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名師解讀大綱新課程理念提前現身
語數外:新課程理念提前“現身”試題
實習生 徐磊 劉帥 本報記者 田鳳鳳 攝影 本報記者 康樂
今年高考怎么考?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的《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日前下發,省實驗中學就組織高三年級組的老師進行了分析。各學科的考試范圍、命題思想、試卷結構,經驗豐富的老師們從中找出了2009高考的關鍵點,平穩過渡,但新課程理念將在試題中提前體現。
英語:新增200多單詞 (解讀教師: 省實驗中學 武穎東)
在武穎東看來,2009年的高考考試大綱范圍廣,考題的變化性不大。“英語的考題內容一直就是比較穩定的,它對綜合力度的考查較大、較靈活。唯一的不同就是從去年開始詞匯量大了,新增了200-300個單詞。詞匯量的變大,這無疑是意味著語法的用法增多,自然對考生能力的考驗也就增大了。”
回歸課本 注重積累基礎知識
高考臨近,許多學生都在大量做題,希望多見一些新型題,多接觸新的詞匯和語法,但是,許多學生新語法積累多了,卻容易將同類詞匯在不同語境的運用混淆了。“在復習英語的時候,切忌偏離了中心,而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復習,抓基礎,將語法和詞匯還原課本。”武穎東說。
英語的關鍵重在積累,一味地搞題海戰術,并不一定能提高成績。武穎東說:“大片大片地學是沒有成效的,成績很難提高。平時的積累必不可少,要‘見縫插針’的不斷反復鞏固基礎知識,只有夯實基礎,才能把掌握到的東西運用到‘實戰’中去。”
強調語境 淡化語法
緊扣線索,掌握語境。語匯失去載體就沒有了活力,不能將語法、詞匯單獨拿出來死記硬背,甚至做題時直接將死記出來的語法直接套用。“英語特別強調語境,學生要注重培養語境。因為語法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是不同的,不能誤以為語法永遠是固定的,所以要注重語境,淡化語法。”武穎東這樣提醒高三的學生。
“寧愿跟著語境走,也不要被語法誤導,語法是次要的。”武穎東說,考查語匯在語境中的運用成分越來越濃重了,單選題的語法、完形填空綜合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對詞匯知識的掌握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考生在語言準確性方面的情況。總而言之,高考英語試卷重視語言交際能力的考查。
解題需走出幾個誤區
解題要掌握技巧,緊扣線索,走出一些習慣性的誤區。
“有的考生解題時,覺得讀起來順口的答案就是對的,這樣的答題方法是錯誤的。”武穎東說,語言必須放在實際的、并盡可能不同的情景中運用。它必須適合具體的交際行為并能夠達到交際目的,能夠與整個語境相符合。
另外,學生將英語漢語化的現象也很常見。“這就需要邊做題邊總結經驗,在平時打好基礎的同時,將一些很容易誤導的題型歸納總結,多做多體驗,做的多了,自然就不會再出現此類錯誤了。”
在閱讀理解部分,切忌斷章取義。只看單獨的一句話或一段話就進行解答,這樣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一篇文章就像一盤棋,每個棋子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掌握語感、語境,多做多體驗。”這是武穎東總結了多年的教學經驗而體會到的。
語文:主觀多樣 答案唯一 (解讀教師:省實驗中學資深語文教師 曹軍利)
“小說題為‘侯銀將’,但寫侯銀將女兒的文字多,請探究作者這樣寫的理由。”這道出現在2008年高考江蘇語文卷的題目,更讓曹軍利感受到,高考已經進入向新教材過渡的階段。
“這種過渡,一定是平穩過渡。”曹軍利說,“語文考試所考查的核心,依然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而答案是唯一的,不會讓學生裁意得分,多數仍需裁點。”
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
目前,語文復習已經進入,從知識網學習到專題突破的階段,閱讀、寫作、文言文、現代文,分類強化。
曹軍利分析認為,新課改提倡,語文即生活,高考也要體現現實,特別是身邊的情節。“在今年的高考中,這些一定會有所體現。”曹軍利說,“作文更是如此,接近現實生活,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才能達到出題的目的。”每星期,學校會剪輯出一部半小時的新聞片,讓學生觀看。最近還組織學生觀看了《感動中國》,讓學生關注時事,得到感悟,積累生活經驗。
20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曹軍利,高考這么多年,一直是學生在適應高考,好的語文素質,不一定能得高分,理性的學習語文,才是正道。
閱讀和寫作融合起來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主觀性強的語文考試,答案卻是唯一的。為了讓學生達到主觀意識和整體意識的契合,摘心、剔骨、剁肉的解題過程缺一不可。
“高考答案不是裁意,更多的是裁點,答對一點給一點的分,尤其是閱讀。”曹軍利說。閱讀答案一般分為理解型和準鑒賞型。理解型的答案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只需要學生提取信息。準鑒賞型的答案,就需要學生聯系上下文,找出主旨的作用,從文章的表達效果,語言的修辭手法中找到出題人的意圖。
曹軍利曾經做過一項嘗試,將閱讀遷移到寫作,兩項一起訓練。閱讀題中需要學生讀大量句子的同時,理解關鍵句的意思,其中的關鍵句、技巧句、含蓄句,學生在寫作時,都能用到。在閱讀之后,馬上組織學生寫作,這時的學生就會有意識的打造這些句子,效果非常好。
短期學用作文八股
感悟和表達是寫作成功的關鍵。“從陶淵明的經歷,聯想到很多史實,最后證明,人要審時度勢。”曹軍利學生的一篇作文,讓她感覺到,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在寫作中異常重要。“作文說白了,就是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表達生活的過程。”
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是歷年作文出題的重點。曹軍利建議,學生看到材料要先審題,有了思路后,用積累的語言表達出來。“文為時而作,文章必須導向現實。即使使用名人名言,也要舊材新解。抓觀點,抓亮點,舉一反三,使用舊材料,通過論證,引出新材料,聯想非常重要。如果想寫記敘文,最好有讓自己感動的親身經歷,再加上好的構思,才能有好的文章。”曹軍利說,“但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面對時日不多的高考復習,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寫作水平,曹軍利給出的答案是,重在表達。“記憶大量素材,了解寫作思路,句子的起承轉合也需要學習。開展段落訓練,展示材料,學習好的套路,取得短期思維模式,在實戰中效果非常明顯。”曹軍利并不反對作文八股。
數學:難度降低,但不超過0.55 ( 解讀教師:省實驗中學資深數學教師 于江)
剛剛拿到《考綱》的于江認為,今年數學試題的難度會有所降低,但為了維持高考基本穩定,難度系數不會超過0.55。(難度系數越接近0,試題越難,越接近1,試題越簡單,正常情況下是在0.55到0.6之間,去年數學的難度系數是0.4多)
對于有25年從教經歷的于江老師來說,相對于高考數學分數歷年最低的2008年,今年的數學復習,更應該著重從數學運算和規范性上突破。
重點突破中等難度題
省實驗中學曾經做過測算,高考基礎題全部作對,可以得600分以上。數學題目難度分為易、中、難,比例一般為3∶5∶2。以中等題目為主,隨著高考出題更加靈活,于江認為,考試時將易、中等難度題迅速做對,空出足夠的時間給難題,才能實現超常發揮。
“能力”是《考綱》中特別強調的一個詞匯。為了體現培養考生從知識到能力的變化,高考也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能力立意,同一個知識點可能會在不同的題目中出現。
對出題人來說,高考題型要適合不同學生的層次,讓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所以同一道題會有多種解法。對做題人來說,平時就要有這種意識,考試時有利于選擇方法,提高做題效率,節省時間做難題。
做題不規范致誤判
“學生做題的步驟書寫不規范,會讓閱卷老師無法在短時間內看懂你要表達的內容,這是導致誤判的主要原因。”于江認為,平時判卷,老師了解學生,但在高考中,閱卷老師并不了解學生,接觸到的僅僅是一張卷子,如何讓一張試卷傳達考生要傳達的內容,就需要學生規范做題的步驟,絕不能跳步走。
高考并不提倡使用特殊的解題技巧,多數還是使用通用方法。于江建議,“平時做題,就要有意識地轉換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于江解釋道,“數學語言包括文字、圖形和符號,說出一個數學概念就要有這三種語言的意識,善于使用聯系的思維。做題力求規范,每一步都要嚴格按照規范寫,自己的主觀想象,會在試卷上表現出不規范的數學語言,使閱卷老師無法理解。”
總結試卷進行反思
對于大多數高三學生來說,數學前期分塊復習已經接近尾聲。但高考試卷不是分塊的,所以下一步需要總結,歸納復習知識要點,找出每一塊內容的聯系。熟練掌握每年考的主干知識,在考場上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它們。
而迅速判斷題目屬于哪一知識點,找出解題方法,也非常重要。這需要學生在重視考試的同時,更需要反思,“建議學生將之前考過的模擬試卷拿到一起分析,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對常錯的進行分析。”于江說。
難度的降低主要會體現在中等和容易題上,難題的難度不會有太大變化。另外,今年高考也會是新教改的過渡,需要老師了解教改的方向,給學生引導。
文綜:試題從日常生活切入
實習生 徐磊 劉帥 本報記者 田鳳鳳 攝影 本報記者 康樂
歷史:社會生活漸受重視 (解讀教師:省實驗中學 王亞偉)
翻著手中的高考大綱,王亞偉確定了今后的復習方向,繼續與2007年《考綱》比較,安排復習計劃。“歷史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更多的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王亞偉說。
小字部分也重要
面對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舊教材,王亞偉深知高考已經進入過渡階段。最大的表現,就是小字部分被提到了《考綱》中。王亞偉說,“其實在高考大綱中,從來沒有說過小字部分不考之類的話。但在2008年的《考綱》中,突然新增了許多小字部分的內容。”這一年,高一學生拿到了第一批新教材。
王亞偉認為,歷史不單是政治和經濟、生活方式等,社會內容也是它涉及的范圍,這些在新教材中已經被單列出來。“在舊教材里,社會內容不是沒有,而是以小字形式出現的,很多時候不受學生重視。”王亞偉認為,為了把握高考動向,就必須知道學術前沿。“因為出題人是大學教授,他們研究新史觀,包括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史觀和生態史觀,都屬于研究熱點。”王亞偉說。
審題不清
是失分主因
王亞偉還記得,以前考“洋務運動”,試卷會問“運動的結果”,如今,則改成了“運動的效果”,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后者的回答顯然更客觀。
“審題不清,是導致學生考試失分的主要原因。”王亞偉說,“審題要注意四個環節,限定語、提示語、中心語、答項語,四項缺一不可。”審題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先有答題的思路,“有些學生答題時,想起一條寫一條,最后答非所問,丟三落四,還顯得非常凌亂,這就是沒有審題,沒有答題思路。調理的答題思路也是高考的重點。”王亞偉說。
復習重大影響事件
相對于歷史課本的知識點,試卷考查的知識點覆蓋率則非常低。王亞偉建議考生,可以根據《考綱》的范圍,重新把教材過一遍,目的有兩個,一是對基礎知識查缺補漏,對基本的史實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等進行強化記憶。對于課本中對事件的原因、評價、意義的總結等主觀要素,則需要學生分析課本得出這些結論的方法,將方法運用到考試中。
現在考試題目用的都是新材料、新情景,這種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越顯得重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反映大量歷史變遷,為接軌新教材進行過渡。”王亞偉并不提倡學生搞題海戰術,“做符合高考質量的卷子,看教材也要著重復習對人類文明進程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人物和制度。”
地理:文理兼容的文科瓶頸 (解讀教師:省實驗中學 馬愛軍)
文理兼容,使得地理這門課程,成為文綜三科中最難學習的一門。但這門課在馬愛軍的眼中,卻顯得非常簡單。“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抓住主干知識,熟悉掌握那幾個規律,不管高考出什么題,都能迎刃而解。”馬愛軍輕松地說。
必須掌握規律
地理一向是文綜考試成績提高的瓶頸。馬愛軍認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地理是文綜科目中,唯一涉及自然科學內容的,側重于規律的考查,是一門文理兼容的學科。“凡是學文的,理科素質都不會很強,這也造成他們學習地理的困難。”馬愛軍說。
歷年高考,規律是不變的,變的僅僅是材料,每年的高考題目都在追求新穎,所以單說材料是無法把握高考的。“做題時,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材料,都要從背景到本質,考查的永遠是本質。”馬愛軍說,“地毯式復習之后,就要突出主干,重組知識框架。”馬愛軍一直強調地理視角,“關注地理學科的發展動態,尤其是前沿觀點,強化空間定位、區域發展等地理主干知識,對考生至關重要。”
讀圖窮盡所有信息
讀圖解圖,一向是高考地理著重考查的一項內容。馬愛軍認為,讀圖時,要力求仔細、完整,做到“窮盡一切圖文信息”,不丟掉任何一個信息點,包括容易被忽略的圖例、注記、標題說明等,切忌馬馬虎虎,“讀不準、看不清”。
同時,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也成了解題的關鍵。馬愛軍建議,復習要學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遷移,注重主干知識,適度訓練。考試說明中也明確要求,考生要具有“使用和分析各種資料,進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認定、判斷及反思”的能力。
開拓視野更重要
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航天基地、中東地區、美國金融危機……也許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都會預測今年高考的題目,但馬愛軍不提倡這樣做。“現在高考給學生提供了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設置新情景考查考生,但考查的重點是他們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而并非題目本身。”馬愛軍說。
即使猜對了題目,也無法知道試卷問什么問題。“與其將時間花費在猜題上,還不如夯實自己的地理基礎,開拓地理視野。”馬愛軍說。
政治:考題與生活緊密聯系 (解讀教師:省實驗中學 劉文生)
“今年的試題與往年相比變化不大,基本保持穩定。考生可以從往年試題中找出規律,掌握答題的技巧。”劉文生就今年的政治考試大綱說,“但不論那類考題,都與生活緊密聯系。”
兩個知識點進行微調
和去年相比,2009年政治科目高考大綱的考核目標和要求均未改變,其知識考試范圍基本穩定,只有個別知識點作了調整。國內外重大時事時間限定為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
政治學中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知識點。這一知識點有三大部分:一是鄧小平理論,二是江澤民的黨建理論,三是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理論。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的。因此,考生對新增考點的主要內容必須全面把握。
經濟學中有一處知識點表述有調整:去年為“宏觀調控”,今年改為“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針對當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聯手救市,這一過程中所要涉及的知識點,考生也要關注。
關注教材結合時政
考生復習時,要緊緊扣住高中政治教材,打好基本功。另外,受政治學科特點的影響,考生復習時不能拘泥于教材,必須參考“政府工作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黨的“十七大”報告、十七屆三中全會中涉及的“三農”問題等等,尤其是當年新聞報道中反復提及的問題。
讓知識“成網成片”
經濟學可按基本經濟理論部分,或者按經濟活動四環節依次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便于理解和記憶。哲學可分為四大部分:唯物論、辨證法、認識論、人生觀和價值觀。政治學也分為四大部分:國家之路、政治之路、民族與宗教、國家社會與對外政策。
注重知識整合
復習時,考生要把教材中的知識點與高考的考點和時政的熱點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考生大腦中要有宏觀調控的知識網,結合金融危機的熱點,再針對高考大綱中關于“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的考點。這樣,復習時便于“活學活用”。還有食品安全、勞動保障、就業等等都是可能出現的試題,但是角度一定是新的,都是從一個小點切入。
理綜:每年都涉及最新科技成果
實習生 徐磊 劉帥 本報記者 田鳳鳳 攝影 本報記者 康樂
生物:題干形式貼近生活 (解讀教師 省實驗中學 宋美艷)
“2009年的生物高考大綱基本繼承了2008年的考綱。”宋美艷老師表示,“近年來題干的形式多為生活中遇到的現象,今年也將持續這個趨勢。”
基本概念要理清
“對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要搞清楚,要能用不同的方式描敘或表示。”宋老師說,這是最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同時要理清各單元知識點,并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盡量形成小知識鏈,以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注意相同知識點試題的變式練習。
試題考查要求學生能把握所學知識的要點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能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能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
她舉例說,曾經考過的“植物向光性”,很多考生就答植物向光生長,這個表達是不能得分的,而是要清楚地表達為向光性,這是個原理。所以概念要清楚準確。
實驗試題要記清楚步驟
重視課本經典實驗分析,要結合這些經典實驗,領會實驗設計方法、原理。實驗復習要求學生在做實驗的同時,重視對實驗程序、實驗結果的分析,達到舉一反三,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現在試題中經常出現。
這個部分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確認變量、作出假設和預期、設計可行的研究方案、處理和解釋數據、根據數據作出合理的判斷等。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作出恰當的評價和修改。
文字表達能力要求多
生物課程在理科綜合中所占比例為24%,雖屬于理科,但是對文字表達的要求高。準確地說是介于文理之間的一個科目。實驗試題不是圖形,而是文字表達,一個試題涉及的知識點和環節較多,稍有不慎,就會丟失得分點。就拿選擇題來說,其他試題是非常明確的數字,而生物試題的選項則是一個事情的不同發展方向,所以在習題選擇上要做到不求新而求活;在訓練時要不求結果求過程;在講解時要重思路分析、重一題多解、重一題多變。
考查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試題注重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所以單純的概念解釋是不會出現的,而是考查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神七”航天員座艙里,背后的很多都是植物。
曾經的考題中就出現過“無土栽培”技術實驗,要求學生找出原理,得出結論。還有當年的“非典”都出現在試題中。今年“太空育種”、“抗干擾基因”、“三鹿奶粉”這些事件都可能是考試的熱點,從中找出原理,代謝、濃度、遺傳各個角度都可以出題。
物理:科技新知是熱門考題 (解讀教師 省實驗中學 陳麗欣)
今年的物理高考大綱和去年相比,沒有變化,繼續保持穩定。但陳老師特別提到一點,“高考一直有一個理念‘穩中求改,穩中求新’。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將在試卷中體現。”
場景中找尋原理
131個知識點,19個實驗,近幾年高考物理命題嚴格控制在考試大綱所規定的知識點內。這就更加要求考生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養成嚴謹認真的習慣。
高考試題以能力和知識立意,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結合新課程理念,從場景中找尋物理原理。陳老師舉例說,上海的試題中就出現過一個題目,上海沿明珠塔修建的一條公路,他的坡度設計是非常節能的。讓考生從這個坡度探討汽車節能的問題。所有的場景全部是從生活中截取。
科技新知是熱點
高考試題每年求新,綜合題中每年都有涉及最新科技成果的題目。就拿今年的“神七”來說,可以考的內容就很多,加速度、機械、重力等等都可能考。而且今年要體現新課程理念,試題都是開放性的,考量學生探究、發現問題的能力。不一定會直接提問考生這個原理是什么,而是把這個結果推導出來,讓你應用。
注重實驗試題
圖像題在高考物理中出現的頻率較高,甚至要求考生直接對振動、波動,各種粒子運動軌跡及交流電等有關圖像進行分析,突出數形結合。而且試題設計注重對過程的理解和處理,體現物理學科特征和數學工具功能。
高考實驗題多取材于課本實驗,這是對教材實驗的深化和提升,也是今后物理實驗的命題方向。復習實驗可概括為:明確實驗原理、理解實驗方法和原理;學會正確使用儀器進行觀察和測量;會控制實驗條件和排除實驗故障;會分析處理數據并得出正確結論,了解誤差和有效數字;會獨立寫出實驗報告。
力學電學占七成
在高考試題中,力學和電學內容約占七成比例。120分中力學和電學的知識占到80分。力學中的牛頓運動定律、功和能、天體運動,電學中的電場、恒定電流、磁場、電磁感應都是高考拔高題經常采用的知識點。
高考的試題是從易到難進行的,物理部分在中間,物理試題做得好壞對答題影響很大。而且物理試題的難度都是比較大的,考生在答題的時候要多審題,看清楚題目要求。力學和電學的題目要套概念,只要掌握好概念,用這個標準解答試題就能夠順利得分。近幾年的物理考題難度保持穩定,所以沒有必要做很難的試題。
化學:命題穩定 注重實驗分析 (解讀教師:省實驗中學 韓瑞雪)
“2009年的化學考試大綱要求與去年相比基本沒變動,只修改了極少數的文字和標點符號。今年,考題將在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山西省試驗中學高三化學備課組組長韓瑞雪拿著手中的《2009年高考考試大綱》告訴記者。
把經歷放在
能力和要求上
韓瑞雪說,雖然2009年的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綱)沒有大的變化,但是考綱對化學來說不是最主要的,高三的學生不應把精力放在考綱的范圍上,考慮高考將會考什么內容,而應側重于能力和要求。
“許多學生誤以為理科知識的考查與文科相比是比較‘死’的,其實不然,理科在考法上更加活泛并體現能力要求。”韓瑞雪說,在能力考查的要求上,化學將從觀察、試驗、思維、自學能力四個方面貫穿整個考試。
認真審題
擺脫思維定式
“平時看到的實物和現象是不可能在考場中出現的,面對干巴巴的文字,這需要學生從腦海中提取有關知識,從而尋找解讀的下手點。”韓瑞雪說,考生要能夠通過對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等化學現象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和印象,并對這些感性知識進行初步加工和記憶,這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考查。
“同時對文字的觀察也十分重要。”韓瑞雪強調,在許多考題中經常出現一些判斷題,如“A、B、C、D四個選項哪個是不正確的?”由于一些學生的思維定式,題目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他們卻選成了正確的,這樣由于沒有仔細審題,結果本來是得心應手的題卻白白失分了,很可惜。
分析實驗
要準確描述
“在以前的考題中,是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考知識,而2009年高考大綱則是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要求明顯提高。”韓瑞雪說,一些考生由于平時訓練不夠,答題時感到力不從心。
韓瑞雪告訴記者,今年高考對實驗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考生必須能用正確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完成規定的“學生實驗”的能力;觀察記錄實驗現象,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相應結論的能力;初步處理實驗過程中的有關安全問題的能力;識別和繪制典型的實驗儀器裝置圖的能力;根據實驗試題的要求,設計或評價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平時學生要對實驗具備語言描述、現場觀察、動手能力。而在高考中,則需要考生對自己知識提取、分析并準確地描述,尤其是現象的描述,如描述實驗中顏色的出現、變化等。”韓瑞雪說,分析的準確性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另外,要具備實驗儀器的重組能力。“把儀器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要知道它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了解實驗儀器重組能力,具備設計實驗的能力。”
“不僅如此,還會考查學生對實驗的評價及評價標準。”韓瑞雪說,“如制取一種物質有好幾個方法,哪個更好些,說明理由。”說話間,韓瑞雪拿出筆為《山西青年報》記者列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CU→CU(NO3)2,這個制取的方法有三種,CU可以和濃HNO3制取,也可以和稀HNO3制取,還可以先通過O2,再與稀HNO3混合制取。“這三個方法都可以得到CU(NO3)2,讓學生評價哪個最好,來考查他們對實驗中安全性、可操作性、環保性、原料使用等知識的運用。”
建立資源庫
進行問題重組
“思維能力在化學中最重要,這是綜合能力的考驗。”韓瑞雪說。
“一道題,可能會給你一段文字,而這段文字是你沒有見過的,怎么運用化學方式解答問題?首先找到問題的關鍵字,然后在大腦中建立的‘資源庫’中提取知識,進行分解、遷移轉換、問題重組。”韓瑞雪說,要能將化學信息(含實際事物、實驗現象、數據和各種信息、提示、暗示),按題設情境抽象歸納、并能運用此規律,進行推理(收斂和發散)的創造能力。
同時,思維能力中計算能力也很重要,要將化學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利用數學工具,通過計算和推理(結合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2009年高考大綱計算能力要求提高,雖然難度不大,但一些考生感到答題時間不夠。另外,考題中出現用‘字母代替未知元素,然后進行推理和計算’這類題,有的考生平時未接觸過,答題時感到不適,從而出現失分。”韓瑞雪介紹。
復習緊扣課本
夯實基礎
復習備考一定要降低重心,淡化“熱點”,立足基礎,回歸教材,抓主干知識,對考綱規定的每個知識點都要認真落實,把握相關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形成堅實的知識體系。這是韓瑞雪憑借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來的。
“考生復習時,還要活學活用,及時總結,發散到位。不要死記知識點,要把性質和方程式連接起來。”韓瑞雪說。化學很強調實驗和邏輯,復習時對于實驗的設計、操作及思路要弄懂并類比。現在考試的側重點越來越傾向分析創造力,而實驗最能體現這點,做題時要多想原因,不能疏忽。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