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包圍城市、比較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依據
在1928年10月至1930年間,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系統地論證了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初步形成;1936年到1939年,毛澤東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著作,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范,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農村包圍城市,比較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依據
暴力革命,或武裝奪取政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但武裝斗爭的具體道路卻因國情而有所不同。武裝斗爭可以有各種不同情況,可以是城市工人為主的武裝暴動,也可以是農村農民為主的農民戰爭。無產階級政黨以什么方式、走什么樣的革命道路奪取國家政權,并不是隨心所欲地選擇和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
近代中國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而不能走像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那樣的中心城市起義的道路。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基本特點是:斗爭的主要形式是長期的革命戰爭;進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占農村后取城市。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其基本依據包括必要性,可能性兩方面。
必要性:
。1)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2)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農村的統治相對薄弱。
(3)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必須深入農村,發動農民起來革命。
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的城鄉關系,決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
可能性(也就是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1)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2)國民革命的影響。
(3)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
。4)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5)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確。
背誦提示:
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勝利的依據
客觀不平衡政治影響革命形勢主觀人民軍隊黨的組織
2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
1928年10月至1930年間,毛澤東在論證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概念,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緊密結合。
三者的關系是: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比較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加武裝斗爭,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進行土地革命,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比較強有力的工具;農村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基地,是開展土地革命,實行武裝斗爭的基礎和依托。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實踐證明“工農武裝割據”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由之路。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 “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比較高形式,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毫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比較重要因素!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1
2009.04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人在......
21
2009.04
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封建專制主義的文化,......
21
2009.04
1947年12月,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沒收封建階級的土......
21
2009.04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
21
2009.04
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做了科學概括,這就是:新民主......
21
2009.04
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劇烈變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標志著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