參考價值的。
(七)審改志愿“草表”。綜合各方面意見,結合自己實際,進行比較分析,哪個志愿適當,哪個志愿不適當,逐個審定,切不可草率從事。
(八)填寫《志愿卡》要規范。考生填寫時一定要規范,要特別注意把學校及專業名稱、專業代碼填寫正確。有時一個數碼填涂錯誤,在微機操作錄取中就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大麻煩,甚至遺憾終生。
(九)兩次填報志愿表,都要嚴肅對待。有些省(市)規定分兩次填報志愿,切忌重視第一次,而忽視第二次。第二次填報志愿,學校多、專業多、計劃多、類型多,且許多專業技能性、職業性、應用性強,更應仔細斟酌。要利用第二次填報志愿時間充分的有利條件,做到“三個”準確到位,即批次到位、學校到位、專業到位。
(十)要注意臨時補填志愿,不可錯過錄取良機。為維護合格考生的錄取權益,同時也保證學校的招生質量和計劃的完成,有的省(市)還在每批錄取結束前對某些院校志愿補足招生計劃數的院校專業安排重新征求志愿。考生必須及時注意查閱網上錄取信息和補報志愿通知,及時做好補報志愿工作。
志愿填報,是件嚴肅的事情。家長、中學、高校與考生各方都應正確對待。高校與考生是權利和責任的互動關系,相互信任尊重的關系。在志愿填報的問題上,家長、中學、高校要當好參謀,做好指導,但最終要由考生自己選擇決定。(侯福祿,河南省招辦原主任。王錫宇,四川省招辦原主任。)
1.增強信心樹立正確人生觀
對于每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來說,都面臨著升學擇業和落選就業問題,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盡管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由于我國人口多、考生多,高招競爭仍然很激烈。就全國而言,今年考生950萬人,高校招生計劃530萬人,仍有400多萬考生要落選就業。對此,我們應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首先,每個考生都要樹立信心。十多年的中、小學基礎教育,使每一個高中畢業生,已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一個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掌握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科學知識。無論繼續深造還是落選就業,就業后再學習深造,相信大家只要努力奮斗,都是可以成才的。
升學固然是一條成才之道,但實際上,不論哪個國家,有高深理論的教授、專家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是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普通勞動者。我國制定的招生計劃中,博士、碩士只是一小部分,本科招生計劃占到1/3左右,約有2/3的計劃是高職高專,也體現了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的架構。所以,我們每個考生及家長都要有個清醒的認識:高考只是我國選拔人才的途徑之一。青年人都要滿懷信心,被高校錄取者不驕不躁,未被錄取者也不要氣餒。有句名言這樣講:“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
從一定意義上講,人人應當成為“高考”的勝利者。因為,這屆考生是非常幸運的一代,國家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架起了一座座連通成才之路的“立交橋”。普通高校與高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自學考生和遠程教育等,以及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還有國內外高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渠道。考生首先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然后就是自強不息、不懈努力。
2.確立目標,樹立正確擇業觀
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升學就要服從國家分配。現在不同了,高新技術不斷涌現,經濟飛速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才就業服務體系及人才市場已經形成,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發展的格局,大學生實行上學交費,畢業后自主擇業的制度。
作為考生,如何把國家的利益和個人志趣愛好緊密結合起來,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從而回報祖國和社會,也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相應的報酬,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條件,為提高生活質量奠定基礎——這是志愿填報時必須思考的實際問題。
興趣可以發展創造力,志趣是成才的起點。愛好,是探索未知的力量源泉,而志向則是成功的必備心理條件。所以,確立人生大目標,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首先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立志”。
在“志向”的指導下,確定專業方向,再鎖定職業門類,高考志愿的選定就有基本標準了。這就是所謂“以志向定志愿”。我國現行的職業門類,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編輯出版的《職業分類大典》及《2005增補版》共分為八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95種細類,即職業。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專業目錄,是擇業和選報志愿的依據。2005年教育部公布本科專業目錄為11個學科門類,即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醫、管等。二級學科73個,共495個專業。同時公布的高職高專專科專業目錄,分為19個大類,即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資源開發與測繪、材料與能源、土建、水利、制造、電子信息、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財經、醫藥衛生、旅游公共事業、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公交、法律等大類,78個二級類,532種專業,涵蓋了現代經濟社會職業分工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和應用型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業內人士有個說法,“就讀高校雖重要,關鍵專業要選好”,是有一定道理的。
3.多方斟酌,選報高校及專業
(一)要提高認識
首先要正確估計高招形勢。我國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21%,全國每萬人中普通本專科在校人數為120人,本專科招生比例全國為4.7∶5.3。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各省級招辦已向考生公布。對于大多數考生來說,如果選定志向和專業后,不論本科或專科,立足于“走”,已經不是很難的事了。很可惜的是,每年都有一批考生分數并不算低,卻放棄被高職高專錄取的機會,準備來年再考。其實,就讀高職高專,學得一技之長,這都是就讀、擇業、就業的好機會,應當珍惜!
雖然全國各地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不夠平衡,但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近年來都在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別加大了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各地還撥出專款發放助學貸款,用于對貧困生的學習生活補助。
作為老招生工作者,奉勸各位考生,報考高校及專業志愿前,要對高校招生形勢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和認識。
(二)堅持四項原則
一是要堅持國家需要為第一原則,也是全局性原則。國家批準高校設置的專業,都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專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特別是國家重點支持的艱苦行業、國家急需的扶貧專業,更是青年大展宏圖的地方。每個考生都應當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兼顧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
二是堅持以志向定志愿的原則。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愛好的老師。當你選擇志愿符合自己的志趣時,往往能激發自己的潛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日,《中國教育報》刊載: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破解百年數學難題,他的同行鄧東皋教授說,朱熹平“生來就屬于數學世界的,他熱愛數學,了解數學,完全沉浸于其中”。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證。
三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這些年來,我們在錄取過程中常常看到一些考生高分落榜,認真分析,都是填報志愿不當造成的。為什么會出現“不當”呢?關鍵是沒有從實際出發,所以考生選報志愿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如自己的身體條件、高考成績、相關科目成績、各科分數結構等,正確評價自己,并客觀分析形勢,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實事求是,量體裁衣,準確到位,才會十拿九穩。
四是堅持策略性原則。各省市區安排填報志愿的時間各異,有的是在高考分數公布前一次性填報;有的是分兩次填報:本一、二批“知分”(通知高考分,簡稱知分)前填報,本三和高職高專在本二批錄取結束后填報;還有在“知分”后本科與專科分兩次填報等。目的一個,都是“為錄取服務,為考生著想”。對上線考生來說,不管怎么安排都要定位準確,立足“走”為上策。要確定“爭、保、守”三條防線,如估計高考分數達到本科二批錄取線又接近重點線的考生,高報一批,爭取一本院校錄取;認真選好自己“估分”定位的本二批志愿,確保本二批志愿錄取;同時也要防止“估分”偏高,有時也需要主動下調一檔,爭取守住最后防線,選好本科三批及高職高專志愿,實現立足于“走”的愿景。堅持“爭、保、守”的策略性原則填報志愿,對考生是有益而無害的。
(三)報志愿要牢記“八項注意”
一要認真選報好第一志愿。在網上、遠程、異地錄取的情況下,一志愿院校及專業的選報十分重要,實際錄取時,招生院校中90%以上的院校,第一志愿即可錄取滿額,如果第一志愿高校落選,錄取的幾率就會大大減少。
二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關系。今年有些省市改為每批第一志愿之后,四個平行志愿,不管怎樣,考生一定要注意把幾個志愿拉開梯度,并弄清楚所選高校是否招收第二、第三志愿。總之,第一志愿要重視,其他志愿不忽視,并服從調配志愿。
三是避免“從眾”心理,特別是“知分”后填報志愿,更要防止同班、同校考生志愿扎堆,都報考同一學校和同一專業志愿。
四是防止志愿過熱(所謂熱門地區、熱門學校、熱門專業)。要冷熱搭配,鼓勵報考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艱苦行業、國家重點建設的院校和中央與地方共建的西部院校以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急需的專業。
五要處理好總分和相關科目的關系。所選專業相關科目成績要好,要能達到學校對相關專業學科成績的基本要求。
六要處理好本省(市)院校和外省(市)院校的關系。好男兒志在四方,把東西南北中的院校都放在選擇志愿的視角之內,改變“父母在,不遠游”的舊觀念。
七要處理好招生計劃多和少的關系。對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以及國家確定的科研和教學基地的院校專業,盡管招生計劃名額少,學習優秀的學生要勇于報考。有的外省(市)高校招生計劃總數不算太少,可分散到各專業招生計劃只有一兩個,選報專業要慎重,且要注意填報服從調配志愿。
八要處理好大年和小年的關系。去年考生報考過熱的學校和專業,可能今年會降溫,去年偏冷的學校和專業,今年又可能會升溫。適當微調,把握分寸,冷熱適度,是非常必要的。
4.選報志愿掌握“十步”操作法
(一)掌握政策依據。要認真查閱權威機構公布的近三年高校招生資料和今年招生錄取有關規定,尤其要分類分批對口讀懂和熟悉省級招生機構公布的各普通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市區內的專業目錄及招生計劃,以此作為選報志愿的依據,并相應讀懂所報學校的《招生章程》。
(二)找準位置。無論是“估分”還是“知分”填報志愿都要找出四個參照點:一是近兩年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數線;二是同批次各高校錄取分數線和平均分;三是近兩年所在中學“等位生”錄取學校及專業的情況;四是考生打算報考的院校及專業近三年在當地的錄取分數線和平均分,然后確定自己今年在中學、省市、同科類全體考生中的位置。
(三)專業定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志向先確定選報的學科大類,再選二級學科類,后在二級學科類中選擇專業。學科專業門類的選擇一般可根據自己所學文史類或理工農醫類及其個體的心理特征和志趣愛好確定。
(四)學校定位。要認真確定第一學校志愿和專業,做到準確到位,一次搞定。
(五)拉開梯度。選報第二志愿(或幾個平行志愿),學校志愿間適當拉開梯度,注意志愿間形成的分數級差。填報此類志愿的原則是,一要嚴肅認真,不可隨便湊數;二是一旦被錄取,要珍惜錄取機會。
(六)填寫志愿“草表”。成功考生的經驗證明通過對“草表”反復斟酌,并征求班主任或長輩及朋友的意見,是有實際參考價值的。
(七)審改志愿“草表”。綜合各方面意見,結合自己實際,進行比較分析,哪個志愿適當,哪個志愿不適當,逐個審定,切不可草率從事。
(八)填寫《志愿卡》要規范。考生填寫時一定要規范,要特別注意把學校及專業名稱、專業代碼填寫正確。有時一個數碼填涂錯誤,在微機操作錄取中就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大麻煩,甚至遺憾終生。
(九)兩次填報志愿表,都要嚴肅對待。有些省(市)規定分兩次填報志愿,切忌重視第一次,而忽視第二次。第二次填報志愿,學校多、專業多、計劃多、類型多,且許多專業技能性、職業性、應用性強,更應仔細斟酌。要利用第二次填報志愿時間充分的有利條件,做到“三個”準確到位,即批次到位、學校到位、專業到位。
(十)要注意臨時補填志愿,不可錯過錄取良機。為維護合格考生的錄取權益,同時也保證學校的招生質量和計劃的完成,有的省(市)還在每批錄取結束前對某些院校志愿補足招生計劃數的院校專業安排重新征求志愿。考生必須及時注意查閱網上錄取信息和補報志愿通知,及時做好補報志愿工作。
志愿填報,是件嚴肅的事情。家長、中學、高校與考生各方都應正確對待。高校與考生是權利和責任的互動關系,相互信任尊重的關系。在志愿填報的問題上,家長、中學、高校要當好參謀,做好指導,但最終要由考生自己選擇決定。(侯福祿,河南省招辦原主任。王錫宇,四川省招辦原主任。)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專業報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