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幾名學生走出北京大學法學院大門。
通訊運營商搭著涼棚大肆招攬客戶,小販們兜售著各類生活用品,自行車店新進的車子太多,不得不從門口一直擺到路邊,隨處可見的橫幅上寫著“熱烈歡迎新同學”。在北京大學開學這幾天,校園里到處可見這樣熱鬧繁忙的景象。
但被歡迎的新同學并非都在為進了名校而興奮,有人在為學費發愁。
8月23日,一篇名為《親愛的我的北大,我是否該賣身交你的天價學費?》的帖子,出現在天涯論壇上。雖然帖子被批有明顯的“標題黨”傾向,但其中反映的問題卻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該網友稱,自己即將進入北京大學攻讀法律碩士,但每年2.2萬元(3年共6.6萬元)的“天價學費”,讓自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學費負擔。
這個網友質問,這種收費是否符合教育部文件規定,是否已經淪落成了學校的創收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自2007年以來,隨著部分高校公費、自費的取消及獎助學金制度的變軌,研究生培養機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次“天價學費”事件的出現,研究生學費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據了解,高校有一部分專業出現了“天價學費”。這種收費是怎么產生的,是否合理?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學費是否天價?各方觀點不一
記者調查了解到,該發帖人為女生。當記者試圖通過其朋友與她取得聯系時,她朋友說,該女生不愿意再談,“再討論下去對她在北大讀書或多或少有影響”。
在帖子中,這名女生這樣描述了自己的家庭境況:“母親臥病十幾年,家徒四壁,父親也已年過花甲。”“我家全年純收入不過五六千元。本科期間家里只是負責我每年3000多元的學費,剩下的生活費我自己解決。”
她說自己對“天價學費”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雖然每年2.2萬元的學費是自己在報名時便知道的,但考研時看到學校的總招生簡章上寫著普通獎學金額度比學費還高,認為只要自己努力拿到了獎學金,學費就不是什么問題了,“自己只需要解決第一年的學費就可以了”。
但讓她失望的是,原本期望的獎學金和助學貸款變得“猶如水月鏡花”,因為“所有獎學金政策都是法律碩士除外,只有極少數單項獎學金才可以申請,而且獎勵額度都不高,獎勵名額都不多”。
她這樣計算3年的開銷:學費6.6萬元、住宿費4500元、餐費9000元,其他生活日用品開銷按每月50元計算,3年共計1500元,如此加起來,讀完這3年至少8.1萬元。
“沉甸甸的壓力”讓她質疑:“北大,你的學費為什么是天價?”
但記者了解到,事實上,并非只有北大的學費這么高,其他高校的法律碩士收費也不低,比如清華大學2009級法律碩士3年的學費也達到了4.6萬元。
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的學費相對要低些。今年剛考上該校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張侖(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雖然每年學費是1.6萬元,但只要不掛科,就會有3000元的獎學金”。但也有新生在網上表示“太貴,準備放棄”。
當記者聯系到這名“準備放棄”的新疆籍學生時,他比較終還是決定去學院報到。他說,1.6萬元的學費是“啃老”啃來的,由于家在農村,父母出這筆錢很吃力,“但第一年,就這樣了,剩下的靠自己。”
還有比法律碩士學費更高的專業。據了解,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招收的國際法律碩士的學費達到每年5萬元。而復旦大學今年新設的金融學(基金管理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費,也達到了3年10萬元。
記者還了解到,同聲傳譯、工商管理、軟件工程、集成電路工程等專業碩士的學費也非常可觀。《北京大學2009年工商管理碩士(MBA)招生簡章》顯示,國際班學費10.8萬元,全日制班、在職班學費9.8萬元。國際班、全日制班分兩年繳納,在職班分3年繳納。北京大學2009年軟件工程碩士研究生部分方向的學費,兩年共計6萬元。
這樣的高收費讓一些人深感震驚,“天價學費”帖子后面的跟帖,就有不少人感嘆上學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好學校上不起。
但也有不少人為這種高學費作辯護,抨擊作者是在炒作。有人認為這種投資完全值得,高投入,畢業后參加工作收入也高;還有人認為高學費來自高成本。
對于法律碩士而言,這樣的收費到底算不算高?
【相關閱讀】
研究生收費改革歷程
1985年以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實行單一的國家財政模式。
1985年始,國家對研究生收費采取雙軌制,即國家計劃內招生由國家按招生指標下撥培養費,計劃外委托培養生由委培單位出資(也有一些由個人出資),計劃外自籌經費生由個人出資或導師出資。
2005年起,國家開始探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方案,作為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研究生收費機制改革問題備受矚目。
200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3所高等學校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
2007年,全國17所高校首批試點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這些高校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西安交大、中科大、中國農大、大連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培養經費改革只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中的一項內容。改革后的研究生將不再區分公費和自費,而是采取獎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學費和生活費。沒有參加試點的高校仍按計劃內和計劃外招生。
2008年,56所研究生院招生不再分公費和自費,而是采取發放獎學金和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
2009年,國務院學位辦公室表示要將改革推廣到全部中央部委屬院校,同時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省屬高等學校開展改革試點工作。
(實習生陳杰 袁夢晨整理)
碩士生學費是以何標準計算的
近些年來,隨著大學收費制度的改革,每一項新政策的出臺,都要牽動敏感的社會神經,從而引來許多關切的目光。
大學學費提高后,上大學難一度成為顯著的社會問題。現在,碩士研究生的學費又改革了,一些專業的收費,在一部分人眼中已然是“天價”,對于習慣了免費卻也明白免費不可持續的人來說,這樣的收費是否合理?碩士研究生的學費到底收多少才合適?對于公立大學而言,是否可以借碩士研究生培養營利?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教育系主任勞凱聲教授介紹,在以前,中國的大學教育都是全部免費的,不僅學費全免,住宿費也不用學生出,此外國家還會提供一部分獎助學金,這樣有些學生的吃飯問題也解決了,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開始逐步擴大,這樣如果還完全依賴政府撥款,那規模肯定受制于財政規模,于是就開始逐步實行收費,一開始是本科生,到了前幾年研究生也開始收費了。
“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國家都存在,像中國這樣高等教育從免費到收費的國家也有不少,很多歐洲國家,如德國以前的高等教育都是全部免費的,因為提倡高福利。不過比較近兩年,德國也開始收費了。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收費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勞凱聲說。
勞凱聲認為,高等教育實行免費制確實不公平,何況對于碩士生。“這等于用全體公民的錢去供部分人讀書。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本身就會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地位,所以自己是受益方,因此應該承擔部分費用。”
但究竟應該收多少,是否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定?學術界卻形成了不同的意見。
勞凱聲不贊成多收,“培養出了高水平的人才,對國家也有利,研究生學費收得過高是不合理的。”
他認為,應考慮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公立性質。“學校不是商業機構,不能根據學生未來會賺多少錢來確定收多少學費,要根據教育成本來計算,學生以后賺得多學費就收得多,那學校不是害了紅眼病嗎?”
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雖然也認同“即便是面向市場收費,也應該以教學為本,不能以賺錢為目的”,但他認為,學校可以根據市場的教學需求來制定收費標準,如果一個學校報考的人數多,這個學校的學費自然要貴一些。
不過,他也提出了一個“費用支付原則”。他介紹,在國外,基本上有兩個原則:一是受教育者支付整個教育成本20%的費用;二是受教育者的支付額度占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但目前中國突破了這兩個原則,碩士研究生支付教育成本的費用占30%到40%,遠遠高于國外。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成本支出占農村國民人均收入的160%左右。因此在中國,個人高等教育的支出遠遠高于理論上應該占有的比例。
專門研究過碩士研究生學費問題的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盧曉東在一篇論文中認為,本科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多私人產品屬性。研究生教育公共產品的屬性更少,私人產品屬性更多。因此,可以將研究生教育視為私人產品,這是研究生上學應當繳納學費的理由。
盧曉東認為,研究生的生均成本很難準確計算,特別矛盾的是,估計生均成本較高的理工類學科,報名人數卻很少。比如,北京大學二級學科粒子物理與原子物理,連續幾年碩士報名錄取比例平均為2:1,生源已成為學科發展的大問題。然而,估計生均成本很低的社科類學科,如民商法連續幾年碩士報名錄取比平均為17.5:1,學費超過成本后仍有許多學生報考。
他還提出一個“校內財政轉移支付”的概念(《復旦教育論壇》2003年第6期),就是學校利用學費再分配的權力,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對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不利學科——學術型學科進行資助,以保持學科間的平衡發展。
他舉例,目前MBA報名錄取比相當高,因此學費存在增加余地。增加學費后報名比例只應逐步減少,以保證生源的質量平穩。由于辦學可產生經費結余,該專業招生數可適量增加。
他分析,當學費為每年4.5萬元時,年招生規模保持260人不變,學校可增加收入707萬元。結余經費如全部用于校內轉移支付,按物理學博士生資助方案設計,可資助約700名博士生;或在全校增加助教崗位880個。如采用固定比例上交分配模式,如上交學費的45%,當學費為每年4.5萬元時,學校可收入1053萬元。
盧曉東認為,我國研究生教育收費順序可安排如下:第一步,職業型學位教育中部分學科先行收費;第二步,全部職業型學科收費,國家監督實行市場定價,同時開始調整撥款機制;比較后,學術型學位教育收費,同時調整撥款和資助政策。
學費改革影響到底有多大
物理學專業的劉華(化名)是從蘭州大學保送到北大的,他的學費是前兩年各1萬元,比較后一年1.5萬元,但他獲得了獎學金。“我現在其實是不用交學費的,因為獎學金就可沖抵學費。”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獎學金是半年發一次,導師一個月也會給400多元,1萬元的學費并不算貴。
據了解,北京大學自2007年起參照國際上比較通行的研究生獎學金設置辦法,提高了獎學金的數量,以充抵學生的培養經費和部分生活費。
根據2007年發布的《清華大學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辦法(試行)》第八條規定,清華大學的碩士生學費標準暫定為每人每年8000元。但事實上,清華大學的大多數碩士研究生都能申請到“三助”(教學助理、管理助理和研究助理)崗位,研究生未獲得“三助”崗位的,可向學校提出減免學費申請。當出現“掛科”(某一門課程不及格——記者注)時,碩士研究生需繳納“掛科”當學期的學費4000元。
但并非所有高校的研究生收費改革都能像清華和北大那樣。
2006年和2007年,湖南省物價局參考國家關于在部分高等院校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的做法,對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部分省屬高等院校試行計劃內研究生收費并核定了計劃內研究生學費標準。湖南大學對計劃內研究生每年收取3000元學費,但每個學生一年10個月每月有220元補助。
2008年9月,湖南大學對外宣布,該校實行研究生培養和管理模式、研究生招生制度、新型的研究生獎學助學制度等多項重大改革,實行按學分繳納學費。該校2008級研究生申煥洋(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去年入學時拿到了二等獎學金4000元,僅相當于學費的一半。他有一個患尿毒癥的父親,經濟壓力相當大。
盡管一些高校的收費制度改革讓一部分研究生受益,但改革范圍并不包括那些專業學位研究生。
《北京大學201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在獎學金一項中規定: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獲得獎學金的平均覆蓋面一般不低于90%。但專業學位研究生、人事檔案不轉入我校的研究生、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外國留學研究生除外。此外,北大的法律碩士研究生只能申請部分單項獎學金。
記者注意到,盡管有關高校強調,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招生對象、培養模式、就業去向等方面有不同之處。但從實際情況看,很多方面日益趨同。去年12月初,教育部和國家發改委共同提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大學生就業的影響,2009年研究生將適度擴招,將增加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5萬名,主要用于招收參加今年研究生考試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在這擴招的5萬名碩士研究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專業學位研究生。
“專業碩士研究生其本身就是針對那些在職的人員來進修深造的,讓本科生來報考專業研究生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使得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有些錯位。”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說。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勞凱聲教授認為,如果教育主管部門缺乏對專業碩士研究生收費的嚴格管理,有關政策就可能會為一些學校和個人借此賺錢開了口子。
“據我了解,文科方向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教育成本上沒有太大差別,因此有些學校把專業碩士的學費定得過高是不應該的。”他說。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6
2009.09
當考研成績出來的時候,我感覺仿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當中。“意外”的是我用100天打完了這場戰役......
16
2009.09
“徘徊期”秘笈。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秋季的腳步臨近,考研同學備考階段也進入到秋季強......
16
2009.09
對于校園考研一族而言,“找個研友”不是什么新鮮事。校園里,網上,頻頻出現各種誠征研友的信息。......
16
2009.09
接到錄取通知書的一刻,我竟然很平靜,我想這與我用一顆平常心態去對待考研是息息相關的。面對考研,曾......
16
2009.09
農業資源研究中心2010年接收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有關事項 一、推免生條件(除滿足研究生院要求外,......
16
2009.09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招生簡介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院成立于 1956年,是中國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