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強調高考減科目未必能減負
晨報近日《院士聯名建言江蘇08年高考方案》的連續報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也在南京高校中產生強烈反響。昨日參與聯名建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胡宏紋特地約見記者,表示如果2008年江蘇高考最后只考語數外,將理化拒之門外,為了民族大計與子孫后代,他們這些院士將繼續建言下去。南京理工大學校長徐復銘昨天也對院士們的建議深表贊同。他指出,物理是衡量、選拔人才的重要尺度,關乎到民族科技發展的步伐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關部門在制定高考方案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胡宏紋
有機化學家,1946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化學系。1959年獲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副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化學會理事。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主要從事有機合成化學研究,研究方向為冠醚化學及有機合成方法。他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70多篇,撰寫專著,先后四次主編有機化學教材。198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胡宏紋: 草案不修改我們繼續建言
昨日,82歲高齡的胡宏紋院士特地放棄午休時間,連續給記者打了兩個電話,稱有話要說。
中午時分,記者在南大相關負責人陪同下,來到該校院士樓。先生見面第一句話便說:“我很少站出來講話,現在不講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幾天我天天讓他們將晨報有關高考建言的文章送過來,我一直關注此事。”
胡老稱,已經出臺的“江蘇2008年高考草案”將物理化學拒之高考大門之外,不僅是不科學的,也沒有創新性,同時也是對人類科學基礎與科學實踐的一種挑戰。因為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而科學是一個長期積累實踐的過程,理化學科正是從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科學觀察能力出發的。去掉這兩門學科,中學生進入大學后,怎樣科技創新?怎樣沿著科技實踐道路走下去?大家全將注意力集中到語數外,盡管會考也考理化,畢竟發生了質變,變成了另一個“八股文”時代,“這是一種對民族、對后人不負責任的草案,一定要修改”!
“自然科學決定生產力,決定我們國家未來是否能夠立于世界之林,不重視理化,就是不重視自然科學。我是南大前身中央大學最后一屆畢業生,那時我們就沒規定要學外語,可我們是搞自然科學的,我們不會放棄外語,我自學了英語、德語、法語等多種外國語言。可現在竟將外語提高到這么重要的位置,實在讓人難以明白。可以說,只有中國將外語看得如此重要。我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人家可沒像中國這樣如此重視外語,需要全民學外語嗎?現在高考竟不考理化而考外語,簡直是荒謬,這是導向問題。科學必須從娃娃培養,放棄科學最精髓的物理和化學,這是極不負責的做法。策劃如此草案的人應該檢討,畢竟草案與高考關系千家萬戶、關系幾代人的生活質量、關系江蘇的未來、關系全民族的興旺……因此草案也必須嚴肅、嚴謹,不能隨意改動,出臺就具有權威性。”
“草案一定要修改,策劃者一定要重視理化,特別是物理。畢竟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是從物理學科開始的,也是從娃娃時期培養的,我們一定要重視理化。草案不修改,我們這些老院士肯定會繼續建言,繼續……”老先生激動地稱。
徐復銘
1946年生,現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校長、中國兵工學會高級會員、江蘇省九屆政協委員。長期從事含能材料裝藥設計與技術、與燃燒有關的氣態污染物,特別是燃燒鍋爐二氧化硫煙氣治理的研究與教學。主持和參與國家部委重點課題研究十余項,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2項,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有國家專利6項。主編、合編專著教材3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徐復銘: 改革高考方案須慎之又慎
對于現行的高考制度,徐校長認為,盡管各方面對現行高考制度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但必須承認的是,在當今中國國情下,高考仍是一種最公平的選拔手段。事實上,在當今社會,一旦取消高考或高考變味了,恐怕公平就無從談起。在最近于上海召開的第三屆全國大學校長論壇上,中科大等國內眾多名校的校長也都認同,現在不能輕言取消高考,高考是必要的。
正因為高考的重要性和相對公正性,因此對其的改革就不能過于頻繁、輕率。徐復銘指出,從江蘇這幾年的高考改革來看,是有點過于頻繁了,這讓中學、學生和家長都感到無所適從,高校在選拔人才時也時常感到為難。因此,對高考方案的改革一定要非常慎重。尤其是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更不應該貿然行事。
物理被淡化是件遺憾的事
“我非常贊同院士們的觀點。”徐復銘說,物理作為現代科學的支柱學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最后高考時把物理排除在外,是比較可笑的,也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徐復銘講了一件讓他記憶深刻的事。也是在今年的大學校長論壇上,有國外的校長談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現中國學生到國外學管理的特別多,而選擇數理化的卻很少。他們想不通,中國就需要這么多“指手畫腳”的人嗎?那些干具體的事、設計產品的人哪去了?徐校長說,中國學生比較重實惠,喜歡學工商管理、金融貿易什么的,這實際上是人才培養上的比例失調。
他認為,不可否認的是,數理化在社會的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國強調轉化科技成果,強調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從事實際工程和應用的人。同時,大家也公認,我國科技、工程應用科學要想得到長期的發展,必須要有相當一部分精英能始終勤懇踏實地在基礎領域工作。沒有物理、化學這些基礎學科,我們的可持續發展肯定是做不到的。在高考時把它們放在次要的位置,是不適當的。
物理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
作為理工類院校的校長,同時也是搞化工研究出身的教授、博導,徐復銘深切體會到,就選拔人才來說,物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尺度。
他指出,物理學科最能反映一個學生對具體的物質世界規律性的認識,可以考查一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等。對學工科和將來搞工程技術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學科,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同時,物理和數學兩者也是密不可分的,描述一個外界事物要同時運用到這兩方面的知識,缺一不可。
徐復銘說,如果主要從語數外三門來選拔人才,對于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學科來說,也許是有利的。不過,作為中學生,對物質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應該是必備的素質。因此,不管是學文、理還是工、醫等,都應具備一定的物理知識。“希望有關部門在改革高考方案時考慮到這一點,三思而后行。”
外語地位拔得過高
對于院士們提到的2008年高考草案把外語地位拔得過高,徐復銘也非常贊同。他說,現在有個奇怪的現象,我們國家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重視英語,學生們在英語學習上消耗的時間也最多;相反的,外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卻很差。這一點值得反思。
可以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固然有語言環境的原因,也和社會及教育領域的開放度不夠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英語學習帶有太多的應試色彩,而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卻很少。同樣,高考時把英語地位拔得這么高,是不是學生的英語水平就能上去?國人的英語素質就能提高?恐怕很難這么簡單地得出結論吧。
減少考試科目未必能減負
“有關部門在改革高考方案時的初衷是好的,可能是出于給學生減負。但簡化了考試科目,學生就能減負了嗎,還要打個問號。”徐復銘說。
他認為,現在的孩子固然負擔重,但細究原因,主要是重在以升學率為導向上,重在課外負擔上。而就校內講課而言,是不是減少了一些科目,學生的負擔就輕了?未必這樣。關鍵是現在的導向以及學校、家長的做法有問題。“作為高校,我們希望中學能夠堅持教學質量,培養出高標準、素質全面的學生,為大學輸送更多優秀的人才。”
徐復銘特別提到一個問題:“現在動不動就是借鑒國外的做法,但這樣一來,往往我們沒學好,反而把自己的優勢丟掉了。”他指出,中國的學生學習基礎好,出去后比國外學生強,這一點是我們的長項,應該好好堅持,而不應盲目向國外看齊。在高考改革時,也應注意這個問題。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