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生不讀大學也可以成才"行得通嗎?
內容提要:我從來不反對學業發展要與職業發展緊密結合,但是我反對社會如此將學歷與用工掛鉤。只有更多的社會用人單位放棄招聘錄用的學歷硬性條件要求,將學歷與用工脫鉤,才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創造更大的成才空間。
“我們的學生不一定要讀大學!不讀大學也可以成才的!”這是很多教育專家對學生的建議。可是,這種不讀大學的成才建議,在現實中,行得通嗎?
回答十分肯定———我眼前就收集到眾多用人單位的招聘啟事,幾乎清一色要求應聘者要具有本科學歷,其中有超過40%明確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對于這樣的應聘條件,我們能對孩子說,你不讀大學也可以成才嗎?他到哪里去成才?誰給他成才的機會呢?
找工作碰壁缺乏自信 大學生成尷尬“傍老族”
把學歷與用工緊密結合,把其作為必備的前提條件,這正是我國培養人才面臨的“死結”,也從根本上影響我們對學習的態度。
這種結合,導致“學習成才”成為被推崇的單一的模式。用人單位十分強調對聘用人才的學歷要求,并把學歷的高低,作為劃分人才層次的標準。這種要求,勢必對大學發展“學歷教育”具有不可比擬的推動作用。
觀點激蕩:上大學,一項“風花雪月”的事?
這種結合,將學習的功利性放大到“極致”。有人對我說,大學學習就是要“功利”,現實也讓他們不得不功利———當前的教育開支讓他們必須功利,否則一些家庭靠背債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靠什么來收回回報?社會對人才的選擇讓他們必須功利,有多少用人單位不是標榜自己具有“現代人力資源理念”注重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質,卻大行以身份為標準錄取人才之道呢?
這種結合,將把“讀書無用”催生為現代社會新病。如果讀書是為了一紙文憑,再加上讀書很昂貴,那么,當付出昂貴的代價去讀書,卻獲取不到一紙大學文憑時,“讀書無用”自然就成為一些家庭在衡量教育投入產出后得到的一個判斷了。教育對人本身素質的提高,教育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這些關于教育性質的描述,而難以落實到具體的行動當中。
34.7%受訪者后悔上大學:新讀書無用論抬頭
我從來不反對學業發展要與職業發展緊密結合,但是我反對社會如此將學歷與用工掛鉤。只有更多的社會用人單位放棄招聘錄用的學歷硬性條件要求,將學歷與用工脫鉤,才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創造更大的成才空間,而教育,才能成為學生受益終身的能力來源、素質來源,成為一個人完善自我的終身需求。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