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不“感冒” 港校內地吸引力減退
我省“狀元”都去了北大清華
高考填志愿截止,我省高分考生去向哪里?記者給省內多名高分考生打電話,發覺這些學生對香港高校的興趣比較淡,高考理科前10名考生,幾乎全部被北大、清華瓜分。記得幾年前,香港高校擴大在內地的招生規模和力度,曾形成與北大、清華爭奪高分考生的局面。幾年過去了,香港高校對浙江高分考生的吸引力正在減退。
北大清華壟斷文理科狀元的格局2011年仍沒有改變,2011年浙江省兩名文科狀元,杭二中的王子君去了清華大學的經濟與金融國際班;舟山中學的朱嫻靜去了北大的工商管理學院。而2011年全省的理科狀元、溫州中學的施朝,則選擇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從鎮海中學排名省內理科前10名的考生信息看,他們不是去了清華,就是去了北大:全省理科第2名王子寧去了清華大學的工程力學;全省理科第4名陳健雄去了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全省理科第8名陳玄璇去清華的經濟與金融國際班;全省理科第10名許晨曦到北大的化學系。
王子寧說,據他所知,班上40名同學,有20人去了北大、清華,“好像沒有聽說有哪個同學申請去香港高校的。”
高分考生為何對香港高校沒有太大興趣呢?陳健雄的爸爸曾跟兒子談論過這個問題,按照陳健雄的高考成績,申請港大的獎學金應該沒問題,而且港大的國際排名比國內高校高一點,“但我們最后還是選擇了北大,因為選擇一所大學,不僅看它的學術研究水平,還要考慮學校對整個社會、文化及民族的影響力,從這一點講,北大影響的是國內10多億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國際化視野也不錯,而且那里還有鎮海中學的100名學生在。”
門檻高、費用漲
港校“黃金跳板”褪去光環
港校熱正在降溫?對于這個現象,無論是香港高校的招辦負責人,還是內地的相關老師,都表現出樂觀態度。有留學顧問認為,這恰恰體現了考生和家長的認識與規劃在趨于成熟與理性,因為他們看到了香港高校的一些“不足”。
高出一本線100分門檻高
一直以來,香港高校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塊“黃金跳板”。而這背后,是港校極高的入學門檻。從歷年的招生數據看,港大、港科大、中文大等幾所香港最強的高校,每年在內地招收的學生中,最低的高考分數,都超過了國內各個省市劃定的一本分數線100分左右。
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高
港校以全英語授課,所以對同學英語能力的要求很高,同時港校的寢室文化也很厲害,如果學生4年都不參加校園活動,就會被整蠱,還會被孤立。香港用人單位也很關注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費用逐年增長
香港高校在內地的口碑不錯,但由于學費逐年增長,加上住宿費,細算一下,部分院校所需費用和留學英美已相差無幾。香港的物價相對于內地要高,比如,在大學飯堂一頓早餐,需要港幣10~20元間,午餐大約要港幣16~35元左右。
港校面試
出題大多臨時起意
上周末,北京也舉行了香港大學入學面試,同樣采取全英文對答,7至8人一組進行小組討論,最后由考生向面試官提問。面試題選材靈活,“如何看待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點?”“如果你們生活在阿凡達星球上,允許選擇5種武器,你們會選擇什么?”都出現在考題中。現場多為北京高分學生,考分多在640分以上,文理科狀元也出現在面試現場。
港大化學系主任陳冠華教授說:“港大面試,只有‘話題’沒有‘考題’。”作為面試官,陳冠華手里并沒有事先準備的“考題”,他介紹說,已經和學生討論很多話題,比如“你如何看日本大地震”、“如何理解低碳”、“核能安全嗎”等等,可這些話題都是臨時想出來,如早餐的時候、晚上睡覺的時候。
陳冠華表示,面試時,考官并不看重學生回答問題對與錯,主要是看他們回答時邏輯能力、思維能力等。
港大面試的形式與內地名校自主招生面試也大不相同。考試時,6至8位面試考生被分成一個小組,隨機抽取話題,用英語展開集體討論,考官則由港大兩至三名教授組成。陳冠華說:“我一般不發表意見,生怕學生為了取悅老師,表達時發生偏差。”他透露,部分考生面試結束,有可能進入下一輪,“因為兩個評分教授,有可能評分有很大差別,為學生負責,就要進行單獨的面試。”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