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點觀察:不必苛責“狀元出國”
[新聞回放] 據《新京報》昨日報道:1977年至1998年全國各省份高考狀元當中,考研和出國成為大學畢業后的首選,其中約有40%選擇出國留學深造或定居海外。近日出爐的《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披露了這條信息。該課題組負責人蔡言厚教授認為,國家應該想辦法把他們留下來,而不是一味培養,以后任由其出國。
幾年前,《21世紀人才報》一篇題為《北大清華最優秀畢業生哪去了》的雄文曾引起輿論爆炸性的討論,文章通過翔實的數據分析了“北大清華畢業生爭著出國、許多一去不返”的現象:國家重點建設和培養的大學,最受寵愛的孩子卻不思回報國恩。
其實,某某學成后“拒絕高薪毅然歸國”,固然是一種帶著強烈愛國光環的事件,值得大加贊賞大力宣揚———但在今天這個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對高考狀元和其他精英出國選擇,不應動輒與愛不愛國掛鉤,而應將其視為一個人基于私人利益考量的理性選擇。
這是一個不再以追求私益為恥的時代,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公共利益不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只要你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只要你不違法,你可以正大光明坦蕩自豪地去追求最大化的私益。在教育和各種公共品都充分市場化后,讀書考大學得自己付出成本,買文具和復習資料得自己花錢,一個從小到大花自己的錢考進名校讀成人才的人,有著充分的理由根據“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去選擇自己的未來,憑什么不能選擇出國,憑什么不能在國外找一份能賺更多錢、更有發展前途的工作?
有人說人才外流不利于國家創新和民族發展?墒,要知道,人才流動已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個能使人才充分發揮自己才智的國家,自然能留住自己的并引來別國的人才。有人說人才外流是盲目崇洋的結果,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是自身利益最好的評判者,盲不盲目要靠一個人在市場上去學習,而不是外人的道德說教。實際上,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和制度的改善,國家給個人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不僅家長在“送不送孩子出國”上越來越理性,海歸越來越多,許多外國人才也選擇來中國創業和鍍金。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不用動輒把國家壓到每個公民個人頭上,以所謂的“國家利益”苛求選擇出國的公民。無論在何處,每個公民得到最好的發展,那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利益和最大的榮耀,國家不能超越國民利益而獨立存在。正如有評論者所言:開放時代的共識是,祖國的意義與出發點,就在于盡一切可能讓生活其中的國民獲得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而不是以祖國或疆界之名,限制國民的自我實現。
如此看,國家應為選擇出國的國民有更自由、更好的發展和自我實現而感到榮耀,大家也不應拿愛不愛國、道不道德去苛求追求最大化私益的國民。
(責任編輯:yuxue)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