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性突破推動高考改革上新臺階
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選才制度。幾十年來,它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日益凸顯的時代背景下,高考制度漸漸暴露出許多不適應之處。社會各界要求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的呼聲日益強烈。當前,教育戰線無論是一些高校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都在積極探索高考改革的路徑與方法。高考改革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加速之勢,若干問題亟待理清。
【呼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多樣化。高等教育多樣化包括高等學校類型、辦學層次、辦學形式、辦學主體和服務面向的多樣化,以及人才培養規格與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建立服務于高校多樣化選擇學生的多元評價體系。
但我國高考運行的模式一直是絕大多數學生(以天津為例,2006年人數比例為96.13%)參加國家或省市組織的招生統一考試,并以統一考試成績作為報考高校的主要依據;高校同樣主要依據這一考試成績排序錄取學生、設置專業。這種模式在創建之初,極大地體現出公平、高效的優點。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傳統高考選才依據單一,選才過程中高校、考生均缺乏自主性和選擇權等問題日益突出。
高考改革應該首先確立科學的價值判斷標準,明晰高考改革應持有的正確價值取向。當前新一輪高考改革不只是因為實施新課程改革而進行,也不能形成為改革而改革的局面。首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大幅提高。高考制度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應該適應變化中的形勢要求,把高考改革提升到實施國家人才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其次,要堅持“雙重目標”的價值取向,即高考改革應承擔為高校選拔符合各自培養目標的合格人才和引導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雙重責任,為高校自主選拔合適人才提供更多信息,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更大空間,最終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
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高考制度,需要政府、高校、基礎教育三者分清責權,合力構成良性動力系統,三方聯動推進高考制度與時俱進地變革。在高校層面,以上海復旦和交大為代表的自主招生改革的意義在于高校回歸到招生主體角色,順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雖然其具體的操作辦法還有待商榷,卻是高校主動關心和推動高考改革的重要標志。從基礎教育層面看,基教系統要改變高考不改革,新課程改革就無法推動,素質教育就無法落實的直線性思維方式。應該以高考改革為契機,以素質教育為準繩,建立自身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從政府層面看,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創設積極的輿論氛圍,為高考改革營造健康的環境,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穩步推進高考改革。
【實現多元評價與多樣性選擇】
人的素質包括智力的結構是多元的,應該通過多元評價予以反映。當前,為了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潮流對高校多樣選擇的迫切需求,多元評價成為應勢之舉。多元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反映學生各種能力的優長,從而為高校選才提供必要的、確定的、可信的信息,為考生自我展示提供更大的空間。
多元評價的內涵包括狹義的學業多元評價和廣義的素質多元評價。學業多元評價是指從選拔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平時成績等多角度評價學生的學業狀況;素質多元評價不僅包括學業多元評價,還要以多種方式評價學生比較突出的非學業能力表現。
引入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是當前高考改革的兩大亮點,前者顛覆了選拔性考試一元學業評價的傳統格局,后者填補了非學業的素質多元評價空缺。
作為第一個亮點的學業水平考試,是為了高校多樣選擇,所以應把其作為學業多元評價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歸并入高考。如果采取以一定權重計入高考總分或作為高考資格入門證,學業水平考試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作為選拔性高考補充的第二元學業評價功能,從而扭曲改革的本意。學業水平考試結果在高考招生中的使用,主動權應在高校,即高校自主將其作為對學生多元評價的依據之一。因此當務之急是高校應研究學業水平考試在高校選才中如何使用的問題。
作為第二個亮點的綜合素質評價在實踐中要特別注意兩方面問題:第一是不能以總的分數或等級標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這種所謂的綜合素質評價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本意和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初衷,實際是把構想的多元又變回一元。第二是即使從多元角度把綜合素質分解成若干指標,也要避免為某些指標劃分等級。比如將“道德品質”、“公民素養”這些有關人的品質的指標賦予等級,會無形中給學生貼上標簽,產生嚴重的教育誤導。
對于高校多樣選擇與多元評價學生兩者的關系來說,多元評價學生是高校多樣選擇的前提,反過來,高校多樣選擇也會促進基礎教育多元評價學生,兩者是互相促進的。高考改革要推動這兩方面工作齊頭并進,改變以往單純重一次考試或單純學業的一元評價格局,避免人的畸形發展和國家人才結構失衡,為培養我國各行各業的合格勞動者服務。
【科目設置處理好統一和多樣關系】
在當前情況下,應繼續堅持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基礎上的“3+X”高考科目改革思路。這一思路中,學業水平考試是對高中階段基本課程學習情況的考查,衡量學生是否掌握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3”是基本學習能力的表現(其中英語是工具性較強的學科,也可作為水平性考試科目);“X”為選考科目。它具有靈活性、延展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長和興趣選擇“X”的內容;高校可以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自主選定“X”的內容;基礎教育則可以廣泛開設課程,全面培養人才。可以說,學業水平考試基礎上的“3+X”提供了富有建設性的處理統一性和多樣性關系的途徑,必然會對中學教學和高校招生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推動素質教育和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目前的問題是如果“X”開放性過大,會給統一招生錄取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比如會出現:一是有些學生避重就輕,只選擇那些容易學習的科目,因而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二是如果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科目,在錄取過程中,其原始分數難以等值轉換,會引發不公平問題;三是一些高校怕一旦設置科目太多會影響生源。鑒于此,在堅持“3+X”改革方向的同時,要以高度嚴肅、審慎和科學的態度,對一些具體問題加以研究,通盤考慮、周密謀劃,積極穩妥地推進“X”的多樣化。就目前情況看,“X”科目設置保持相對穩定為宜。
天津考試院從科目考核內容角度對近四年理科考生實測數據進行了因素分析,結果發現:理科類主要考核兩種基本能力,一種是數學、物理、化學反映的數理能力;另一種是語文、英語反映的語言能力。這兩種學業能力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必備能力。
【利于高校選才減輕考生負擔】
當前高考中的學生負擔主要是在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壓力下,以能否考上大學或進入名牌大學作為判定學生未來成功與否的標志,以及由此帶來的學業方面的考生心理和生理承載的負擔,不是通過減少科目就可以簡單解決的。
學生負擔是由于競爭導致的。考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直接原因是國家高端教育資源的短缺,根本原因是較高社會地位的競爭。從社會發展角度看,這種社會競爭的積極作用遠大于消極作用。競爭產生的壓力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但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如果這種壓力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妨礙學生的健康和全面成長。可以說,作為高利害考試的高考必然會引起負擔,高考改革要努力減輕的正是學生的過重學業負擔,主要應通過如下三方面來實現:一是加強多元素質評價,將單一的學業壓力分散到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各個方面,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生存狀態。二是考試內容要改變試題難度攀升的狀況,在保證應有區分度的情況下,擴大知識、能力的覆蓋范圍。三是通過擴大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可選擇的路徑,搭建學生成才的立交橋,改變千軍萬馬過一座獨木橋的狀況。
除了高考改革本身,社會也要為學生過重心理負擔的減輕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一方面要減少高考炒作,另一方面在終身學習已然來臨的時代,應該倡導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用人學歷限制,減少對非高校出身人才的歧視和宣揚多渠道成才立業的觀念。
【構建誠信體系實現考試公平】
誠信體系的建立與評價制度的完善是相輔相成的。應堅持在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過程中構建誠信體系,在健全誠信體系的過程中完善評價體系。誠信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完善評價制度,評價制度的完善也可以促進誠信體系建立。既然建立素質多元評價體系是改革方向,就不能因為誠信瓶頸而徘徊等待,要利用現有機制積極探索有效措施,在準確把握方向的前提下,采取漸進的方式,使之從不完善到完善,從欠誠信到誠信。
當前高考的公平性問題主要突出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區域間不均衡的教育資源造成的區域間招生不平等問題,即“傾斜的高考分數線”;另一種是對于區域內部而言,統一科目設置和學科命題工作中產生的城鄉、性別差異等公平性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區域內公平性問題,一方面需要進行命題環節的題目功能差異(DIF)技術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如何設置科目才不失公平。比如天津考試院從科目設置角度對近三年自主命題的高考實測數據進行了性別差異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女生在語言類科目(語文和英語)的表現均好于男生,并且女生在英語上的優勢特別明顯;對于數學科目,文科女生表現好于男生,理科男女生表現差別不大;理科和文科均呈現出男生在綜合科目的表現好于女生的特點。這類研究結果將為如何不失公平地進行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信息。此外,公平性問題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問題,需要從政策和技術兩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并進行配套改革。在當前技術含量低的經驗型命題方式還廣泛存在的情況下,要特別重視技術層面的研究,推動技術型人才參與考試與評價工作,推進現代測量與評價技術的普及和發展.
(喬麗娟,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