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僅要培養知識精英,更要培養流淌著科學道德血液的知識精英。”今天上午,北京大學所有2009級研究生新生聚集于百周年紀念大講堂,聆聽“入學第一課”。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長高岱教授告訴記者,和往年由各個院系分別組織新生見面會不同,今年研究生院首次和全體新生“面對面”的內容,就是講解學術規范。而清華大學歡迎4000多名研究生新生的形式也很特別——請來中國科協的10多位院士專家,以“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為題舉辦專題報告會。“我們希冀進入學術研究階段的青年學子,從踏入科學研究大門的第一天起,就以比較嚴謹的治學習慣要求自己。”清華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武曉峰老師說。
莫以“小聰明”對待學問
幾個月前,也是在百周年紀念大講堂,面對即將離開母校的2009屆畢業生,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教授說:“開始新的人生旅程,固然可喜可祝;但我知道,你們中的少數人能夠畢業,帶有幾分僥幸。在祝賀你們的同時,我也必須提醒你們,人生的僥幸并不總是存在。從長遠來看,命運的均值是零!”
一位輔導員老師告訴我們,清華、北大聚集的都是好學生,搞定一門課、一篇論文并非難事。“但正是因為天資聰穎,往往會在治學態度方面放松要求,忽略基本的學術規范。”海淀區某重點大學研究生院曾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在求學階段找到了年薪25萬元的崗位。但由于長期實習,學業處于“半荒廢狀態”,比較后連某些課程論文都由同學幫忙“修修補補”,比較終因為碩士論文不過關而被取消學位,連工作也砸了。高岱教授坦言,在負責研究生工作的這幾年中,幾乎每年會碰到有學子因為學術規范問題而遭遇麻煩的個案。
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絕不應該成為大學學人放棄自己操守的理由!”在清華大學“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專題報告會上,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如是說。
“雖然學術不端行為已經侵蝕到了高校研究生和大學生群體中,但高等學府永遠是社會道德和理想的引領者與堅守者。”顧秉林院士說,學術不端行為需要標本兼治。在加強科學道德、學風和學術規范宣傳教育的同時,也要有切實的制度建設與制度保證。一旦發現必須堅決處理,堅持學術的事情由學術本身說話。“誠然,目前在制度建設方面尚存不足,但青年學子必須學會自律。明白什么是行為的界限,以高尚的學術道德從事科研工作,也許才是比較重要的科學素養準則。”
“希望‘入學第一課’能成為所有學子心里的一顆‘種子’。”武曉峰老師說,學術道德操守與治學品格,不僅僅會影響到學子們在校幾年的學習研究,即使將來未必走上真正的科研道路,這些習慣與態度也都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