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一個省減少高考科目會不會造成不公
日前,江蘇省確定了2008年高考的新方案,規定高考的必考科目只有語文、數學、外語三門。錄取時,高校將根據這三門學科的總成績進行投檔。此消息一出,備受爭議,眾多理化成績較好、外語相對較弱的考生感覺不公,一些中科院院士也指出這一措施與科教興國的大政方針相悖。(9月21日《現代快報》)
方案的制定者或許有很多言之成理的論據。此方案是否如反對者所批判的那樣一無是處,也待商榷。但作為法律工作者,筆者讀到該新聞之后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樣一個關乎眾多考生公平的制度,是否應該設計必要的聽證程序,提前告知公眾,充分而認真地聽取各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呢?事實上,高考錄取方式直接影響到每一位考生的命運,決策者理應對其出臺做出嚴密的程序規范,做到公開、透明,讓每一位考生的意見都能得以尊重。
而且,如果作為全國高考大省的江蘇實行這一制度,而其他省份的考生仍然要參加理化、史地甚至更多科目的考試,那么,在復習時間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為什么江蘇的考生僅須在三門功課上精雕細琢、而其他省區的考生卻要耗費幾倍的時間,準備四門、五門乃至更多的考試?另一方面,為什么其他省份理化優秀、外語一般的考生有充分的機會揚長避短,仍然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高考總成績,而江蘇同樣水平的考生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厄運呢?
筆者一向認為:中國現行高考制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該放權的不放權,該集中的不集中。歐美許多國家的高等院校招生,也都把某種考試成績作為錄取的最大權重。這些考試可以稱得上是他們的“高考”,如美國的SAT考試、英國的A-Level考試、德國的Abitur考試等。眾所周知,這些國家的高等院校在招生中有著完全的自主權,為確保招生質量和辦學特色,除了上述考試成績,它們一般還要考慮申請者的高中成績和綜合能力,并輔之以較為嚴格的教師推薦信制度和面試制度。某申請者完全可能被一所大學視作高才生、卻被另一高校淘汰。于此點上,這些國家可謂放權之至。
但是,在招生中有極大分量的考試制度中,他們卻實行高度統一的體系。在考試科目的確定上,更是幾十年一貫制、不容更改。比如美國雖是聯邦制國家,但SAT試題卻僅有一套,就算你身在海外,也必須參加同一考試。考試的科目分為SATI和SATII,前者主要考語文和數學(包括寫作,當然這里的語文是英語),測試考生的綜合素質,后者測驗物理、化學和生物等,主要考查考生對高中課程的掌握情況。為什么有著分權傳統的歐美諸國偏要在“高考”試題上崇尚統一呢?道理很簡單:作為錄取標準的重要考試必須具備起碼的公平和公正,而所有申請者都參加同一考試、做同一份題目是保證這種公平與公正的基本要件。
筆者注意到:教育部2007年新課標高考大綱也于近日出臺,其中有很多對理化生物、史地政治的規定,甚至加入了音樂、美術等原本與高考毫不沾邊的課程。江蘇省的上述高考方案顯然與此背道而馳。如何協調這一中央規定與地方政策的沖突?如何確保中國各省份、各地區成千上萬渴望借高考改變一生命運的苦讀者都有一個公平與公正的競爭起點?這是下一步需要仔細論證的問題。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