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理論試題的綜述政治理論,是一門綜合性、理論性、現實性很強的考試科目,它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以及形勢與政策等多門課程,涉及眾多的理論和大量的現實問題,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政治理論課考試作為全國統考課,它的特點在于:第一,它由國家教育部制訂的統一的政治理論考試大綱。第二,全國各地的考場,使用的是由國家教育部組織命題的試卷。第三,試卷的評卷,是以省、市、自治區為統一單位,統一組織評卷。第四,有全國統一的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它是國家為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而設置的考試。它的評價標準是高等學校優等本科生能達到及格和及格以上的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論素質,并有利于各個高等院校在專業上擇優選拔。為此,教育部考試中心每年統一制訂《考試大綱》作為考研命題的基本依據。所以,考生在復習時,一定要仔細閱讀比較新的考試大綱的修訂說明、考試說明,并且根據所列的考查要點進行復習。
《政治理論考試大綱》在考試說明中明確規定了評價目標:政治理論考試在考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注重考查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字面上看,評價目標是考試大綱中通過硬性規定要求考試參與者學習該門課程必須達到的目標;而通過更深層次的探討可以發現,這些目標往往也是考試中命題的指導性原則和方針。這樣看來,考生有必要對考試大綱的評價目標進行一個應試導向的了解,以備在考試沖刺階段的復習中采取應試對策。
考綱層次遞增地將評價目標具體化為六種能力,對應了考試形式中選擇、辨析、分析三類題型設計的要求。下面分別就這六種能力給考生以簡單的解析。
1.準確地再認或再現有關的哲學、歷史、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識。
例題: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A.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B.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
C.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
D.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E.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解析]這是2004年一道形勢與政策題。題中ABCDE五個選項全是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中的內容。故全選。從歷年考題來看,對這一能力的考查一般常見于選擇題,尤其是不定項選擇題中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以及一年間的國內外重大時事的考查。
記憶是鞏固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反對死記硬背并不意味著不要求記憶,相反,大綱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非常準確地識記所學的哲學、歷史、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識,并在應試解答時準確地再認和再現出來。
2.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中的有關范疇、規律和論斷。
例題: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來直接改變物質結構,就是信奉
A.主張精神主宰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唯心論
B.主張精神是脫離人腦獨立存在的客觀唯心論
C.認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
D.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唯物主義
[解析]意念移物就是人的意識直接可以作用于客觀物質并隨其發生變化,這是偽氣功論者鼓吹的現代迷信,很顯然是主張精神主宰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唯心論的錯誤觀點,故應選A.此題就是要求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范疇、規律去識破偽氣功論者的騙局。
再如,鄧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一論斷的含義是指
A.改革與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內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C.改革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D.改革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化
E.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解析]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但與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大革命即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不同,它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所以A項錯誤,BCDE都是對題干的正確解釋,為本題答案。
近幾年政治理論考試的考查方式日趨靈活,角度更加多樣化,素材更多地來源于現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實例。盡管試題因此而日趨偏僻復雜,但是其考查點一定是大綱所涵蓋的要點,其所貫穿的原理、規律一定是考生被要求掌握的理論內容。這要求考生不僅能記憶、重現原理,還要求把握原理的實質,切實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有關范疇、規律和論斷。
3.運用有關原理,解釋和論證某種觀點,辨明理論是非。
例題: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的變化就是價值變化的表現。
[答案要點]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基礎。在競爭條件下,價值的變化必然引起價格的變化。但是,在現實的交換活動中,影響價格變化的不僅僅是價值的變化,還有供求關系、競爭、貨幣幣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解析]這是要求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關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影響價格的因素原理全面、辯證地分析該論點的一道題。本題可從兩方面來回答:一方面要明確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和內容,所以價值的變化必然引起價格的變化。另一方面要指出影響和制約價格的因素多種多樣,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價格的變化不一定是價值變化的表現。
辨明理論是非就是對有關理論觀點做出是與非的辨別,并同時進行適當的分析給出判斷的理由。判斷的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理論,采用的形式或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基本理論解釋和論證某種命題,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銳利的思想武器對錯誤的東西進行批判。
4.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有關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
例題:商品流通公式與資本流通公式相比較,其區別有
A.買與賣的順序不同 B.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的目的不同
[解析]該題命題的意圖是檢驗考生是否能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分析的基本內容。考查的目標是要考生通過對商品流通公式與資本流通公式的比較分析,指出兩者存在的區別。該題的解題思路應首先列出商品流通公式與資本流通公式,然后,在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正確地指出兩者存在的區別。選項B有一定的干擾性,因為從現象上看,資本經過流通,其價值發生了增殖,似乎是不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其實資本價值增殖是發生在生產過程中,資本流通過程與商品流通過程相比較,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并沒有區別。
這一能力要求考生對相近、相似、相關的情景材料或知識點的特殊本質和個別特性進行定性分析,即進行異同點的對比,所比較的內容跨度不定,可能是同一學科同一章節的,也可能是同一學科不同章節的,甚而可能是不同學科的內容。因此這一能力要求的層次比較高。
5.結合特定歷史條件或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生活的背景,綜合認識和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例題:世紀之交,中央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試述中央在此時做出實施這一戰略的依據,以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你認為在實施這一戰略過程中,應該處理好哪些關系?
[答案要點]
(1)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根據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思想,即先是條件較好的東部地區發展起來,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發展到一定的時候,也就是達到小康時,又要求東部地區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西部的發展。另外,在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同時,東、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較突出,為實現地區間的協調發展,中央在世紀之交,適時地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
(2)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地區協調發展和比較終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
(3)在實施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西部與中部、東部地區的關系,經濟發展與人口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等。
[解析]這是2001年文、理科通用論述題第35題。2001年之所以命制這道題,一是因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2000年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當年的熱點問題;同時,促進區域經濟合理布局與協調發展,也是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的多年未考點,命題空間大。
考研政治試題體現國家意志,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近年來,試題以現實問題為載體,側重考查能力的特點逐年增強。這一能力要求正是這一考試趨勢的突出反映。2003年之前它常以綜合性論述題的形式出現。其特點是圍繞當年的某一熱點問題選材、設問,以現實問題和考查能力立意,考核點又要明確限定在考試大綱之內。往往是用某一哲學原理闡釋當前政治、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現象,用某一政治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我國當前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問題。
6.準確、恰當地使用本學科的專業術語,文字通順,層次清楚,有論有據,合乎邏輯地表述。
表述能力是指用文字把對問題的認識或理解表達出來的思維能力。很明顯,大綱單列出一個評價目標強化了答題規范的問題。很顯然,這種能力針對的題型就是辨析題和分析題。對此能力要求,考生在答題時犯的主要錯誤是求量不求質。考生在復習時由于多以背書為主,在練習中又往往采納題海戰術,在考試中遇到熟悉題目,唯恐言之不及,認為多多益善。但實際上答案要求是文字通順,層次清楚,合乎邏輯,寫得太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量上,而忽視了內容在質上的規定性,同時答案繁瑣冗長,往往會帶來思路的混亂,使大量與題無關的內容掩蓋了涉及題意的某些內容。
考生明確上述評價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首先,它澄清了一些模糊認識。長期以來考生普遍認為政治理論考試考查的大都是些死知識,靠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臨陣磨槍就可及格甚至得高分,進而忽視了平時的復習,尤其是有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評價目標明確規定,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并重能力的考查,說明只考知識記憶的觀點是非常片面的。也有人誤認為,政治理論考試主要是時事政治的考查,應多考些時事,少考些理論。評價目標的有關規定說明,該考試雖然有其時政性,但考查的重點是各學科體系內科學的或經過科學檢驗的相對成熟的內容。還有些人認為,政治理論考試所謂理論聯系實際的題目也僅僅是時政方面的。從評價目標中人們不難發現,要求考生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所觀察和分析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當今國內社會生活的,也有歷史的和世界經濟與政治等方面的。
其次,考試大綱中的評價目標是與一定的教育認知層次相關聯的。評價目標第1、2、3、4、5條規定了考生學習政治理論課后應具備的、從再認或再現到綜合認識和評價的各層次的能力,這一能力考查層次基本上是與考生學習中由淺入深的認知過程相對應的。如果說,考試大綱中考查要點規定的是考查內容的廣度的話,那么評價目標規定的是考試對于考查內容掌握的深度要求。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31
2009.05
(二)、毛澤東思想逐漸形成和發展時期(1927年7月至1935年1月) (1)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
31
2009.05
第一節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 (一)、馬......
31
2009.05
(二十一)對立統一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完整的......
31
2009.05
(十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1.實踐的本質 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有兩方......
31
2009.05
(一)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是人們對......
31
2009.05
(二十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 (1)無產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