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逼使高中生放棄國籍?
據媒體披露,經過教育部門嚴厲整頓,省際間“高考移民”潮漸趨消落,但一種新型的“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又驚現上海高校。日前,上海大學經過審查,拒絕了數十位“國際高考移民”的入學申請,這也是近年來上海高校首次大規模拒收“留學生”。被上海大學拒收的這批“留學生”都提交了“合法”手續。但太多的雷同使得疑點叢 生:這批學生都來自同一個省份———山西,他們的高中都是在國內讀的,父母親的出生地和工作單位都在國內,所持有的越南、老撾、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護照也都是遞交申請表之前的一兩個月才辦出來的。上海大學采用考察申請者外國語言的方式來檢驗他們的真假,并最終使用招生自主權拒絕了他們的申請,數十位考生無人提出異議。上海大學表示,最終結果證實了學校的判斷,他們很有可能是一批假冒留學生。
這些高中生放棄國籍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上一所名校,這就說明,具有中國國籍的中學生反倒不容易上名校,而外國籍中學生反倒受到優惠。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灘租界發生的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那時的洋人歧視中國人倒不足為奇,現在早不是那個時代,但那種媚洋的思想一直殘留在國人的骨子里。反映在教育上,省際之間招生的不平等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京城的學生可以比外省低幾百分上重點高校,并稱素質要比外省高得多。但高考目前只是以考分為依據的,素質在高考時并不能充分體現。充分體現的反倒是一種不公平和歧視性。山西那些中學生(絕非一般家庭的)為了進上海名校,只能冒充洋人,筆者不明白,中學生連祖國意識都沒有了,這是教育的成功還是失?也許,高中生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是家長替他們做出的人生選擇。家長們做出這種選擇也是無奈的,現實是洋人就比國人進名校容易得多。這種假留學生現象的出現,只能說是教育體制的弊端造成了黑色幽默,落后的教育理念讓中學生們失去了明確的學習方向。長此以往,中國的教育一方面在為發達國家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一方面將祖國的下一代培養成外國人。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