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學指南:別讓孩子患上“軟骨病”
青海新聞網訊8月22日一大早,一位母親打來電話。“你好,我是一名家長。大學馬上就要開學了,看著一撥一撥的學生離開父母,到外地去上學,不禁讓我想起五年前女兒去上大學的情景,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媽媽。然而,隨后發生的事情幾乎把我擊倒,今天我想借貴報一角,告訴學生家長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一生。”
“靜靜(化名)是家里的獨生女,在她很小的時候,我和她爸爸就離婚了。”這位母親回憶道,“靜靜小時候總是問我‘為什么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和媽媽一塊帶著玩,而我只有媽媽’,我只好說爸爸出差了。后來,靜靜長大了,我就告訴了她真相。我總覺得,孩子得不到父愛,就應該給她更多的母愛。所以,幾乎所有的事情我都依著她,而且不斷給她灌輸一定要考上大學,給媽媽爭氣的思想。靜靜上學以后,我特別反對她和男同學交往,還經常告訴她類似‘別太相信男人,和男同學交往,吃虧的是你自己,媽媽就是你最好的例子’這樣的話。女兒很聽話,沒有和男同學交往過,就連家里來了男客人,她也趕緊躲進屋子里。2001年,女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重點大學,我高興得整整兩天沒睡著覺。誰知女兒入學后一個多月,我突然接到學校的電話,老師說女兒割腕自殺,被同學發現送到了醫院。我買了飛機票連夜趕往學校,在醫院見到了面色蠟黃的女兒。后來,我得知,女兒對學校生活非常不適應。她從來不和男同學交往,甚至排斥和男同學說話,在宿舍里表現得非常煩躁,成天悶悶不樂,有時整晚整晚地失眠。女兒出院以后,我帶著她咨詢了當地的心理醫生,這才知道,由于我偏激的教育方式和一味的溺愛,導致孩子無法適應獨立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我害了孩子。”
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心理科醫生阿懷紅點評:
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出現性格缺陷,以至于難以適應社會,繼而在無助的情況下選擇自殺。這是靜靜出現心理問題的軌跡,這個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過分溺愛,替孩子承擔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從而使孩子在性格上過分依戀家庭和家長。可是,上了大學以后,孩子必須面對獨立生活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無法正確積極地面對新的生活。他們沒有與人交往的經驗,不懂得遇到事情后該如何處理。從而出現抑郁、焦慮、緊張、恐懼等病癥,嚴重時會選擇自殺來解決問題。
建議:在父母離異的家庭中,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家長不能因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就對孩子進行偏激的教育;也不能因為孩子缺少了某一方面的關愛,就溺愛孩子。越是生長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家長更應該引導、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習慣,多給他們一些在生活中實踐的機會。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