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傳統文化金礦
2007-10-15 00:00:00
來源:
然而因為年代久遠,我們的祖先顛沛勞頓總結出的很多智慧已經隨其面孔一同模糊在歷史的深遠處;又因為數千年來封建帝王眼中孜孜不倦的事業無非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家業,我們容易籠統而粗暴地蓋棺論定“中國由來只有帝王權謀,沒有管理思想”,而把管理輕率地從歷史淵源中割裂開來。
但是許多企業的實踐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經過“創造性轉換”而形成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義利統一的企業倫理、競爭與和諧相統一的雙贏模式、開拓創新的企業追求,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已經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以人為本激勵源自內心
正如孟子“民為貴”的思想,儒家文化是一種人本主義文化,它倡導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風、以和為貴的人際關系、兼收并蓄的實用理性,這些思想均與現代管理的發展趨勢相吻合。在我國的一些企業中,這一“民本思想”經過創造性轉換,也已形成“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試圖把人從“經濟人”提升為“社會人”,從“單一”的人提升為“全面”的人。
企業發展有三個基本問題企業是什么?企業為的是什么?企業發展靠什么?而人本管理做出的回答是:第一,“企業即人”。企業是人的集合體,因此管理應以人為中心,要把調動人的積極性放在重要地位:而人的潛力也是無限的,能不能開發員工智力、挖掘員工潛力、提高員工素質,就成為企業管理成敗的關鍵所在。第二,“企業為人”。辦企業是為了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還是僅僅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是為了員工的發展與成長,還是把員工作為機器去使用?人本管理認為,辦企業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同時也要滿足員工的需要,“企業為人”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對立統一的。第三,“企業靠人”。人本管理認為,企業經營管理的主體是全體員工,辦企業必須依靠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
義利統—利潤責任并重
被譽為“日本現代化之父”、“日本近代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一生提倡“義利雙全”、“經濟道德合一主義”。他在《論語與算盤》中提出“把現代化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這里的“算盤”是指企業的經濟效益,而“論語”則是指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倫理觀念,即現代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他認為“企業的利潤,如不以仁義道德為基礎而求得,則既不能永續,亦無法持久”。
企業倫理是企業經營的一種社會責任。誠然,企業只有獲得利潤才能生存。然而今天的企業已經日益成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部分,它不僅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而且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和社會風氣。因此,企業對員工、顧客、股東和社會都承擔著重要責任。
員工是企業內部的顧客,同時又為企業外部的顧客提供服務。企業只有首先讓內部顧客滿意,才能最終令外部顧客滿意。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滿意度的問題,一方面不斷保障和提高員工的工作條件、基本工資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建立起科學的激勵機制,為員工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降低員工流動率和缺勤率,鼓勵員工更好地為顧客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
在對待顧客的倫理上,現代企業家越來越認識到,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顧客需要,甚至損害顧客利益的行為,對企業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很多企業努力為顧客著想,他們縮減過度的廣告費用來減輕顧客的負擔、拒絕出售對顧客有害的產品、不做不實的促銷,這些行動維護了企業的良好形象,贏得了顧客的信任,爭取到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股東是企業的投資人和所有人,對企業負有責任,同時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對企業行使經營管理權,同時對股東負有使其財產增值的責任,不能損害股東的權益。經營者應秉公處事,不虛報業績,不隱藏盈余,使股東獲得應有的紅利,保證投資方對企業的信心,公司才能籌集到擴大發展所需的資金。
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猶如農作物與土壤的關系。農作物從土壤中吸取養分才能成長收獲,但也必須給土壤回報肥料才能繼續生存。企業從社會賺取利潤,也要回饋社會,多做公益事業,改善社會風氣,促進文化升級。相反,如果企業噪音擾民,排放有害廢氣廢水,危害社區甚至整個社會,必將受到譴責,失去生存的外部環境。
合作競爭共獲雙贏境界
可以說,“雙贏”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與西方市場競爭理念相結合的產物。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有人強調“和諧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競爭才能生存”,而實踐證明,和諧與競爭的統一才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澀澤榮一就反對“商場如戰場”的說法。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他提出,“戰爭必有勝敗,一方因戰勝而獲利,另一方則肯定受損”,但是“商賣非商戰”,商賣是在交易中雙方獲得利益,即“商賣的道德是使買者與賣者共得利益”。他還認為:“競爭是學習與進步之母”,但競爭有善意與惡意之分。善意競爭靠的是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而惡意競爭則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利益。他的這些理論對實現市場經濟下的有序競爭具有啟發意義。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也是協作經濟,是社會化專業協作的大生產,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運作中,競爭與協作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近年來,很多學者提倡“合作競爭”,提出了“競合”概念、“雙贏”模式,旨在說明企業之間團結合作,在競爭中共同創造價值,才能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共同取得前所未有的盈利能力與市場競爭力。生產企業與科研開發機構合作,與供應商、分銷商聯合,協同現代物流企業把產品成本大幅度降低等現象,已經從實踐上證明了這一點。
“競合”概念也適用于企業內部。企業內部需要競爭,形成優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機制和獎優罰劣的分配機制,這樣才能增強員工的創新和進取意識,使整個企業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樣,企業內部也需要合作,從各經營單位、組織部門到生產線上的各個環節、各道工序,無一不需要連續運作、協調統一、統籌規劃,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成為一個實物與信息不斷暢流的經營實體。
開拓創新永褒進取精神
儒家文化常被認為缺乏創新精神,但這并不
(閱讀次數:
報名咨詢電話:010-51291557
高校招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