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家談 知識改變一生
高考恢復頭幾年的大學生集中體現了一個時期的變革,這是改革開放的戰鼓敲響后出現的激情蕩漾的一幫人。他們大多數上過山、下過鄉,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然而,他們依舊是幸運的一代、是時代驕子,他們盼到了光明,等到了公平、公正、公開的考試制度的重建。
“文革”時期的摔打,恢復高考后對知識的重視,以及畢業后國家大變革的良好機遇,更使他們迅速成為了時代和社會的棟梁。
-記者王文隆實習生歐陽小路
□背景資料
30年,
教育制度大發展
◆1978年,中國政府在高考制度恢復后,派出首批留學生。與“文革”前留學生所留學的國家主要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不同的是,此次奔赴的國家主要是美、加等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的前幾批學生多數歸國,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現任教育部部長周濟就是1980年公派赴美留學生中的一員。◆1980年2月2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學位制度全面恢復,“學士、碩士、博士”等幾年前還陌生的詞匯一下子熱遍神州,中國又找回了尊崇斯文的傳統。這是中國第一部教育法規,從此,邁開了教育立法的堅實步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該年7月1日實施。這部法律在改革尚未步入深水區、各種矛盾和問題沒有充分顯示、中國的經濟實力尚比較薄弱的時期出臺,注定了條文簡略和其過渡性。但“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從此成為法定義務。◆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教師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教師的權利和義務,使教師——中國已存在幾千年的古老職業納入了現代法治軌道。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這是中國教育的基本法,它的出臺,使中國教育立法的基本構架形成,從此,中國教育立法步入了有序穩健的狀態。
◆1996年初,制定了職業教育法、1998年制定了高等教育法、2000年制定了通用語言文字法、2002年制定了民辦教育促進法,與此同時,國務院發布或批準了多項教育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地方各省市區人大也相繼制定了一百余項地方性的教育法規;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也頒布了覆蓋教育各方面工作的有關教育規章二百余項;地方各省、市、區人民政府也制定了符合當地教育發展需要的地方性教育規章,初步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為核心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
一切都因抓住了那次高考機會
-講述:夏遠景,當年下放知青,1977年參加高考,現周南中學特級教師
高考恢復第一年,常德石門縣城關鎮的夏遠景就參加了,同年被大學錄取。那一年,夏遠景作為知青下放到石門縣陽坪公社昂頭大隊,還當上了生產隊副大隊長。
走兩公里路,去村部看報紙
那時,只要沒輪到自己做飯,夏遠景就會走到兩公里外的村部看《參考消息》,風雨無阻。夏遠景出工務農時總是帶著書,一有空就抓緊復習。質樸的隊長察覺后,就把他調離了“一線崗位”,而新差事就是帶領老弱婦孺干些積肥、打理牛棚等不要外出的活,而隊長則帶著青壯勞力“出征”,去修蒙泉水庫。
雖然身在偏僻農村,夏遠景對村外的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等有著很強的求知渴望。那段艱苦的歲月里,吃不飽的夏遠景有著宛若詩人般的浪漫,他說“當年也曾夢想自己的知青點能有樓臺亭閣、有些花草……”
“當年,《參考消息》是我們唯一的獲知外界消息的途徑。”夏遠景說,每次去村部看《參考消息》,為的就是從那上面了解國外媒體對中國的評價,從而對時局作出判斷。1977年夏天的一個夜晚,看完《參考消息》往回走的夏遠景,差點被伏在路上的毒蛇咬傷。驀然回首,當年的險情和困境已變成如今回味的快樂。
考題里有“摩爾”,沒學過
1977年高考,在湖南的物理考試題里,有道以摩爾為計量單位的考題,很多人都沒有答上來。
夏遠景說,“當時我們學的農業基礎知識和工業基礎知識代替物理化學,不見有‘摩爾’這樣的計量單位。”他記得,考試一完,場外的人們很多都在圍繞這題爭論。
文革十年浩劫,把很多人受教育的機會給耽誤了,青年人基礎知識掌握不全、不牢的情況比比皆是,國家也匱缺合格的教育者。那個年代,人們該補的知識又豈止一個小小的“計量單位”。
大學里,與昔日學生同學
1977年恢復高考,由于之前的十年里積累了太多的知青,所以頭一年的考生如井噴般涌出。當年的考生年齡跨度達三十歲之多,甚至出現了父子、叔侄、師徒、師生同時參考的現象。在夏遠景所上的常德師專數學科,年紀最大的同學40多歲,而最小的才十五六歲。
他清楚地記得,同學當中,有比三尺講臺上的老師還老的。有中學時代的老師在大學里與昔日的學生以同學相稱,他們一起共同探討“一元二次方程”,或者互相糾正口語發音。這些有趣的事情,在那時都不難看到。
沒有高考,我可能還是農民
夏遠景大學畢業后即投身教育,當過數學老師、教務主任,還任過中學校長。能有這么多的經歷,用他的話說,都是因為抓住了那次高考的機會:“如果不是高考,我可能現在還是個農民。”
現在他是周南中學名聲在外的特級教師。湖南省新課程改革領導委員會委員、數學組組長,湖南省中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沙市數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一長串的社會職務,把夏老師的時間表排得很滿。
成為大隊“解放后第一個大學生”
-講述:陳永華,岳陽縣人,1979年參加高考,現長沙新航道學校校長
1979年10月,岳陽縣公田區藍田公社琴田的小伙子們都在干著喂牛或是砍柴的活兒。在他們眼里,賺足工分才是硬道理。15歲的陳永華則在為高考作準備:看書、學習。這似乎成了他和大隊里其他同齡孩子的最大區別。
那時,大學生是稀有物種
“高考恢復的第三年,我成為了我們大隊自解放以來第一個大學生,在付出比農作時雙搶還多的汗水和艱辛后,我參加了1979年的高考,并超出重點本科線被錄取。一舉改變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那一年,陳永華還不到16歲。
陳永華帶著鄉親們的期盼,獨自駛向了夢想中的大學—雙肩挑著大隊送的臉盆和被褥。更沉的,是鄉親們內心里共同的期盼和默默的祝福。
大學生,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是稀有物種。能享受高等教育,在鄉親們看來簡直是神話故事。之后,陳永華在大隊的地位直逼村頭上廟里的土地神,大隊給陳永華送臉盆和被褥也是“極盡奢華之能事了”。
那段歷史,是賺工分的歷史,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已是甲等勞動力,用公分糊口是勞苦大眾們的唯一選擇,念大學,幾乎是不現實的。農民在隊長的帶領下集體干活兒,隊長記錄出勤。壯勞力干重活兒,每干一天記12分。到年底,隊長公布每人所掙的工分,算下來,勞動一天的平均收入只不過幾分錢。
當時陳永華家經濟很拮據,穿的衣服都是補丁摞著補丁,吃的是鹽水泡飯,集體分的糧食根本不夠吃。正當許多人考慮如何讓肚子吃飽的時候,十來歲的陳永華卻努力讓自己的夢想“吃飽”……
那時,冬季上課最痛苦
2008年10月10日,已成為長沙新航道學校校長的陳永華坐在寬大的辦公室里,一邊喝著茶,一邊深沉地述說著當年的艱辛,告誡晚輩要感到滿足和幸福。
這三十年,他對自己國家的教育事業有著獨到而深入的見解,這些年,國家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改善,實行義務教育、小學免除學雜費、教學環境和條件的日趨完善,無一不說明國家辦教育的實力日漸增強。
“以前的留學生鳳毛麟角,幾乎全是公費,而如今,長沙新航道學校每年都要培訓出好多這樣的學生。”陳永華為中國教育和自己的事業感到驕傲和自豪。
而在三十年前,情況就沒這么好。冬季上課是學生們最痛苦的事。天寒地凍,認真聽講很難辦到,簡陋的教室里到處都能擠進寒風和雪花,那個年代,工業用煤都難以保障,取暖就更別提了。
那樣的條件下,學校動員學生在課外拾些樹枝,儲備在教室后面。冬季來臨時,拿出來生火取暖。地面無處可拾時,有的同學攀上高高的樹梢摘取枯枝敗葉,以此爭取優秀學生的“頭銜”。
那時,收音機成聽力課工具
說起自己的大學生涯,陳永華總是不經意地想起那臺信號不好、聲音模糊的收音機。天線搖了三百六十度,還是咿咿呀呀像個醉鬼在說話,用它聽美國之音的聽力課總是特別費勁。
如今,連陳永華的學校都有自編的教材、每個教室都有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冷暖空調也是必備的。學生們身上也都掛著琳瑯滿目造型別致的mp3、mp4了。
最近幾年,陳永華跟著名的雅思之父胡明等人一起辦了長沙新航道學校,主要做英語培訓,因此出國考察和交流學術的機會比較多,陳永華說以前的留學生,在外面被老外們詢問來自哪里時,總是會問你是日本人、韓國人還是新加坡人?如今,他們總是先問“你是中國人嗎?”
在陳永華看來,留學生們在外待遇的日漸改善,是祖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國力提升最為有力的證明!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