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考點1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
重要表現
(1) 社會主義文化亦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有機統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這是由社會主義制度的客觀要求和本質所決定的。沒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更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
(2)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優越于其他社會的根本標志之一。社會主義社會與其他社會形態相比,其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還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社會主義社會應該而且能夠創造出比其他社會形態更加進步的精神文明。
考點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重要任務和重要保證,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第一,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證。第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第三,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四,是我國贏得同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重要精神條件。總之,一個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一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一個是“現代化的重要保證”,這就是我們今天對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社會主義如果沒有這個特征,就不是一個完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如果沒有這樣的目標和保證,就會使現代化丟失政治方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必須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經濟越發展,精神文明越要抓好。
考點3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
(1) 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促進的。物質文明建設是基礎,對精神文明建設起著比較終的決定作用,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起著巨大的反作用。沒有經濟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就失去了物質基礎;沒有社會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物質文明也就失去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因此,兩個文明必須一起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軟。
(2)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為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現象,精神文明建設面臨著新的課題和任務。因此,只有處理好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考點4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1)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依法治國,也要以德治國。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②法治屬于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③以德治國絕不意味著用德治取代法治,更不是回到傳統的德治模式。在更為根本的意義上,德治是一個國家治理過程的系統工程,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必須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道德建設,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2) 實施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依據。第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需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又是德治經濟。市場經濟的運行既需要法律做保障,也需要遵循誠信原則。第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需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民主是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依法治國
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障,而依法治國又離不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第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以德治國方略的具體表現,離不開法制保障。
(3) 實施以德治國的意義。以德治國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基礎上提出的科學論斷,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實施以德治國,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國體系,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
考點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考點6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1)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二者互為條件,相互滲透。①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②思想道德建設是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的靈魂,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條件,它們共同推動著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
(2) 思想道德建設主要包括:①理論建設。主要是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教育等。在思想道德建設中,首先要抓好理論建設。②理想建設。就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設的根本。③道德建設。主要是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建設。其中,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價值觀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關鍵是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④紀律建設。主要是指遵守憲法和國家的政策法令,加強民主法制觀念,正確處理好紀律與民主、自由的關系。
(3) 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①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②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③引導人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考點7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1)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的重要條件。沒有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教育、科學等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①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要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
(3) 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第一,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深深植根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創造活動,我國的文化事業要面向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第二,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應該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第三,要積極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
考點8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1) 指導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指導思想規定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指明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和方向。
(2) 基本指導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而又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
三、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考點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1) 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的精神寄托。它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于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深刻的影響。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用什么樣的精神旗幟團結帶領全體人民開拓前進,中華民族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問題,是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石和本質體現,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3)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要性:是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
(4) 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②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都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內涵的科學揭示。
考點10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比較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創造性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種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襲,保證文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考點11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根本。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既是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也是中國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體現。
考點12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比較根本、比較集中的體現。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于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把握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使全體人民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銳意進取,奮發圖強。
考點13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1)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總結。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重要而緊迫。
(2) “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涵: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3)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各民族、各階層和不同利益群體的人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基本規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4)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入人心是關鍵,聯系實際是途徑,弘揚正氣是落腳點。要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要以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主題,以促進社會風氣不斷改善為目標,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8
2009.05
第七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考點1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
18
2009.05
第六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考點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
18
2009.05
第五章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一、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步驟 考點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18
2009.05
第四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一、 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考點1 社會......
18
2009.05
第三章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考點1 “什么......
18
2009.05
第四部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第二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一、 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