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名少年“留學”臨川引發高考經濟爭議

■臨川一中的校門上還掛著記錄今年高考輝煌成績的橫幅


■來自南昌的鐵路工程師曾明只是“陪讀”群落中的一員
江西今年被北大、清華錄取的學生三分之一出自臨川,高升學率引來區外上萬中小學生及“陪讀”家長,當地政府成立教育集團意圖做大做強教育產業,希望利用高考高升學率的燙金名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記者手記
臨川的學校對外開放了優質的應試資源,而外地的家長和學生則需要這種資源。這種供需關系而造成的生源流動符合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只要應試教育繼續存在,調整地區間教育資源的“擇校”現象也就會繼續存在。只不過,像這么大規模的跨地域的生源流動則是“擇校”這一普遍現象的特例,雖然它并不符合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基礎教育階段堅持就近原則的要求,但“臨川現象”的存在卻有其合理性。
對于經濟尚顯落后的臨川區來說,利用自身“高考升學率高”的資源,吸引外來生源發展“高考經濟”,似乎在情理之中。
而對于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把孩子送到偏遠小鎮念書,在目前高考地位依然不可替代的背景下,他們的功利動機多少顯得有點無奈。
但同時,這種現象如果不合理地進行規范卻是危險的,無序競爭是否會導致應試教育的進一步加劇?是否會加劇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基層薄弱學校是否會因此而增大與名校的差距?
即使現在看上去很紅火的“高考經濟”本身也是脆弱的,一旦哪天應試教育退出了市場,“才子之鄉”還能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嗎?
本報特派記者孫昌鑾江西撫州報道一篇題為《萬名少年“留學”臨川》的新華社報道讓沉寂已久的“才子之鄉”臨川再度進入人們的視線。
報道稱,今年9月開學后,在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各中小學上學的外地“留學”少年已經有1萬人,其中以高中生為主。這些“留學”少年來自全國各地,不少是基礎教育發達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學生。一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到臨川上學,甚至不惜遷居臨川。
歷史上,臨川曾走出過王安石、曾鞏、湯顯祖、晏殊、陸九淵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鄉”的美譽。
然而,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偏遠地區果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眾多的外地學子前來求學?這是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解答的問題。北京少年臨川“尋夢”
16歲的北京少年張子堯有著185厘米的身高,在他的高一同學里顯得有點“鶴立雞群”。
在西城展新小學和海淀外國語學校分別念完了小學和初中之后,今年9月一開學,這個北京孩子就來到了千里之外的偏遠小鎮———上頓渡鎮。這里是臨川區委所在地,臨川最出名的兩所中學就在鎮上。
■中考未能得償所愿“留學”臨川
張子堯當初并沒有想到自己將會在這里度過高中三年。按照他最初的設想,在初中時成績不錯的他想考取北京四中,然后再在北京四中實現自己從小就有的北大夢想。
然而,幾個月前的中考并沒能讓他得償所愿,于是,做航空旅游的母親想為他找一所升學率更高的高中,后來聽她在江西的客戶提起,臨川一中2006年高考中總共有24名學生考取了北大、清華,占了江西全省的六分之一。
費了一番周折后,16歲的少年張子堯帶著自己和父母的夢想離開了北京,來到這個湯顯祖留下過《臨川四夢》的地方“尋夢”。
■每天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近12個小時
在這所提倡“學生苦讀、教師苦教、家長苦育、領導苦抓”四苦精神的學校里,子堯的學習日程被排得很緊,早晨7點到校,晚上9點40分離校,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將近12個小時,晚上回去以后還需要做作業,一般到夜里12點左右才睡覺。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別只有一個晚上和一個下午的休息時間。
他租住在離校步行五分鐘的民房內,每月550元的租金包括了食宿和洗衣等家務,他唯一的任務是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而已經在這里上了高二的賴晨比初來乍到的張子堯顯得更為老練,這位來自海淀的少年此前并不認識“小老鄉”張子堯。他來到臨川就讀同樣是出于提高成績的目的,不同的是,祖籍江西瑞金的父親對臨川的高考成績早有耳聞,在兒子從北京十九中畢業后就直接把他送到了臨川。區外“留學”中小學生超萬名在臨川,像張子堯和賴晨這樣從外地來求學的學生并非特例。
■高三外地學生比例最大
據統計,在臨川各中小學就讀的外來學生超過了1萬人。僅在該區最為知名的臨川一中,就有將近5000名來自臨川區外的學生,占了該校學生的近一半。
一份來自臨川一中學生處的“學生情況統計表”顯示,該校累計有11207名學生,其中來自臨川區的學生有6352名,1199名來自撫州市的其他縣市,3656名來自撫州市外。其中,在從初一到高三的六個年級中,以高三的外地學生比例最大,將近60%,共有2654人來自臨川區外。
■每個教室都擠進了七八十名學生
同樣在上頓渡鎮的臨川二中與臨川一中僅相隔數百米,這所學校和臨川一中的情況大同小異,聚集了近9000名學生的校園里到處都是操著各地口音的少年學子。
每到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兩所學校所在的建設路和龍津路就會因為大量學生的涌入而顯得擁擠不堪。而在臨川一中,每個教室都擠進了七八十名學生。
狹小的校園顯然還沒為劇增的學生準備好足夠的空間。
在臨川一中,100多畝的校園里每年要新增一兩千名外來學生,目前學生總數已經比幾年前翻了一番。而學校的學生宿舍住宿能力僅有1000多人,更多的學生只能選擇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師的家里,每月交納500-800元不等的費用,由房東提供食宿并且代做洗衣服等簡單家務。
■被北大、清華錄取的學生三分之二來自區外
和日益增多的學生形成對應的是輝煌的高考成績。
2006年,臨川區的各高中被北大、清華錄取的學生達47人,占江西省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臨川一中就達24名之多,而這之中8名考生來自臨川區。在高考結束幾個月之后的今天,臨川一中的校門口還赫然掛著一條祝賀該校在高考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橫幅。而剛步入校園,就能看見校園里一溜排開的“高考龍虎榜”。
同時,擁擠的校園已經擠不下日益增多的學生,臨川一中新校區的施工建設已在緊張進行當中,這座投資1.5億元、占地760畝的新校園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利用教育作為發展經濟的“助推器”
■三所名校統一納入教育集團管理
即使學校看上去已經容納不了更多的學生了,在江西各地的BBS上,還不時有人發起該不該送孩子到臨川去念書的討論。
慕名而來的外地學生大量涌入“才子之鄉”。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滿懷希望地把孩子送到了這里,希望能在這里迅速地提高成績,考入理想的大學。但還有不少家長失望而去,想進入三所名校就讀并非易事,分數線的限制讓許多家長望而卻步,即使是托了關系,即使愿意繳納數額不小的“擇校費”,也并不一定能入校就讀。
而幾年前的情況并非如此。
以臨川一中為例,2002年以前該校僅有四五千名學生,且以臨川當地的學生為主。而在2002年7月,臨川區所在的撫州市為了“做大做強教育產業”,成立了臨川教育集團,將臨川一中、臨川二中和撫州一中三所名校納入集團進行統一管理,并且出臺相關政策,在招生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高考高升學率成當地燙金名片
臨川原為江西東部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有著1900多年的悠久歷史。2000年10月,臨川撤市設區,成為撫州市所轄的一個區。對于這里多數的農家子弟來說,改變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命運,考上好大學目前仍然是一條最理想的出路。因此,當地民間流傳的“學生苦讀、教師苦教、家長苦育、領導苦抓”四苦精神在這里有著廣泛的市場。
同時,當地政府顯然也希望通過“高考升學率高”這張燙金的名片為發展地方經濟作出貢獻。在臨川區政府網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規劃》中有如下表述:“利用臨川高中教育資源,打造全省并影響福建的優質高中教育高地。利用臨川文化來增強臨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為臨川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利用教育作為發展經濟的“助推器”,目前僅就幾所名校周邊地區地價升值的情況來看,目標顯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實現了。“留學”和“陪讀”群落帶火周邊地產市場
■一個“陪讀”父親的“血本”教育賬
來自南昌的鐵路工程師曾明把剛上高一的女兒送到了臨川一中就讀,他還特意向單位請了一年的長假,在學校對面租了一套民房陪女兒念書。
他為自己算了一筆賬,房租每月600元,父女二人生活費每月1000元。此外,當初女兒因為成績差,沒有達到錄取分數線而交了2.4萬元“擇校費”,再加上自己請假一年而損失的工資,這一年的“陪讀”花了將近5萬塊錢,這對于普通工薪階層的他來說算是“花了血本”。
和曾明一樣來陪子女讀書的父母已經在上頓渡鎮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陪讀”群落。他們租住在附近的民房里,平時為在附近中學就讀的子女準備一日三餐、照顧日常起居,并且在閑暇時和其他來陪讀的家長交流心得。這個龐大的“陪讀”群落到底有多少人,從來就沒有人確切地統計過,但每次當放學鈴聲響起之后,校門口總有一批滿臉焦急的父母在等待著子女的歸來。
一位在臨川一中補習重點班復讀的學生的母親說,在她女兒所在的補習班里,有父母來陪讀的學生可能快占到了三分之二。
■房子租金三四年漲了兩倍多
“陪讀”的家長和更多沒有家長陪讀的學生孕育了一個日益增長的“租房”市場,房價也隨著日益增多的外來者而直線上升。一位房東說,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了六七百元。
和房價一樣直線上升的,還有周邊商鋪店面的租金,而且經常供不應求。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上頓渡鎮上的飯館、網吧等設施在幾年間迅速增加。
另據當地媒體報道,撫州房價均價為800元-900元/平方米,最高的也不過1200元/平方米,但撫州一中周邊的商品房,如上海某投資商開發的文昌花園就創造了銷售奇跡,該樓盤售價1400元/平方米,房子一開盤在一個小時內被搶購一空,其他樓盤的售價也是居高不下,而且銷得很好。
而當地顯然還不滿足于此。不少人希望能夠通過“才子之鄉”的號召力來發展“才子產業”。
經常被人提起作為參照的是湖北黃岡,同樣是欠發達地區的湖北黃岡,借助高考催生了它的聲名遠播,出自湖北黃岡的教輔材料更是曾經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同樣在高考成績上表現出色的臨川,在這方面還幾乎是一片空白。有當地專家在媒體上指出,應向湖北黃岡學習,并且利用臨川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網友質疑有加劇應試教育之嫌
在這個隨著生源的跨地區流動而導致教育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中,臨川的這幾所中學并沒有因為高考成績的大放異彩而一派歌舞升平,不同的聲音也會經常響起,而網絡成為不同看法的主要載體。
今年8月份,江西幾個知名論壇和一些中學的貼吧上出現一篇署名“一位關心教育且憂心如焚的人”所寫的《三問臨川一中校長》的文章,這名自稱“兄弟學校教師”的網友質疑臨川“外地學生留學現象”引發了各學校因經濟利益而展開了生源競爭,而生源競爭的關鍵在于學校高考成績的優劣,這樣會進而加劇“應試教育”的做法。
他寫道:“將江西的普通教育迅速推向市場化,各地惡性爭奪生源,高價收買高分生,高分生待價而沽,招生惡戰烽煙四起,各校頻出怪招。圍繞考試任意增減課程,弱化甚至砍去無關中考、高考的學科;加班加點,無限制地補課,大量的資料,無盡的題海;學生為考試而學,教師為考試而教,應試教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教育越來越功利化、技術化、市場化。原本是公益事業的教育變成了功利的怪胎,顏面盡失,斯文掃地,教育的形象遭到嚴重損壞。”
其他地區學校抱怨臨川搶走優質生源
網絡上類似的話語并不少見。而在民間,即使站在“為了高考成績”的同一立場上,同樣也有各種質疑:省內其他地區的學校攻擊臨川的學校搶去了他們的優質生源;而臨川當地的不少老百姓則抱怨外來的學生擠占了臨川幾所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損害了當地學生的利益……
夾在這兩層攻擊中的幾所名校為此感到苦惱。“我們辛辛苦苦培養了這么多好學生,卻沒想到會有人這么說。”臨川一中的一名中層領導如是說。他分析,教育資源的再分配過程必然會損害到原有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因此會遭到這部分人的攻擊。
主管部門向各名校派駐招生督查員
招生秩序的不規范同樣引起了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注意。據《撫州日報》報道,今年高考結束后,臨川教育集團專門召開了規范招生工作會議。文中稱,“高中學校招生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違規招生,造成內耗,嚴重影響臨川教育集團和撫州教育的形象,制約了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該會議要求嚴禁違規搶奪生源,嚴禁違規進行不切實際的招生宣傳,堅決制止學期中途到其他學校“挖”學生的違規招生行為。同時也向各名校派駐了招生督查員。
對于“應試教育”的質疑,當地不少人認為,在目前的體制下,這也屬無奈之舉。臨川是個欠發達地區,工業和第三產業落后,很多農民子弟想要改變自身命運,要么外出打工,要么通過高考。因此,“苦讀”精神在當地頗有傳統,并且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這種“苦讀”精神還能屢創佳績。而目前所做的,只不過是想充分利用這種資源,為改變當地的欠發達狀態做點貢獻罷了。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