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幾點回顧與思考
基礎教育的成就舉世矚目,自有公論。而困擾基礎教育幾十年的辦學指導思想,“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糾正“片追”),伴隨的還有學生“減負”,克服偏科,應試教育等等,都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重要改革課題。改革的項目有學校規章制度,以及教材改革、高考改革等等。糾正“片追”后來被“應試教育”取代, 都有消極的一面,后來更多地使用正面的、引導性的“素質教育”。
為了“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1987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干部培訓中心舉辦了“端正教育思想培訓班”,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分管基礎教育的負責人都參加了。為期兩周,國家教委主要領導和有關司局長親自講課,參加座談,聽取地方的看法和想法。與會者暢所欲言。培訓班一句經典的話讓大家記憶猶新:“大學鬧事者多數是一年級學生,可見是中學沒有教育好”。對于從事基礎教育者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會議。此后,只有關于高中會考問題,國家教委主要領導開了半天座談會聽取基礎教育分管干部的意見。
作為親臨第一線的實踐者,對上又是觀察員。上面的決策過程雖然是霧里看花,從實際結果看,也有幾成體驗。把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寫出來,或許有利于總結各項改革的經驗教訓,以利于實施素質教育見到實效。
一、減少高考科目會減輕學生負擔?
高考科目從理科7門文科6門減少到5門,現在減少到“3+1”。
初推“3+1”的時候,強調這是重大改革,綜合不是簡單的拼盤。人們的反映是,沒有綜合課程要考綜合科目,是否倉促了一些。大概基礎教育的“改革”總是要服從高招改革的需要,“3+1”很快就出臺了,不過將綜合科目作為拼盤過渡。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學課程調整、教學計劃隨之而動。減少高考科目的好處是降低了高考的考試成本,留下的是:過早結束課程進入備考總復習,波及中學各年級的偏科趨于嚴重,而會考加高考捆綁式改革主要初衷之一: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并未見效,有的地方更比以前加重。
高考的每一個動作,基礎教育無不聞風而動。高招主導了基礎教育改革由此可見一斑,將基礎教育整個納入高招需要的軌道,這恐怕是諸多基礎教育工作難解的癥結。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關鍵問題沒有找準,高招改革當然達不到“減負”的目的。
二、高中會考會解決偏科問題?
作為高招改革出臺的高中會考,是由主管考試的部門而非主管基礎教育的行政部門推行的,意在實行“高中會考加高考”的捆綁式改革,以為對所開設學科進行了會考,就可以在課業不偏科的前提下減少高考科目。為了將高中會考的試驗結果在全國全面實行,主要領導做了大量說服工作,并采取了有力措施,如作為重大改革項目的行政行為要求各地最遲于1994年必須實行,改變一家推進為“三駕馬車”(高教、基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考試主管部門)共管的體制。可能有些地對會考有所反彈,再加上考試主管部門已經達到減少高考科目設置的目的,他們很快就從“三駕馬車”中淡出。于是全國從1994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實行,到1999年,是否實行會考即下放各省市自治區自決,全國不搞“一刀切”,實際上宣告會考同高考脫鉤。雖然全國會考“一刀切”只有5年時間,其影響卻是難以克服的。
根據會考安排,高三上學期會考結束,名正言順轉入高考總復習,實際減少了授課時數。由于高考減少科目以及后來實行3+1,突出地區分了主課與副科,造成中學更嚴重的偏科現象。高中入學就存在明顯的文理分科傾向,波及初中,“副科”只求60分成了許多師生的“共識”,這是始料不及的。
會考本是國內早已有之,國外普遍有之,并非什么“改革”也非“創新”。福建省從1987年開始實行高中單科結業會考,是從規范教學管理,防止偏科,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考慮的。可是推行“高考+高中會考”的時候,強調是重大改革,但是僅僅改革幾年,好像也是用改革名義又同高考脫鉤了,沒有聽說為脫鉤給個說法,真弄的一頭霧水。
三、高考試題難度大才有區分度
由于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效果不能達到要求,在高考改革方
面想了許多辦法。其中,高考命題卻未引起足夠重視。主管考試部門主要考慮“擇優”,命題要有區分度,就要提高難度系數。理由之一是:中學搞“題海戰術”,我要繞過“題海”就要出“偏、難、怪”題目。從實際效果來看,多年的區分度是畸形的,以百分制折算,在40分左右,許多省市每一分有數千人,80分以上每個分數段(10分)數百人或數十人,出現招生“扎堆”現象并不鮮見。
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負責命題的權威部門承諾“遵循教學大綱”,后來加上一句“不拘泥于大綱”。不管如何承諾,每年都有超綱的題目,也有難度大的學科試題。總體上的評價是試題偏難,且波動大。于是中學又以“題海戰術”應戰,造成難度大戰的循環,課業負擔和“片追”豈不加碼?
四、提高升學率就會緩解“片面追求升學率”壓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經有一種看法,認為“片追”是由于升
學率太低,升學壓力太大所致。當時控制高校招生規模,要提高升學率只有控制普通高中規模才行。高中招生與高校招生比例多少為宜?是3:1(升學率50%)還是(3:1升學率33.3%)的辯論頗為激烈。主張2:1者是從保證高校生源質量著眼,主張2:1者認為提高升學率可以大大緩解“片追”壓力。雙方各有理據,難見分曉。
1999年起,高校加速擴招,現在升學率達到70%,真奇妙,(3:1)對(2:1)之爭,演繹出算術結果:(3:1):(2:1)=3:2,而“應試教育”未見緩解,也是辯論雙方始料不及的。
五、減少教材知識點,會減輕學生負擔?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認為同內容過多,脫離實際有關,因此對
教材進行了多次改革、調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面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而學校辦學條件懸殊的情況,中學教材改革推出了甲種本和乙種本,后者主要面向農村。但是高考命題并未區分,因而選擇乙種本的不多,也就是不了了之。
后來進行教學大綱的改革,目的是減少知識量以求“減負”。據說各學科專家均強調各自學科的重要性,僅調整1節,課程內容有所減少,結構也有所調整,有的分出必學、選學等等。但是“減負”未見效果。
于是又要求各地將知識點減少5%,其“減負”的實際效果是眾所周知的。接下來再次修訂教學大綱,不過改稱“課程標準”。在部分省市試驗。
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之后,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是一個很好的文件。據此制定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會不會走樣是重要環節,有了教材多樣化的改革,眾多出版社爭相參與,都要從中小學教材這塊大蛋糕中分享利潤。要使編出的教材能符合綱要要求,如何把握實在不易。
對于教材內容,有經典語言曰:“現在中小學有用的東西沒有學,學了的東西沒有用”。這時期初中輟學現象頗嚴重,有人認為這句話是輟學的理論根據。
學生負擔過重,似乎主要不在知識點的增減,而主要在于掌握該知識點是作為基礎教育的基本知識還是專業要求,以及評價試題的難度。我們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學要求偏高(傾向專業化),考試偏難。且在高考命題“偏、難、刁、怪”的引導下,使中小學師生不堪重負。我曾經有個比喻:用同樣的工具,在同一地方相同的地質環境里,挖1立方米的圓柱形土坑,直徑100CM與50CM、10CM,難度不同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知識面大小同要求高低,對學生來說,難度的關系是類似的。
我在《高考何以聞悲聲》、《做好“分數”文章推進素質教育》兩文中對此已經有所闡述。
六、考試出難題會使學生重視學科學習?
農村初中考試成績普遍很低,單科考試成績及格率一般在40%左右,少數考得好的及格率60%左右,不少學科的考試,一個班沒有幾個人及格。尤其是所謂副科,出卷者(不一定是執教老師)有一種想法,認為題目難一點可以使考試不及格的學生重視該科學習,讓學生感受該科的分量。其結果或許適得其反,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是厭學之始,幾門功課厭學,后果就嚴重了。單科及格率低,多數學生成績冊上就會有不及格的“紅燈”,許多學生會有多科不及格,也就有多個“紅燈”。學生疲于奔命,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從“苦”學到厭學,以至于輟學。
教學要求偏高,考試偏難,導致初中學生厭學,成了九十年代后期以來農村初中生輟學的主因,致使農村義務教育陷入困境。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