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廳預計2013年高考生減一半
近一段時間,各地高考報名人數陸續公布,從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的高考報名人數進入負增長的趨勢已經確立。
北京高考報名人數為10萬余人,這個數字已經連續三年減少,2009年更是少了16000人;上海高考報名人數從2008年開始減少,2009年減少兩萬人;山東省除青島減少5602人外,濟寧減少6000多人,濰坊也減少6000多人。根據山東省教育廳的預計,到2013年,山東省高考生源將大幅下滑,減至不足高峰期的一半。
顯而易見,高考人數已經步入了一個從高峰開始緩降的“分水嶺”。顯性地看,由于大學容量的固化,而絕對人數的減少,便意味著往后的高中畢業生考上大學的機會增多。但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是伴隨著這個下降周期的悄然來臨,必然會醞釀著一場影響高考整個鏈條的大變局。
這種變局將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運動。對于高等教育的生態鏈而言,高等院校處于最上游,生源的減少,短期看,讓長期處于“皇帝女兒不愁嫁”地位的高校開始自覺地修煉內功,去蕪存菁,做優做強自身實力。長期看,這種變局,催生從量變到質變的深刻的化學反應,勢必會為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提供競合的歷史契機。
供求關系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考生的選擇,學校的辦學水平無疑會成為考生填報志愿的一個主要依據。而對大部分的中國高校來說,在這一點上他們并沒有自信。正如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所說,“2007年,全國有1900多所高校,一半以上是擴招后新增加的學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專升上來的,理念、制度、師資、設施等各方面準備都不足,說教育質量沒有下降是不可能的。”
無論在哪個階段,優質資源都將是稀缺資源,都將處于領先地位。所以,“好學校”將是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和前提。
對于考生們來說,從一所學校畢業能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許才是最為直接的一個判斷標準。這將對當前高校的辦學模式提出巨大的挑戰:能否以就業為導向來辦大學?——在中國高校擴招時,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引進都是以招生為導向,能招進學生就上專業。或許,這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內,關于普通高校辦學定位的熱點討論話題。
中學是高等教育鏈條中最關鍵的一環。下降周期蒞臨伊始,不可能一夜之間讓高考這個“天塹”變為坦途。但是,這種變化無疑會是撬動應試教育頑石的一種力量,素質教育會成為高等教育生態中的必然選擇。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分析,兩方面因素決定了今后高中教育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中國的重點大學招生數量相對固定,像北大這么多年每年就招1800人,考入重點大學的絕對學生數量不會有太大變化。”第二方面是國內重點大學的招生模式越來越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像復旦和浙大來我們學校招生,更注重面試。”他表示,隨著大學錄取方式的變化,高中教育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
早在兩年前,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對此便有清醒的認識:“現在山東高校平均在校學生數已經超過了10000人,就平均而言,都是萬人大學了。如此大的規模,如此大的校舍,引進這么多的師資,如果沒有足夠的生源來支撐,生存也將難以維持。”
齊濤認為:“激烈的競爭,被淘汰者是誰?在過去以學歷為標準的時代,首先淘汰的當然是低學歷的高職高專,然后才是普通本科院校。但隨著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由學歷向能力的轉變,2013年之后的末位淘汰,將是那些內涵發展不足、不能賦予學生恰當能力的學校。”
高考生態將決定整個教育的生態環境和生存方式,“能力本位”將成為未來中國教育的主旋律。2009年高考報名人數下降這個信號雖然微弱,但是,足以牽動我們的注意力。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