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日本的外交政策
1.西歐的外交政策
“西歐”是與“東歐”相對應的政治地理概念,是指歐洲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戰后西歐國家的對外政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50年代追隨美國反蘇反共。當時歐洲國家在經濟上、軍事上離不開美國的幫助,因此,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國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完全追隨美國,亦步亦趨。
60~70年代尋求獨立自主、聯合自強。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西歐各國在外交事務方面的獨立性日益加強,西歐聯合(歐共體的成立與發展)、法國戴高樂主義、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70年代以后東西歐的緩和(如“歐安會”)以及西歐與第三世界國家合作的加強(如《洛美協定》)就是這方面的集中體現。
2.日本的外交政策
戰后日本外交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1)戰后初期的“追隨外交”;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實行“經濟外交”; (3)70年代初推行“多邊自主外交”;(4)80年代以來爭做“政治大國外交”。 冷戰結束后,日本開始全力推進“積極進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國邁進,“政治大國外交”有新發展。主要表現在:提出以美日歐三極為主導形成世界新秩序;加強軍事力量,日本軍隊裝備是亞洲比較先進的,而軍事開支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在法律上制定國際和平合作法,積極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區,并且還與美國簽訂《防衛合作指針》,把“日本有事”改為“日本周邊有事”,為日本今后介入地區爭端埋下伏筆;積極開展聯合國外交,為爭取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做準備;調整和改善與中國、俄羅斯的關系,在發展中日關系的同時,防范中國的傾向在加強,日俄關系有所突破,雙方達成暫時擱置北方領土問題、加強經貿合作的協議,但進展緩慢。
日本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及反恐戰爭中趁機加大了軍事力量和擴大了軍隊活動的領域;在伊拉克戰爭中,日本堅定地支持美國,并派出后勤補給艦前往協助;其右翼勢力甚至公開表示要發展核武器可以很快成為核大國,并超過中國等。這不能不引起警惕。日本實現政治大國的目標,既有許多有利因素,又有許多不利因素,根本問題在于它實行什么樣的政策,能否正確處理大國關系,能否正確對待世界人民維護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愿望,能否正確對待曾經發動過侵略戰爭的歷史。
發展國家經濟與政治發展面臨的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首先表現為經濟發展速度的不平衡。例如在當前,中國的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而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狀況則不理想,有的還陷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次表現為發展結果的不平衡。今天世界上160多個發展中國家,按照其經濟收入的狀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高收入的石油出口國;(2)中上收入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的韓國、新加坡,拉美的巴西、墨西哥等;(3)中下收入的國家和地區,這類國家占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4)比較不發達國家,大約49個。
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面臨了許多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1)債務問題;(2)糧食問題;(3)經濟增長速度大大下降;(4)失業增加,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日益嚴重。此外,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等也嚴重制約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80年代中期開始,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后,發展中國家紛紛進行經濟戰略的調整及經濟改革。
發展中國家政治文明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民主化進程未完;法制化任務艱巨;政黨制度難題頗多;政局動蕩不安;民族和種族關系錯綜復雜;宗教矛盾和糾紛長期困擾;領土和邊界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戰爭頻繁。
背誦提示: 發展中國家分類:石油出口新工業化
中下收入比較不發達
發展中國家突出問題:債務問題糧食問題
人口問題環境問題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