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具有客觀性,生產力是客觀力量,生產關系是客觀關系。
經濟基礎是社會的物質關系,上層建筑(思想、政治)是社會的思想關系。
2.區分生產方式的構成、社會形態的構成、社會文明的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的構成。
生產方式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社會形態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社會文明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成;社會基本結構由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構成。
3.“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命題,對當時的反封建斗爭有啟蒙意義。
但其實質上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我們要反對這種價值導向。
4.“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則無世界”。
這是梁啟超的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5.“在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此話中的“謀事在人”承認人的能動作用,但“成事在天”則帶有宿命論和唯心史觀的色彩。
6.“個性自私”觀點的錯誤在于違背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科學論斷。
7.戰國時期鄒衍認為,歷史朝代的更替和變遷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順序進行的,史稱“五德始終說”,這種觀點屬于歷史循環論的錯誤觀點。
8.關于人的價值觀問題,存在主義者薩特認為人的價值在于自由,它是通過人的“自由選擇”實現的。這種觀點拋棄了人的社會屬性,離開社會和集體來談個人,離開社會歷史規律來談自由,宣傳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堅持了抽象的人的價值觀。是不科學的看法。
9.“人性善”、“人性惡”、“人性有善有惡”、“人的本質屬性是理性思維”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在社會中形成”。
10.哲學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疇的概念。哲學的“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即掌握了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而政治的“自由”是針對紀律而說的。哲學上的“自由”指導政治的“自由”。
11.“人的本質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說法是錯誤的。
人的本質不是由世界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26
2009.05
1.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上層建筑為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服務......
26
2009.05
11.“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所以人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 人口因素是......
26
2009.05
1.區分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經濟基礎。 生產方式既包括生產力,也包括生產關系;經濟結構不包括......
26
2009.05
11.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說明了理論只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才能發揮其作用。 “理論是灰色......
26
2009.05
1.人的認識能力與實踐能力既無限又有限。 從整個人類角度看,人的認識與實踐能力是無限的(至上......
26
2009.05
11.“度即關節點”是錯誤的論斷。作為哲學范疇,度與關節點是密切相關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內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