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專題輔導]古典詩詞鑒賞中的虛與實
古人評論虛實,有云: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這樣的評論很經典。仔細分析,文學中的虛實與其他作用于視覺聽覺的藝術形式中的虛實雖然有相通之處,但卻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古典詩詞中的虛實,與其他藝術形式中的虛實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詩詞中的虛和實之間又有何種關系?筆者想就這些問題作個膚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虛實與情景的關系人們在分析藝術作品虛和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一現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李白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兩句詩形式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是實景;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這是虛。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寓理的寫法。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而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個人,決不可滿足于現狀,要志存高遠,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言志,是虛。這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托物言志的寫法。以上幾例,作者把主觀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從表達的內容看,是情和景的關系;從表現手法看,是虛和實的關系。
二、古典詩詞中的虛與繪畫藝術中的空白藝術的關系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八大山人畫的一條生動的魚,齊白石畫的對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這都是運用了空白的手法,畫面雖空靈卻有韻味。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觀眾,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想像,重現藝術的美好境界。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讀者在鑒賞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想像補充畫面內容,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隱者出沒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澗小溪之旁……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我國的古典詩歌,語言精練,言簡意豐,有許多詩歌都運用了這種空白藝術,特別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的詩更是如此。虛實結合,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
三、虛實與烘托手法的關系詩人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有時正面描寫景物的特征即可以傳神,但當有的景物的特征難以正面表達,或詩人著意追求一種委婉含蓄的美時,他們會采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從而達到表現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寫女人美貌,常說羞花閉月、沉魚落雁。雖然沒有對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寫,但卻能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從而引起審美的體驗。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詩人的感情。“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詩人分別之時凄涼的心境。“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聲美妙動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詩人用滾滾東流的長江水(實)來烘托自己與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誼(虛),在以上這些詩句中,虛實是從景物隱顯的角度而言的,顯者為實,隱者為虛。而烘托則是從景物主次、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的。再如韋應物《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這首詩通過景物來襯托感情的特點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際掛著無邊的雨幕,遠山傳來的寺廟悠揚鐘聲,這種蕭瑟蒼涼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詩人思念親友的孤寂、凄愴之情。“獨鳥下東南”則更反襯了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哀愁。以上虛實結合的三種類型在詩詞中的作用與虛實手法在繪畫、戲曲等藝術形式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即在古典詩詞中這三種虛與實的關系與繪畫、戲曲藝術形式中的虛與實的關系是相通的。但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虛和實的關系在其中還常常有特殊的體現。 四、虛實與比喻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詩人用這種方法對具體景物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國亡家破,妻離子散,一國之君,淪為囚徒,終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難以盡言。詞人用一比喻,極言愁苦之多。“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化虛為實,以實寫虛,把“愁”物化為一江東流的春水,多而不絕的愁緒被形象地表達出來。又如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詞人想像女子生活的情景:大概她是在橋上踏月,深院賞花,或者生活在有著雕花窗子的朱閣里面吧。“月橋花院”寫室外環境幽美,“瑣窗朱戶”寫居室富麗清雅。雖然這八個字寫的是虛境,但璀璨絢爛,給人以恬適愜意的感覺。但接著以“只有春知處”,顯出了詞人的思念和落寞。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襯出詞人的凄涼寂寞。 “試問閑愁多幾許,一川煙柳,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用帶有夸張色彩的比喻,變無形為有形,寫出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感傷和愁苦。“一川煙柳”、“滿城風絮”及“梅子黃時雨”,極言閑愁之多,無法排遣。這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以實寫虛,化無形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五、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經歷過的,或是歷史上發生過的景象。作者把這些景物寫入詩詞中,大多是通過與當前的實景構成某種關系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懷。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中的“雕欄玉砌”、“朱顏”是詞人對故國的追思,“雕欄玉砌”也許還在,紅顏也已遲暮。但這些都不是眼前的實景,所以是虛寫。“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傳達出國亡家破、物是人非的無限悔恨與悵惘。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這首詞的“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三句,極寫往昔的繁華生活,與詞人當時無限凄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以虛襯實,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凸顯出夢醒后的濃重的悲哀。這種通過寫已逝之景,虛實結合表達感情的詩不少。特別是借古諷今的懷古詩大多運用這種寫法。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前四句敘說的是西晉王濬率大軍征服東吳的情景,是虛寫。詩人用東吳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為下邊議論的基礎。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四句詩告訴人們:山河依舊,人事已改。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