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電表演系三試怪象頻生 形體考試像走秀
北電表演學院三試現場
【育路網溫馨提示您】“考生們太了解專業考試了,于是他們盡一切可能尋找對付考試的技巧,卻大多忽視了通過考試的關鍵,那就是全身心地體現出自己對這門藝術的愛,癡迷的愛,用生命去追尋的勇氣——這樣的孩子來一個我們要一個。”
“小品是重要的考試環節,你就看吧,瞬間想出來的小品那真是笑料百出。但是能夠看出來,現在的孩子生活閱歷很單薄,他們能夠演出來的東西基本上跟他們看過的電視劇成正比。有些考生穿得復雜無比,走路都怕她摔著,但是做第一個動作就露了餡兒。” ——北電表演學院趙寧宇教授
——北電某招考教師
2月24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三試專業考試全部結束。記者了解到,在進入三試的541名考生中,最終通過的有224人。從2月27日起,這224名考生已全面進入體檢階段。三試通過并體檢合格者將參加文化課考試(全國統考),角逐75個錄取名額。
如果說高考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那么電影學院的入學考試就是要求在擠獨木橋的時候還得玩雜技。記者在北電表演學院三試考場外采訪了已通過考試的卓然(化名),她告訴記者:“過了專業課考試這座‘火焰山’,文化課考試已迫在眉睫。由于上藝校(北京戲曲學校)每天練功而耽誤了文化課的學習,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要補上別人6年中正規學到的中學課程。臨陣磨槍吧,不發狠是不行了。好不容易通過了專業課考試,怎么能讓文化課考試拉后腿呢?我想請家教‘開小灶’,在如此短時間內突擊文化課,我想比練舞蹈要困難吧。但為了夢想,拼了!”
北京電影學院主樓玻璃墻上“夢開始的地方”幾個紅色大字十分搶眼,每年,這里都成為上萬學子魂牽夢繞的地方。541名進入三試的考生在考場上的專業表現究竟如何呢?從這一批90后的考生身上,能否預見未來10年中國表演人才的“星星之火”呢?
考生總體質量還可以
此前記者采訪北電表演學院副院長王勁松時,他對于今年報考表演學院考生的總體評價是——今年考生與往年相比,類型更多元化。往年以花旦、小生型考生居多,今年可說“生旦凈末丑”都有。在考場上還發現了一些個性化的、性格鮮明的考生,這讓老師在選擇上有了更大的空間。但他同時認為,考生里出現了很多90后的孩子,這群孩子缺乏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興趣比較單一。通過表演小品,覺得他們的想象力有局限,不夠大膽。雖然每年都有幾千人報考北電表演學院,但是有著充分準備或專業水平較高的考生不超過1000人,有很多考生表現得很盲目。而對于進入三試的考生,他的評價是——總體上講還可以,每個考場都有綜合素質比較好的考生,突出表現為某些考生在某一單項方面表現不錯,有些則體現出較好的整體綜合水平。 形體考試像“走秀”
“小品是重要的考試環節,你就看吧,瞬間想出來的小品那真是笑料百出。但是能夠看出來,現在的孩子生活閱歷很單薄,他們能夠演出來的東西基本上跟他們看過的電視劇成正比。表演是硬碰硬的功夫,不是臨考試前突擊就能練出來的,有些考生穿得復雜無比,走路都怕她摔著,但是做第一個動作就露了餡兒。”
北電表演學院趙寧宇教授參加了今年北電表演學院的招考,他認為:“能夠進入三試的大多具備相當的實力。不過,對比往年招生的情況,有些事情還是能夠引發一些感慨的。就拿形體考試來講,如今,考生們也要做做舞蹈、戲曲、武術等展示,可水平普遍不樂觀。由于形體考試的主要部分是規定動作,自選項目并不是必需的,只要規定動作完成得好,就可以拿到形體考試的分數。自選項目完全是自我展示,假如該考生形體極為出色,在規定動作部分應該能拿到很高的分數,再做自選項目,其效果取決于考官的印象。可是有形體不行的還非要展示那‘三腳貓’式的所謂‘形體特長’,這就要倒扣分了。這話我一遍一遍地說,勸實力不夠的考生不要上去白白受損失,可是許多人就是不聽,踴躍沖上考場展現‘特短’,令人哭笑不得。”
今年考場上的另一現象是——“功夫不夠,服裝湊”。趙寧宇教授說:“很多考生花了不少錢,定做了專業的演出服,想當然地認為服裝好,總能多得點印象分吧。殊不知,這些考官哪個沒見過上萬名考生,還能看不出來包裹在精彩服裝下的稀松本領?二來,具備專業知識的人都知道,進行舞蹈、戲曲等形體表演時,最方便的著裝是練功服,因為不束縛人的身體;而演出服有著種種為了美觀而不利于形體展示的設計,沒有更加高超的形體功夫,單靠服裝是不行的。結果,考生上去,大裙子沒轉起來,先磕磕絆絆;緊身衣勒得人縮手縮腳,這樣的事情屢屢發生。”
缺乏藝術創作的真誠
北電某招考老師在本院表演三試結束后,又去觀摩了兄弟院校的三試。他說:“看考場上的面孔,也有一些熟悉的。出色的在哪里都出色,平庸的在哪里都平庸,考生總是這樣。看著這些為了自己理想拼搏的考生,我一面為他們鼓勁加油,一面暗暗憂慮,為什么現在的考生越來越業余呢?”
如今,“藝考”似乎已經成了一種產業鏈,有很多人幫助考生揣度學校和老師的口味,對考生進行輔導和訓練,幫助考生考取藝術院校。這種輔導和訓練的結果,使得絕大多數考生的行為言談均顯得訓練有素,唯獨缺少了藝術創作最關鍵的東西——真誠。對白是設計好的,語氣是設計好的,考生們按照輔導和想象的說法給了老師一個“滿意答案”。他們不用自己的心靈進行感受和思考,他們以為一定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
“按照個人的經驗,我已經不太重視小品表演的考試,幾乎所有的考生都有能力按照套路表演小品,甚至非常了解哪個地方要爆發激情,哪個地方要尋找笑點,效果看起來也都不錯。可惜,這些表現都很廉價,沒有價值。我更重視和考生們的交談,雖然其中也有矯飾的成分,但真的東西要多很多。攝像機是不摻假的,當孩子們說真話的時候,他們臉上浮現出人性的光輝,是一般人靠演技演不出來的。幾乎每一個說真心話的考生,都顯得那么有魅力。考生們太了解專業考試了,于是他們盡一切可能尋找對付考試的技巧,卻大多忽視了通過考試的關鍵,那就是全身心地體現出自己對這門藝術的愛,癡迷的愛,用生命去追尋的勇氣——這樣的孩子來一個我們要一個。”這位老師的話發人深省。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分享“2009年北電表演系三試怪象頻生 形體考試像走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