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誠信面臨挑戰 自主招生會否成為燙手山芋
資料圖片:自主招生面試現場
背景:2003年,教育部批準了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首批實行自主招生,選拔的對象則主要是重點中學應屆畢業生中有特長的學生,人數是招生高校當年招生計劃的5%。經過幾年的試行,到2006年,自主招生高校已擴大到53所,招生范圍則從重點中學擴散到一般高中,對象擴大到所有的考生,有的高校甚至基本不設自主招生的具體門檻。
我國目前存在三條招生渠道,分別是分省市統一考試制度、保送生制度和高校自主招考制度。有人認為分省考試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平、增加了舉辦考試的成本與風險等,宜改為全國統一考試;保送生制度易滋生腐敗,應該把它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高校自主招考效益太低且不公平,不宜推廣實施。有學者指出,這些問題與建議值得重視。但不論如何,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用一種考試模式,來完成選擇多類型高等教育需要的多種類型人才的任務。他們以為,我國獨一無二的招生規模,更需要不同的招生渠道來有效分流。
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950萬人,將來考生數量會超過一千萬人。
有人預測,自主招生是我國高校從2003年出現的新的招生形式,以多元化考試和錄取制度改革為目的的高校自主招生,很可能引發遠遠比高考競爭更為激烈的爭論和關注。由此而引發的由表及里的思考,特別是在記者采訪中相關學校除了政策解釋外,對于自主招生幾乎三緘其口、諱莫如深的態度,使其更加耐人尋味……
高校自主招生不應是高考的“保險繩”
如今家長和學生爭取自主招生機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求保險;二是抱僥幸。
湖北招生考試雜志社社長羅金遠提供的一組統計數字就非常耐人尋味。這幾年,自主招生人數大多未能用達到學校當年計劃的5%,多數學校僅在3%左右,而招收的學生有70%以上超過了招生學校當年在計劃投放地的正常分數線——也就是說,70%以上的學生并非是通過自主招生而是統一高考進校的。與此同時,相當多的高校又不得不面對“跑單”的尷尬,比如,2004年,通過筆試、面試和最后的考查,湖北省有20多名考生通過了浙江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但當年到浙大報到的僅一人——有十人超過了浙大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而改報了北大、清華等校,其余的則未能達到浙大當年在湖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而未予錄齲不僅僅浙大,除北大、清華外的幾乎所有自主招生大學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他說,如此一來,自主招生就走上了與設計初衷完全不同的道路,這就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有必要對政策設計及其實施進行檢討,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其向本原回歸。
高校自主招生從面世起就演變成了高校和考生雙方的“保險繩”:一方面,自主招生是招生高校鎖定優質生源的保險,各招生學校試圖通過自主招生,把優秀學生盡收囊中——自主招生其實是高校爭奪優質生源的競爭;另一方面,自主招生也是考生報考優質高校的保險,考生試圖通過自主考試鎖定心儀的大學。
他說,實行自主招生是改革“大一統”高考體制的有益嘗試。由于統一高考從內容到形式的高度“統一性”,導致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等學校無法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拔適合培養的人才;由于其“分數唯一”的錄取原則,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求異創新思維,從而導致考生的高度同一。自主招生就是以其考試評價和選拔錄取方式的多元化,更加注重對考生的能力、素質的考查,選拔既“適合學校發展”又“適合學生發展”的人才。
自主招生會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
不少人認為現在和過去的自主招生并沒有太大區別。
2004年,一些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就第一輪高校自主招生問題采訪時反映,當時的改革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在高校,校長們爭取自主權,但又拒絕它所帶來的麻煩。同時,教育部門放權而又羞羞答答。
某省教育廳的負責人講,當年自主招生一放就亂,從實施的第二年我們就開始收縮。就像定向生問題,本來是好事,但是后來變了味,由于其中的利益空間,一些中介公司,開始相當數量的作假,把一個指標賣到了數萬元。結果,改革播下的龍種,收上來的卻是跳蚤。所以當年取消了定向生。
對內部提要求,同時,紀檢、監察、公安發公告,但有時就像墻上畫老虎。而實際上有近千名學生喪失了機會。
在國外大學的招生都是學校自己分內的事情。從沒有像中國這樣依靠政府國家的一根指揮棒來,決定千萬人的命運。
中國1000多所大學,面向的是幾億人口,實現自主招生的也就50多所。面也很校況且學校制訂了許多的規矩和一大堆的條件,而且還要參加高考,只是分數線下降30到50分,可以問,門檻削低多少?歸根到底還是我們的學校太少,我們的教育投入太少。比如像國外的個性化招生,現在想都不敢想。而一刀切還是目前行之有效且相對公平的沒有辦法的辦法,盡管它的弊病很多。
我們未來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目標要達到25%,而實際上意味著絕大多數的青年依然與大學無緣。
當時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呼吁,對于自主招生這項改革,不能坐等天上掉餡餅,應當進行開創性的工作,就是應當在自主招生工作中,制訂出好學生的選定標準,把有潛質的學生選上來。
在社會誠信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的今天,自主招生權不可能完全放開,高考仍然不失為相對合理的一種考試,因為老百姓認為一張卷子相對公開,他們認可。
有人建議應當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和辦學自主權,并著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的評價和錄取辦法。
有學者呼吁,加強日漸式微的高中畢業考試,使之成為衡量學生高中期間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繼續推進盛直轄市、自治區高考自主命題(多樣化),逐步放棄國家統一命題的考試制度;全面廢除估分報考制度,實行按照成績自由報考制度,保障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校;實行多元化入學,除了依據高考成績,還應將高中畢業考試的成績、面試的成績等、基礎教育階段的成長記錄袋、教師與專家的推薦信等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使各高校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和權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生;加大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檢查、督察力度等。
高考誠信面臨挑戰
有媒體指出,自主招生意味著高校在招生工作中享有高度的自主權。人們不禁擔心:高考競爭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一旦放開高校自主招生權,會不會打破分數線這條維系高考招生公平、公正、公開的“生命線”,給招生腐敗提供溫床呢?
當年兩會期間,針對記者的這個話題,北京大學許智宏校長不否認會有這樣的問題。他說,改變完全唯考試分數是從的一貫做法無疑是一個大大的進步,它是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方面會增加我們高校辦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會激發高校建立健全自我約束的機制。
然而,華東某省教育廳一人士曾經說,自主招生的程序太復雜,再有就是難以杜絕的權力和金錢關。
學校能否確保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包括向社會公開招生來源計劃和招生政策、公開各種政策照顧條件和政策照顧名單、公開錄取程序、錄取控制分數線、錄取進度情況和錄取結果。這也應當包括,每個招生工作人員在招生過程中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遵章招生,并接受社會監督。招生工作要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他說,招生學校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近些年,保送生丑聞、特長生丑聞、高考舞弊丑聞頻繁見諸報端,學校的誠信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人們擔心,賦予的高校自主招生權力,會不會被濫用?
國外高考加能力因素加非學術因素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借鑒?
誠然高考改革更重要的是它還或明顯或隱蔽地涉及到了宏大的社會利益的再分配。
對于傳統高考的評價,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方彤有一定的代表性,高考這種“優者勝、敗者汰”的選擇性自然有其殘酷性的一面,然而在許多國家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一面。首先,大學不是“大學大學,大家來學”的場所,誠如國外學者所言“并非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訓練的”。
高考的選擇性既然不可或缺,那么,關鍵問題就應該是盡量保證這種選擇的公平性,使贏者贏得理直氣壯,輸者輸得心服口服。
要充分注意自主招生對中學教育的影響
高校自主招生擴大到一般中學,招收的對象也擴大到一般考生,有的高校甚至不設報考門檻。
如此一來,中學就被逼上了自主招生的前臺。
武漢外國語學校副校長、特級教師陳文國說,自主招生至少從兩個方面對中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教學,招生越自主,評價越多元,人才樣式越多,中學正常的教學秩序可能受到的干擾就越大。近年來,高考的導向功能成為社會各界廣泛質疑的重點,人們指責統一高考導致了中學對分數的過度追求,學生被困在題海里泅游,個性成長被長期忽視。但是,由于高考的指揮棒功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自主招生可能導致人們對另外一種模式的追求,從而使中學的教學陷入一種新的困境:個性的過分張揚、特長的過度夸張必然導致學生對文化學習和全面發展的忽視甚至放棄。這種苗頭已經在各地出現。
二是管理,中學參與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度越深、參與面越寬,其教育教學管理受影響的程度就越深,受影響的面就越寬——而且這種影響是負面的。由于中學在考生的評價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通常在高校自主招生之前把重點放在了中學的推薦上,放在了中學對其日常學習情況的記載和評價上,為了某一條評語甚至某一分,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老師等等都成為其“工作”的對象,很多人大有“不到黃河心不甘”的味道,日常管理秩序受到不必要的干擾。
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也是中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中學有著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有著自己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手段,一旦中學的目標和評價受到多方面影響,中學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被打亂,中學該如何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計劃?比如,2007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是53所,招生的人數是各校計劃總數的5%,涉及的可能只有幾千個學生,2008年呢?2009年呢?如果招生高校繼續增加,如果招生人數繼續擴大,如果高校繼續加大“特長”和“個性”比重,那么中學將真的無所適從了,標準無序的多樣化將是標準的徹底喪失。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院長錢鐘對中學教育的不足有著深刻的感受:一是人才培養體制過于片面性,看重文化成績,忽視身體心理素質的提高
和情操培養。二是目前的人才推薦體制過于功利性,據估計,大部分中學向高校遞送的推薦學生成績單被做過手腳;“推良不推優”已經成為校長公開的策略而毫不愧疚。目前的人才評價體制不利于中學的素質教育。中學應對高考的策略簡潔而實用,舉凡高考科目,必緊抓不放;非考科目與社會活動等,用最少的時間做點表面文章。一些遠離城市的學校,白天校門緊鎖,自由活動時間甚少。
自主招生會不會影響高考這根指揮棒?中學要做什么?大學要做什么?
他認為,大學應該有一套完善的入學申請程序和評價機制。這樣的程序和機制應該相對穩定,且毫無保留地向社會公布,接受和回復考生的咨詢;中學應該有一套嚴格而公開的推薦制度。要確保推薦材料全面客觀真實無誤。在近期可以采取將推薦名單公之于眾的辦法(尤其是向名牌院校推薦的名單)。推薦學生的成績排名、思想品德、社會活動能力及其統計口徑應該唯一;政府應該有一套透明而高效的服務和監管措施;大學入學制度改革需要社會的寬容和信任。考生和家長要了解并尊重各高校選才的個性標準。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胡樂樂認為,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從小學和初中擴展到高中的試驗面的不斷擴大,我國高中即將進入新課程的全面實施階段。這意味著對根深蒂固的高考進行改革將勢在必行,因為現行的高考并不完全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改革所著力強調的諸多新鮮教育理念的引入、人才培養目標的革新、教學取向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轉變、評價模式的改變等等這些新課程的基本元素,都要求高考必須得與時俱進地進地進行與之相適應的改革。
只有高考這一制度得到了必需的改變,新課程改革的全部價值才能真正全部彰顯出來。
“我們已經看到了改革的出路與曙光”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院長錢鐘在為本報撰寫的文章中指出,上海復旦和交大的面試錄取形式是改革開放28年來我國高考改革的重大實驗,具備里程碑意義。如果進展順利,我國的高考錄取就將完成兩個重大轉變,即從工農兵中推薦入學(強調出身),到憑統一高考入學(強調分數)再到憑綜合素質入學(強調素質)。
他說,文革后的第一屆學生通過高考于1978年2月入學,當時的教師驚呼“多年不見這樣(高素質)的學生了”。統一高考在帶給高校生源質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使得應試教育之風愈刮愈猛,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身體素質明顯下降。2002年,江蘇省推出自主招生試驗,允許有條件的高校擇優招收有特長的學生,但是仍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自主招生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了來自三個方面的挫折和困難:一是誠信缺失導致的輕率違諾、高分逃逸現象較為常見;二是中學的“片追”策略,推良不推優;三是社會的壓力,說情腐敗風氣不斷考驗高校的原則性和堅定性。2006年上海兩校對錄取體制進行的實驗,在人才評價定位,錄取主體回歸方面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
在當代中國實施了20多年的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其主要弊端為人詬病,第一,這種全國統一進行的、單一的書面考試的形式,不利于創新性、個性化人才的選拔,并導致了基礎教育中片面的知識教育傾向盛行;第二,現行高考制度加劇、激化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之間的競爭,對青少年學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沉重的學習負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
有人分析,高考給青少年所帶來的過大的競爭壓力,其實根源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至于前者,即現行考試制度和方法自身的缺陷,人們并非沒有認識到,也不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這些替代的辦法在我國現階段還無法全面付諸實施。由此可見,現行高考制度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在于我們社會發展的局限性,單靠教育工作者或考試工作者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根治高考中出現的問題和弊端的。高考對于其本應遵循的教育宗旨的復歸,最終還需依賴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同時,高考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考試,它不是一種單純的教育技術、方式或手段,而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制度,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加強高考制度的改革與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組成部分。
因此,考試制度改革與創新不能單打獨進,必須與整個時代、社會以及教育自身的制度建設同步推進。
同整個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相似,高考制度改革目前也已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我們不能過于理想化。”黃岡師范學院學報副主編、研究員袁小鵬說:“關于高考,我們已經討論得太多太久了。首先,值得欣慰的是,經過不懈努力,當今我國的高考制度改革已經形成了較好的思想認識基礎和社會環境,并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和應然的目標發展。可以說,我們已經看到了關于高考改革的出路與曙光。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