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和目標。這一《決定》必將對我國改革產生深刻的影響,考慮到這一點,今年考研政治復習應該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一個重點知識點來看待。 從比較近5年以來研究生入學考試命題的情況來看,除了2001年沒有以分析題(包括論述題和材料題)形式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關的知識點以外,其他各年都有相關的大分值題目出現。各年的考查情況為:1999年理科論述題34題考查了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這一知識點;2000年文科材料題第35題考查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改革目標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給我國帶來的變化等知識點,同年理科論述題第34題考查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思想及其對實踐的指導意義;2002年文理科論述題第35題考查了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擴大”這一現象;2003年分析題第36題要求考生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國家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國家調控的目標、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等。 結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們認為,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知識點,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評價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客觀評價,首先要搞明白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有兩座歷史里程碑,一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二是十四大以及十四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而十四大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決定。十四大以前的改革主要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十四大以后的改革有了目標和方向,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可以看作經濟體制改革歷史進程中新的里程碑,因為這一《決定》是新一屆中央為中國新世紀的經濟改革制定的全景式行動指南,而且這一《決定》的著眼點已經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移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客觀評價,應當充分認識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國經受住了國際經濟金融動蕩和國內嚴重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等嚴峻考驗。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行客觀評價,也不能忽視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分配關系尚未理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矛盾突出、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整體競爭力不強等。而存在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 正是在對經濟體制改革客觀評價和認識、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以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舉措 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從11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以下幾個方面是2004年考研復習的重點所在: 1.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這一問題一直是考研命題中的一個重點,幾乎每年都有涉及,選擇題、辨析題和分析題都出現過。2004年考生復習過程中,針對選擇題主要應當注意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一些新提法,如“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等;而分析題則應當著重注意基本原理的運用,應當能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十六屆三中全會的重要論斷。 理解這一問題的重要原理包括: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及其確立依據;二是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和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三是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以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基本措施。 2.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 這一問題的考查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和農村在國民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二是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村經濟體制;三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對農村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結合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深化農村改革和完善農村經濟體制的主要內容理解上述問題。 3.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 完善市場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因為強化市場的統一性,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任務。二是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這與2004年考綱第六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第三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中的兩個知識點是相關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完善生產要素市場”。 規范市場秩序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點問題,2004年考綱第六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第三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中有這樣一個知識點:“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因此,要從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高度去理解“整頓市場秩序”這一問題。其中,至關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理解這一問題,要聯系溫家寶總理4月15日在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會議上強調的觀點: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解決當前經濟秩序中存在的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靠健全法制,靠塑造誠信的社會環境;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必須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經濟秩序。 4.推進就業和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就業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從擴大就業再就業的要求出發,在產業類型上,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企業規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業;在經濟類型上,注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就業方式上,注重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由于2002年考查過“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因此2004年考生應當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現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特點和客觀依據;二是生產要素參加分配的實質。 關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結合這一論斷理解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和基本要求。 5.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在這里,主要是要深刻理解黨的領導是順利推進改革的根本保證。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決策,是對全黨新的重大考驗。因此,①要自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堅持謀全局、把方向、管大事,進一步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②要加強和改進黨風廉政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保證,必須貫穿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很有可能成為今年考研政治命題的一個重點,這種預測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考慮:第一,黨的十六大在黨章中明確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為適應這一要求,2004年考綱將《鄧小平理論概論》更名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更加突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這一點在考試命題中也會有相應的體現。第二,當前已經進入了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三個階段,中央已經提出了學習貫徹的根本要求和工作部署,今年以來,中共中央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印發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2003年7月1日,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十六大提出的一個戰略舉措。第三,自2000年2月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來,在2001、2002、2003三年的考研命題中還沒有出現與此相關的大分值題目,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考綱作出重大調整的背景下,命制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相關的大分值題目的時機顯然已經成熟。 全面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比較終決定力量和生產力標準;二是文化的本質和功能;三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四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任務。 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要結合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任務,理解黨為什么要始終做到“三個代表”,這一點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被忽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 考綱從三個方面分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即當代世界的新變化、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從兩個角度對黨情的新變化作出了闡述,即“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十六大報告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歷史地位的比較權威概括。 針對以上論述,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又系統地回答了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比較新成果;二是,為什么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胡錦濤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規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宏偉藍圖和一整套發展戰略、提出了我國外交工作的戰略策略方針、確定了黨的建設的總體部署,因此,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 “三個代表”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個代表”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整體。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只有不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為發展生產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設才能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才能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是實現比較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和前提,實現比較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則是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目的和歸宿。 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國比較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體現了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是全黨全國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引向深入。這就是黨中央提出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總的要求是: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十六大報告指出針對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四個必須”:一是必須使全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二是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三是必須比較廣泛比較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四是必須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 此外,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二是檢驗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效關鍵的四個方面。 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比較好實踐,也是對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比較好檢驗。 資本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近5年來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涉及資本的選擇題每年都有。大分值題目方面,1999年理科辨析題第30題考查了“流動資本是在生產中其價值發生增值的資本”;2000年理科論述第33題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有關原理,分析我國經濟生活中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供過于求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及應采取的對策”。 資本就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的本質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即資本只能在運動中才能實現價值增值。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著重考查了資本的本質和資本運動方式。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考查資本本質和資本運動方式的過程中,對資本作出了不同的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這是容易混淆的兩個知識點。 (一)資本的本質 考查資本的本質從資本流通總公式開始,這是因為資本流通總公式是資本本質的外在表現。資本流通總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資本流通中,貨幣在運動中能夠帶來價值增值,從而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的存在形式。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同價值規律相矛盾。按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應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交換的結果只會使價值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然而,資本總公式呈現出來的現象是,經過流通過程資本的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價值增值。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要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是要說明價值增值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和從哪里產生。 資本的比較初表現形式常常是貨幣,但貨幣本身并不是資本。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解決了資本總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勞動者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二是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生。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在于他能勞動,其特殊性在于:勞動能創造價值,不但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比較大特點在于它的使用價值有特殊性。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實現價值增值的前提條件,那么價值增值究竟是在哪里發生的呢?這需要進一步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勞動力的支配使用權歸資本家所有,工人在資本家監督下勞動;二是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自身的勞動力價值,在剩余勞動時間則生產剩余價值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就是價值增值過程。 因此,資本本質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即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剝削失去生產資料的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二)資本運動 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離開運動資本就不能實現價值增值。要從兩個角度考察資本的運動:單個資本運動和社會總資本運動。 1.單個資本運動: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 產業資本從某種職能形式出發,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3個階段,分別地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3種職能形式,履行相應職能,實現了價值增值,比較后又回到原來出發點形式的全部運動過程,就叫做產業資本的循環。產業資本循環要保持連續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資本要不斷增值,資本就必須周而復始地反復循環。當資本不是當做孤立的一次行為,而是當做周而復始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就是資本周轉。要進一步理解資本周轉速度對商品生產和價值增值的影響,把握影響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因素、加快資本周轉的方法。 2.社會總資本運動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其中價值補償是關鍵基礎,實物補償是關鍵。研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兩個理論前提:第一,從實物形式上看,社會總產品按其比較終用途可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與此相適應社會資本分為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第二,從價值形式上看,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表現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之和,即C+V+M(社會總產值)。 進一步的,要把握社會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和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與實現條件。客觀要求的比例關系一旦遭到破壞,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就不能正常順利進行了,同時,只有兩大部類生產按比例地發展才能順利實現社會的擴大再生產,這是一切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社會總資本運動的共同規律。 (三)資本的不同區分 1.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馬克思根據資本在生產剩余價值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區分為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區分的意義在于:第一,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第二,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第三,為資本有機構成、平均利潤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2.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依據生產資本不同部分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生產資本的構成對資本周轉速度產生重要影響。 關于固定資本,還要掌握其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以及與之相關的固定資本折舊、技術進步與固定資本折舊的關系。 不能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分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混同。這兩種劃分在劃分的依據、劃分的目的和劃分的內容方面都是有區分的。看不到兩種劃分方法的不同,就會抹煞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價值增值中的本質區別,從而掩蓋資本主義剝削雇傭勞動的真相。 |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5
2009.05
......
25
2009.05
......
25
2009.05
......
25
2009.05
......
25
2009.05
......
25
20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